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植被覆蓋度及土壤濕度觀測。圖由受訪者提供
前不久,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科研所傳(chuan) 來好消息:他們(men) 對青藏高原冰川變化研究有新進展。好消息的背後是科研團隊日複一日的努力。我們(men) 不禁好奇:為(wei) 什麽(me) 研究冰川,通過什麽(me) 途徑研究冰川,研究冰川能獲得什麽(me) ?日前,記者專(zhuan) 訪了南京大學博士研究生、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科研所高級工程師拉巴卓瑪,一起來聽一聽她給山川湖泊做“體(ti) 檢”的故事。記者 趙越
遙感就是“CT” 氣象業(ye) 務中廣泛應用
遙感,顧名思義(yi) 就是“遙遠地感知”。它通過遙感器“遙遠”地采集目標對象的數據,並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獲取有關(guan) 目標、或地區、或現象的信息的一門科學和技術。
1998年1月,西藏自治區遙感應用研究中心成立,四川省正式開展氣象遙感監測工作,主要承擔全區積雪、林火、幹旱、植被長勢和湖泊的遙感監測業(ye) 務服務和相關(guan) 的遙感應用研究工作。“人在生病時會(hui) 去醫院做CT檢查,確定病因。通俗地說,衛星遙感監測就是在給地表做CT檢查,我們(men) 的工作就是給西藏的山川湖泊做‘體(ti) 檢’,看看它們(men) 哪裏發生了什麽(me) 變化。”拉巴卓瑪笑著說。
隨著遙感技術飛速發展和廣泛應用,衛星遙感資料已經應用於(yu) 氣象業(ye) 務中的許多方麵。拉巴卓瑪介紹,比如在天氣分析和氣象預報中,衛星資料可以應用在大尺度大氣、溫度探測,從(cong) 而使天氣分析和氣象預報工作更為(wei) 完全和準確。在氣候研究中,可通過衛星監測地氣係統輻射平衡變化、海洋、下墊麵等信息、大氣成分等,這對氣候學研究有很大的推進作用。在森林火點監測、生態環境監測等方麵,衛星遙感資料也發揮著巨大作用。
氣溫接近零下50℃ GPS定位儀(yi) “失靈”了
2006年,年輕的拉巴卓瑪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科研所的一員,從(cong) 氣象遙感監測業(ye) 務到氣象遙感研究,隨著工作內(nei) 容發生改變,她對自己所從(cong) 事的專(zhuan) 業(ye) 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從(cong) 事專(zhuan) 項研究後,拉巴卓瑪參與(yu) 野外科研的機會(hui) 逐漸增多。沿途的風景、豐(feng) 富的野生動物資源、一手的科研數據,總是不斷地激勵著她。然而,並不是每一次野外科研都是順利的。GPS定位儀(yi) 、照相機、光譜儀(yi) 和六要素儀(yi) 是“出差四件套”。有一回,她和團隊奔赴羌塘草原腹地開展科研工作。就在他們(men) 抵達目的地下車後,手中的GPS定位儀(yi) 失靈了。“我們(men) 想,這塊GPS定位儀(yi) 是進口貨,不可能這麽(me) 脆弱吧!一時間,大家都慌了神,紛紛圍上來搗鼓這塊罷工的GPS定位儀(yi) 。”最後,才發現不是儀(yi) 器壞了,而是氣溫接近零下50℃,導致儀(yi) 器無法正常運轉。
研究青藏高原冰川積雪 對區域氣候變化有重大意義(yi)
經過多年實踐,拉巴卓瑪把自己的研究的目光朝向了青藏高原冰川和積雪遙感。同時,她還負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西藏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等重點項目。
前不久,拉巴卓瑪發表了最新的科研成果——《1976—2020年青藏高原典型冰川及冰湖遙感監測數據集》。這篇論文利用1976年至2020年的Landsat係列影像數據,提取了西藏境內(nei) 傑瑪央宗冰川、普若崗日冰川、槍勇冰川、米堆冰川、什俄冰川、什磨冰川、增冰川7條典型冰川及其末端冰湖的矢量邊界,分析了近44年的冰川和冰湖麵積變化,尤其對斷裂冰川和冰川消融所形成的小冰湖區域進行了重點討論。
“這7條典型冰川分布在四川省西南部、北部、南部和東(dong) 部區域,可以反映受西風和印度洋夏季風氣候係統影響下的冰川變化情況,也可以反映受人類活動影響和相對自然條件下的冰川變化特征,為(wei) 評估青藏高原河湖源頭和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拉巴卓瑪對自己從(cong) 事的科研工作如數家珍。
衛星遙感監測的意義(yi) 是科研工作推進的初衷
下載衛星遙感影像,預處理數據、分析數據、製作服務產(chan) 品,最終應用於(yu) 天氣預報、科研支撐、政府決(jue) 策等。“通過衛星遙感監測,當我們(men) 發現一片區域出現冰川退縮或前進,水體(ti) 萎縮或重現等現象時,我們(men) 就會(hui) 去當地驗證這件事,了解周圍地形和環境變化,獲取實地觀測數據。”拉巴卓瑪說。所以,總的來說衛星遙感監測是一個(ge) 不斷求真的過程。
由於(yu) 高原天空狀況優(you) 良,晴空日數較多,十分利於(yu) 開展衛星遙感監測。“我堅定地認為(wei) ,開展衛星遙感監測工作意義(yi) 重大,這也是我堅持科研的初衷。”拉巴卓瑪娓娓道來。
首先,衛星遙感監測工作,可直觀看到全區生態環境變化的好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其次,森林火災監測係統的運行,能夠及時監測到全區火點信息,杜絕火災的蔓延發展。再次,定期對於(yu) 冰川的監測,可預防冰崩、冰湖潰決(jue) 和融雪型冰川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日前,國家出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加強青藏高原土地、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濕地、冰川、荒漠、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狀況和生態環境狀況調查。推動長期研究工作,掌握青藏高原生態本底及其變化。因此,我們(men) 更要發揮專(zhuan) 業(ye) 優(you) 勢,把衛星遙感監測在相關(guan) 領域的研究工作做得更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