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讓科技之光照亮田間牧場

——西藏科技支撐農牧業發展工作一瞥

發布時間: 2023-05-30 09:14:00 來源: 西藏日報


拉薩市達孜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的工作人員在大棚裏勞作。 唐斌 攝


拉薩市曲水縣才納鄉(xiang) 的群眾(zhong) 在田裏耕作。 唐斌 攝


某農(nong) 業(ye) 科技公司的員工在大棚裏工作。 旦增蘭(lan) 澤 攝

  科技強則農(nong) 牧業(ye) 強,科技興(xing) 則農(nong) 牧業(ye) 興(xing)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西藏農(nong) 牧業(ye) 科技發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強力推進,農(nong) 牧業(ye) 科技投入水平不斷提高,在廣大農(nong) 牧業(ye) 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農(nong) 牧業(ye) 科技創新實力持續提升,科技項目、人才、平台建設不斷強化,科技在促進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生態宜居等方麵也日益凸顯蓬勃力量。

  西藏受氣候條件和地理位置影響,在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方麵存在不少短板。近年來,西藏農(nong) 業(ye) 科技部門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集中科研力量開展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轉化應用,在打造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戰略性科技力量上作出積極貢獻。

  強化農(nong) 牧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西藏自治區科技廳聚焦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關(guan) 於(yu) “三農(nong) ”工作的決(jue) 策部署,圍繞解決(jue) 製約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業(ye) 發展的技術瓶頸問題,安排部署農(nong) 畜種業(ye) 技術創新、耕地質量提升、糧油提質增效、草業(ye) 時空拓展、畜禽高效養(yang) 殖、經濟作物優(you) 質高產(chan) 、生物資源保護利用、鄉(xiang) 村綠色宜居、智慧農(nong) 牧業(ye) 技術創新等重點攻關(guan) 方向,組織實施青稞、犛牛、藏羊、藏豬、牧草、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科技支撐鄉(xiang) 村振興(xing) 7個(ge) 科技重大專(zhuan) 項,重點突破種質資源挖掘利用、品種選育、良種擴繁、高效種植養(yang) 殖、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等前沿技術。

  通過相關(guan) 部門和工作人員多年的努力奮鬥,一批農(nong) 牧業(ye) 科技成果在全區得到推廣應用。

  累計鑒定青稞種質資源6000餘(yu) 份,首次繪製了青稞全基因組遺傳(chuan) 圖譜,構建了國內(nei) 首個(ge) 青稞核心種質庫;建立了“藏青2000”“喜瑪拉22”等主栽品種配套栽培技術體(ti) 係,2021—2022年累計示範推廣353萬(wan) 畝(mu) ,畝(mu) 均增產(chan) 25公斤以上;高寒早熟品種“藏青17”、優(you) 質抗病品種“藏青20”、高產(chan) 抗倒品種“藏青3000”3個(ge) 青稞品種獲國家非主要農(nong) 作物新品種登記;犛牛規模化繁育及集中育肥技術取得突破,林周格桑塘犛牛養(yang) 殖基地一年一胎比例達60%,牛犢成活率達92.5%,實現犛牛2.5歲出欄,相比傳(chuan) 統犛牛6年養(yang) 殖時間提前了3.5歲,比傳(chuan) 統養(yang) 殖效率提高83.6%。

  “藏西北絨山羊”成為(wei) 西藏培育的第一個(ge) 山羊新品種,“象雄半細毛羊”通過國家畜禽遺傳(chuan) 資源委員會(hui) 審定,“雪域白雞”實現西藏自主培育的蛋雞新品種零的突破;藏豬體(ti) 細胞克隆保種技術填補西藏空白,藏豬凍精受胎率達50%,藏豬鮮精受胎率達到85%,在全國範圍內(nei) 僅(jin) 西藏掌握藏豬凍精生產(chan) 技術;巴青垂穗披堿草、藏飼1號小黑麥、藏飼1號黑麥、藏苜1號紫花苜蓿和雪莎1號葫蘆巴5個(ge) 草品種審定為(wei) 西藏首批飼草新品種;青稞白酒釀造工藝攻克西藏氣候條件下全青稞大曲製備、發酵、蒸餾等關(guan) 鍵工藝,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成果在昌都轉化落地。

  加強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平台建設

  近年來,自治區科技廳通過自治區科技計劃、中央引導地方專(zhuan) 項資金強化對4家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和7家自治區級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的建設,深化成果轉化,提升園區在藏豬養(yang) 殖、設施蔬菜方麵的科技創新示範能力,園區產(chan) 值近5億(yi) 元。其中,林芝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引進示範新品種22個(ge) ,開發新工藝5條,研發新產(chan) 品8個(ge) ,建立示範基地23個(ge) ,產(chan) 值達2.14億(yi) 元,帶動當地種植養(yang) 殖戶、致富能手2300餘(yu) 戶,園區核心區及示範區已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重要現金收入來源基地。

  2012年,日喀則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獲批為(wei) 第四批國家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按照“一心兩(liang) 核六園”產(chan) 業(ye) 錯位發展格局目標,積極推進日喀則珠峰農(nong) 業(ye) 科技創新博覽園建設,打造集技術創新研究、成果展示展銷、綜合服務管理、生態休閑旅遊於(yu) 一體(ti) 的大型田園綜合體(ti) ;白朗核心區果蔬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白朗有機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暨山東(dong) 壽光蔬菜產(chan) 業(ye) 集團白朗生產(chan) 基地、萬(wan) 畝(mu) 珠峰有機蔬菜生產(chan) 基地暨日喀則市“菜籃子”基地工程巴紮核心生產(chan) 區建設項目、萬(wan) 畝(mu) 枸杞生態觀光產(chan) 業(ye) 園建設成效顯著;江孜縣核心區打造紅河穀農(nong) 業(ye) 科技示範區,重點發展綠色優(you) 質果蔬和高原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推進一二三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園區累計引進新品種、新技術71項,入園企業(ye) 達24家,2022年完成投資1.84億(yi) 元,實現產(chan) 值8763.61萬(wan) 元,帶動固定就業(ye) 人數615人,帶動低收入人口1069人,帶動大學生就業(ye) 97名,實現人均收入4萬(wan) 餘(yu) 元。

  推動服務基層科技人才體(ti) 係建設

  自治區科技廳堅持人才下沉、科技下鄉(xiang) 、服務“三農(nong) ”,統籌“三區”科技人才、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居)科技專(zhuan) 幹三支隊伍,深入開展科技人員下基層服務行動,在基層一線提供技術指導、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開展農(nong) 牧民技術技能培訓。三支隊伍已成為(wei) 黨(dang) 的“三農(nong) ”政策宣傳(chuan) 隊、農(nong) 業(ye) 科技傳(chuan) 播者、科技創新創業(ye) “領頭羊”、鄉(xiang) 村脫貧致富帶頭人。

  圍繞受援地產(chan) 業(ye) 發展和科技服務需求,自治區科技廳統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林草局、農(nong) 科院、西藏農(nong) 牧學院、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中科院地理所、區科協及各市地共21家單位的科研人員,年度選派“三區”科技人才1000人以上,采用“一縣一團”“一產(chan) 一團”的選派方式,組成100個(ge) 以上的“科技特派團”,服務覆蓋全區74個(ge) 縣(區)。同時,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製度,年度選聘科技特派員10657人,率先在全國實現每個(ge) 行政村2名科技特派員全覆蓋。招錄大學生村(居)科技專(zhuan) 幹3416名,有力夯實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基層科技服務力量。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