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好奇,我看你家佛堂點亮的是電燈式酥油燈,那這裏擺放的傳(chuan) 統酥油燈會(hui) 使用嗎?在什麽(me) 條件下使用?”5月17日,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魯朗紮西崗村農(nong) 牧民白瑪家的佛堂裏,英國籍訪客柯馬凱(Michael Crook)在參觀時好奇提問。
圖為(wei) 5月17日,參訪團成員在西藏林芝魯朗觀景台和遊客一道拍照留念。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白瑪說,佛堂中間供桌上有一盞點亮的傳(chuan) 統酥油燈,一般是一天點一盞。另外,藏族家庭每逢藏曆初八、十五、二十五等日期會(hui) 再點108盞傳(chuan) 統酥油燈供佛。
5月16日至18日,由尼泊爾、緬甸、菲律賓、莫桑比克、斐濟、委內(nei) 瑞拉、印度尼西亞(ya) 、孟加拉國、剛果(金)等多國駐華大使、公使,以及外籍專(zhuan) 家、學者等組成的團隊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參觀訪問,了解高原民俗、文化、生態,以及農(nong) 牧民生產(chan) 生活等。
圖為(wei) 5月16日,參訪團成員在雅魯藏布江畔拍照。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這個(ge) 牆上的圖案是手工畫的嗎?”“你家有幾個(ge) 孩子,他們(men) 怎麽(me) 讀書(shu) ?”“這個(ge) 工具是做什麽(me) 用的?”柯馬凱對西藏農(nong) 牧民的一切都非常感興(xing) 趣。
白瑪逐一解答。她說,牆上的圖案是手繪吉祥八寶圖;自己一兒(er) 一女年齡還小,目前都在幼兒(er) 園,每天傍晚會(hui) 接回家;柯馬凱所指的木盆是用來裝青稞的。
圖為(wei) 5月17日,英國籍訪客柯馬凱(Michael Crook)與(yu) 林芝魯朗紮西崗村村民達瓦喬(qiao) 合影。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白瑪還介紹,自家有15畝(mu) 土地種植青稞和小麥,此外還有40多頭犛牛。丈夫是貨車駕駛員。她與(yu) 父親(qin) 、母親(qin) 三人一起經營著一家家庭旅館,招待國道318線過往的遊客。
圖為(wei) 5月17日,參訪團成員在林芝魯朗觀景台與(yu) 騎行國道318線的旅行者合影。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5月16日下午,參觀訪問團前往林芝米林市羌納鄉(xiang) 西嘎門巴村。在村合作社,尼泊爾駐華大使比什努·普卡爾·施雷斯塔(Bishnu Pukar Shrestha)等人對傳(chuan) 統藏紙製作技藝以及所銷售的藏紙工藝品非常感興(xing) 趣。
“藏紙是用‘狼毒草’為(wei) 原料製作的,這種草有一定的毒性,所以紙張不會(hui) 出現蟲蛀的情況,保存時間很長。”村民多登向大家介紹。
參訪團還觀看了藏紙製造中的過濾、抹漿、曬紙工序,以及藏紙工藝品的印刷過程。大家紛紛詢問售價(jia) ,購買(mai) 印有藏式吉祥四瑞等圖案的工藝品。“很多人買(mai) 了四五張,今天一共賣出去一百張左右,5000多元(人民幣)。”多登說。
圖為(wei) 5月16日,參訪團成員與(yu) 林芝米林市羌納鄉(xiang) 門巴族農(nong) 牧民貢桑(右三)合影。 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羌納鄉(xiang) 西嘎門巴村是墨脫縣甘登鄉(xiang) 魯古村、果登村於(yu) 2003年搬遷合並而成,在門巴族村民貢桑家裏,外籍專(zhuan) 家、學者一起品嚐了藏式清茶和酥油茶。外籍記者拉斐爾·澤爾貝托(Rafael Henrique Zerbetto)問:“搬遷後,最大的變化是什麽(me) ?”“如果生病了去哪裏看醫生?費用怎麽(me) 樣?”
貢桑說,搬遷前在墨脫出門隻能靠走路,搬遷後西嘎門巴村在林芝米林機場附近,離林芝火車站也隻有十多分鍾的車程,交通非常方便。“我們(men) 有醫保、社保,看病刷醫保卡就行,如果用了很多錢的話,可以報銷大部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