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陳發虎院士解讀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逐步顯現總體穩定趨好

發布時間: 2023-05-28 09:10:00 來源: 中國新聞網

陳發虎院士解讀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建設成效逐步顯現總體(ti) 穩定趨好
陳發虎院士在論壇上發布《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由中國科學院(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研究員組織100餘(yu) 位科研人員曆時4年研究編撰完成的中國首份《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報告,5月27日在北京舉(ju) 行的2023中關(guan) 村論壇“基礎科學、科技創新和可持續發展國際論壇”上正式發布。

  為(wei) 什麽(me) 要研究發布《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報告、其核心研究成果有哪些、國際國內(nei) 同行如何評價(jia) 、後續還將開展哪些針對性研究……針對這些備受關(guan) 注的問題,陳發虎院士當天發布評估報告後在論壇現場接受記者采訪,進行科普解讀。

  為(wei) 什麽(me) 要研究發布該科學評估報告?

  陳發虎指出,當前,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wei) 世界各國普遍認可的氣候趨勢,而高海拔地區氣候變化更為(wei) 明顯。青藏高原增溫幅度達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導致青藏高原自然災害多發、“亞(ya) 洲水塔”功能失衡。

  同時,高原人類活動強度不斷加劇。比如說,近20年來,高原旅遊人口增長了2倍,生態環境的壓力加大。

陳發虎院士在論壇上發布《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 <a target='_blank' href='https://www.easyfundingllc.com/'><p  align=
陳發虎院士在論壇上發布《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 中新社記者 孫自法 攝

  為(wei) 切實保護青藏高原的碧水藍天,中國一直十分重視高原生態環境保護,包括建立中國第一個(ge) 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並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

  中科院A類先導專(zhuan) 項專(zhuan) 門設置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與(yu) 調控的項目和聯合攻關(guan) 任務,《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報告由此應運而生,旨在揭示人類活動對高原生態環境的影響,服務於(yu) 高原生態文明建設。

  這份評估報告核心研究成果有哪些?

  陳發虎介紹說,經過100餘(yu) 位一線科研人員4年全麵和深入的研究編撰工作,《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主要有三方麵結論:

  一是青藏高原生態環境總體(ti) 趨好。青藏高原生態係統整體(ti) 穩定,生態狀況趨好,水源涵養(yang) 量增加,水土流失趨緩,防風固沙功能和固碳能力提升,珍稀野生動物潛在棲息地增加,環境質量優(you) 良。不過,同時也應當看到,青藏高原局地部分生態環境問題仍不容忽視。

  二是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強度低,對生態環境影響弱。評估發現,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可追溯至20萬(wan) 年前。早期人類活動範圍很小,對生態環境影響極弱。近40年來,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強度有所增強,但近10年來增速放緩。目前,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強度僅(jin) 為(wei) 全國平均水平的27%,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總體(ti) 較弱。

  三是生態建設成效逐步顯現。到2018年,青藏高原生態工程涵蓋其總麵積的三分之一。草地工程區內(nei) 植被覆蓋度平均提高16.90%,天然林保護區總碳儲(chu) 量每年增加0.27億(yi) 噸,西藏沙化土地麵積平均每年減少97.36平方千米。

  可為(wei) 政策製定提供哪些科學依據?

  陳發虎認為(wei) ,評估報告客觀評價(jia) 了人類活動對高原生態環境的影響,既有生態建設的積極作用,也有超載過牧的負麵影響。這些評估結果,有助於(yu) 提升人們(men) 對高原人類活動的科學認知,也有利於(yu) 青藏高原各地區可持續發展相關(guan) 政策的製定和實施。

  該報告在科學評估的基礎上,也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人類活動調控的具體(ti) 策略建議,這些建議可為(wei) 相關(guan) 政策的製定提供直接參考。比如說,人口發展與(yu) 新型城鎮體(ti) 係建設的相關(guan) 預測與(yu) 策略建議,可為(wei) 當地可持續發展相關(guan) 規劃中的城鎮定位與(yu) 發展預期,提供參考依據。

  評估報告中還展現大量的科學數據,包括農(nong) 牧、工礦開發、旅遊等具體(ti) 活動數據,也包括氣候、植被、環境等自然要素的特征及其變化數據,這些數據和趨勢的分析結果,對青藏高原可持續發展政策製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價(jia) 值。

  陳發虎強調,平衡生態環境與(yu) 經濟發展關(guan) 係,是建設生態文明高地的根本,也是這份評估報告的出發點和核心目標。總體(ti) 上看,青藏高原主體(ti) 區還是要發展生態農(nong) 牧業(ye) ,著力保護天然草地,促進退化草地恢複,而高原邊緣區,應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構建新型村鎮體(ti) 係。此外,平衡生態環境與(yu) 經濟發展是一個(ge) 複雜而艱巨的長期任務,應當加強人類活動的不同形式與(yu) 不同區域間的係統協調,還需要對報告之外的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等多方麵綜合考慮。

  國際國內(nei) 同行如何評價(jia) 該評估報告?

  陳發虎表示,《人類活動對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影響的科學評估》是一次從(cong) 人類活動演化過程與(yu) 多維度視角,運用科學工程模式,全方位闡釋高原人類活動及其對生態環境影響的有益嚐試。其中多項研究處於(yu) 國際領先水平,比如關(guan) 於(yu) 高原人類活動溯源的研究,相關(guan) 成果入選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的“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美國《考古》雜誌的“2019年十大考古發現”等,獲得國際同行高度評價(jia) 。

  同時,該評估報告由中國100餘(yu) 位長期從(cong) 事青藏高原研究的一線科研人員曆時近4年協作完成。國內(nei) 相關(guan) 專(zhuan) 家和單位對該評估報告給予高度認可,認為(wei) 其內(nei) 容全麵、數據詳實、方法科學、結論客觀、調控策略針對性強,是一份優(you) 秀研究報告。

  “當然,人類活動與(yu) 環境相互作用機理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科學問題,評估中難免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於(yu) 我們(men) 今後的研究中不斷完善。”陳發虎說。

  後續還將開展哪些針對性的研究?

  陳發虎表示,報告現在的評估結論主要是基於(yu) 截至當前的認識,“評估中也發現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影響的增速趨緩,未來這種趨勢是否繼續,什麽(me) 時期能達到峰值,限於(yu) 數據和認知水平,目前仍沒能拿出可靠的結論”。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人類活動的形式會(hui) 更加多樣,其影響也會(hui) 不同於(yu) 以往;氣候條件和生態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中,未來人類與(yu) 環境會(hui) 是什麽(me) 交互情況有待於(yu) 深入研究。陳發虎認為(wei) ,類似的評估可做成規律性的工作,在未來可再次開展係統性評估。

  他指出,科學評估工作在典型區域和典型人類活動形式上,可開展更為(wei) 細致的研究工作。比如在西藏典型人類活動區——“一江兩(liang) 河”(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年楚河)地區,該如何平衡生態環境與(yu) 經濟發展,如何打造適宜西藏人民生存發展的宜居雅江,特別是風沙災害治理,河穀濕地、林地、耕地的可持續利用與(yu) 保護,寬穀沙地整治,宜居低碳鄉(xiang) 鎮建設等方麵,科研人員都可以提出科學見解。

  另外,目前研究發現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曆史可追溯至20萬(wan) 年前,是否還存在更早的人類活動遺跡,這也是值得開展的針對性研究工作,將有助於(yu) 破解人類活動與(yu) 生態環境的相互作用機理和作用模式。

  陳發虎院士最後還特別強調,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凸顯其對全世界的重要意義(yi) 和影響,中科院青藏高原所願與(yu) 全球關(guan) 注青藏高原的科研同行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國際科技合作,共同提升青藏高原研究水平,造福全人類。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