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記者驅車在尋找傑瑪央宗冰川的路上(手機拍攝)。
雅魯藏布江,是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河之一,有高原“母親(qin) 河”之稱。她的發源地傑瑪央宗冰川就在219國道旁。
“國道之行 從(cong) 雪山奔向大海”報道組沿著219國道繼續向南,進入仲巴縣境內(nei) ,隨後,記者離開國道,拐入一條由碎石鋪成的簡易道路。繼續行駛近百公裏後,草原上出現了數頂帳篷——這是一個(ge) 牧民的放牧點。
記者停下車,走向一頂帳篷,向正在喝酥油茶的牧民打聽傑瑪央宗冰川的具體(ti) 位置。當記者表明身份和來意之後,一位麵色黝黑的老者放下手中的茶碗,大聲說:“我帶你們(men) 去!”
幾分鍾後,老人脖子上掛著一副望遠鏡,手裏提溜著一個(ge) 黃色的蛇皮袋走出帳篷,登上我們(men) 的越野車,抬手指著前方說:“沿著這條砂石路,一直往前開。”
老人名叫“乃乃”,今年60歲。
“乃乃”這個(ge) 名字在藏族人中極其少見,報道組中的藏族記者對此也感到非常迷惑。詢問之下,老人說西藏和平解放後,他們(men) 當地的很多老人都給孩子取了漢族名字,以此表示對進藏幹部和解放軍(jun) 將士的感激和喜愛之情。他沒有問過他的父親(qin) 為(wei) 何給自己取這個(ge) 名字,但他猜想,某個(ge) 名字中有“乃”的解放軍(jun) 戰士給了他父親(qin) 靈感。和他一起長大的牧民朋友,有叫“永輝”的,還有叫“中華”的……
大概行駛了20多公裏,幾座被厚重的雲(yun) 霧包圍著的雪山顯現在眼前。乃乃老人的神情變得肅穆:“這就是傑瑪央宗冰川!”
已經沒有路,汽車無法繼續前行,此時距離那幾座雪山的直線距離還有一公裏左右,但前麵都是陡峭的山坡和溝壑。記者走下車,隻見山口立著一塊深灰色的花崗石碑,上麵龍飛鳳舞地刻著六個(ge) 紅色的大字:“雅魯藏布江源”!就是這裏,中國最長的高原河流的發源地——傑瑪央宗冰川。
狂風夾雜著雪花不斷襲來,幾乎把記者吹翻在地,而乃乃老人則步履艱難地走到距離冰川最近的一處山崖頂端,舉(ju) 起掛在脖子上的望遠鏡,向雪山和冰川望去,一邊看一邊喃喃自語:“小了,小了,小了很多!”
記者也蹣跚地挪到乃乃老人身旁,大聲地問:“什麽(me) 小了?”
“冰川化了很多,以前冰川很大,一直延伸到山底下,現在化了不少。”老人麵色凝重地說。
冰川消融,這是一個(ge) 全球化難題,造成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全球變暖,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傑瑪央宗冰川以及中國的其他冰川也未能幸免。2011年,中科院寒區旱區環境與(yu) 工程研究所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項科研結果顯示,自2000年開始,傑瑪央宗冰川末端退縮速度明顯加快。造成傑瑪央宗冰川變化的主要原因是氣溫快速上升,降雨量明顯減少,氣候暖幹化。2018年,一個(ge) 國際知名的環保組織發布的報告指出,在全球升溫影響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冰川呈現出全麵、加速退縮的趨勢。與(yu) 20世紀50年代相比,中國冰川有82.2%處在退縮狀態,總麵積縮小了18%左右。
乃乃老人說,以前他家的夏季牧場就在傑瑪央宗冰川旁邊,40歲之前,他每年都要來冰川附近放牧,在他看來,那時冰川每年變化並不大。因為(wei) 身體(ti) 的原因,加上傑瑪央宗冰川這邊海拔太高,所以他最近20年就沒有來過。原來,這也是乃乃老人二十年來第一次回到傑瑪央宗冰川旁。
為(wei) 了保護傑瑪央宗冰川,減少冰川附近的人類活動,仲巴縣政府采取了休牧的措施,毗鄰傑瑪央宗冰川的草場是休牧重點。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相繼出台各種政策和法規,保護冰川。西藏多措並舉(ju) 以求最大限度減少人類活動,尤其是避免旅遊開發對冰川造成不利影響。除了仲巴縣的休牧措施外,位於(yu) 羌塘草原深處的普若崗日冰川從(cong) 2018年6月1日起暫停各類旅遊接待服務,實施嚴(yan) 格的保護措施;為(wei) 了保護珠峰地區的絨布冰川,從(cong) 2019年開始,珠峰保護區禁止遊客進入保護區核心區,遊客大本營後撤至絨布寺一帶;2023年4月26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hui) 常務委員會(hui) 第二次會(hui) 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這部將自2023年9月1日起施行的法律,為(wei) 青藏高原的冰川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第二十條規定:國務院有關(guan) 部門和青藏高原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青藏高原雪山冰川凍土保護製度,加強對雪山冰川凍土的監測預警和係統保護。青藏高原省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大型冰帽冰川、小規模冰川群等劃入生態保護紅線,對重要雪山冰川實施封禁保護,采取有效措施,嚴(yan) 格控製人為(wei) 擾動。
乃乃老人靜靜地、遠遠地凝視著傑瑪央宗冰川,像凝視著好久未見的朋友。隨後,老人拎起從(cong) 家帶來的那個(ge) 黃色蛇皮袋,開始在山口附近撿拾垃圾。冰川附近雖然人跡罕至,但還是有遊客留下的瓶瓶罐罐或者被風吹來的塑料袋、紙片……“這附近有二三十戶牧民,他們(men) 都和我一樣愛護環境,”乃乃老人對記者說,“這裏是一片淨土,是雅魯藏布江的發源地,對全世界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努力保護好這裏的環境,然後告訴來往的遊客要愛護衛生。”
記者和乃乃老人在山口等待了3個(ge) 多小時,傑瑪央宗冰川卻一直隱藏在風雪中。不得已,記者踏上了歸途。雖然未能一睹雅魯藏布江之源的真容,但是,見到了像乃乃老人這樣用心守護冰川的人,知道了從(cong) 地方到中央,都在盡力保護冰川,對記者來說,內(nei) 心得到了更多的滿足。
“冰川太重要了,冰川的水養(yang) 育了草原,養(yang) 育了牲畜,養(yang) 育了我們(men) ,我們(men) 一定要保護好她!”乃乃老人對記者說。
是啊,沒有冰川,就沒有大江大河。保護冰川就是保護江河,就是保護我們(men) 自己。也希望我們(men) 每個(ge) 人都貢獻出自己的努力,保護好傑瑪央宗冰川,保護好所有的冰川,讓冰川永遠美麗(li) !
5月31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下麵的河穀。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下麵的河穀。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在“雅魯藏布江源”的紀念碑旁留影。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用望遠鏡觀察遠處的傑瑪央宗冰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用望遠鏡觀察遠處的傑瑪央宗冰川。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dong) 攝
5月31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乃乃在用望遠鏡查看冰川是否有異樣(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5月31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下麵的河穀。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在傑瑪央宗冰川附近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拍攝的傑瑪央宗冰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凝望著遠處的傑瑪央宗冰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傑瑪央宗冰川融化後形成的河床(5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傑瑪央宗冰川(5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傑瑪央宗冰川(5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凝望著遠處的傑瑪央宗冰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在傑瑪央宗冰川附近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在傑瑪央宗冰川山口附近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dong) 攝
傑瑪央宗冰川(5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在傑瑪央宗冰川附近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傑瑪央宗冰川(5月31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5月31日,乃乃老人揮手與(yu) 記者作別(手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