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兒(er) 童應該是有誌向、有夢想,愛學習(xi) 、愛勞動,懂感恩、懂友善,敢創新、敢奮鬥,德智體(ti) 美勞全麵發展的好兒(er) 童。”今年“六一”前夕,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這樣寄語新時代的中國兒(er) 童。
過去這幾天,有一群來自高原的藏族少年在北京實現了追夢旅行。他們(men) 雖生活在海拔4500米,但在綠茵場上,依然是過人動作標準的“追風少年”,他們(men) 雖成長在福利院,但同樣熱愛生活,有著色彩斑斕的誌向。
既是圓夢,也是築夢
5月30日至6月3日,來自青海省玉樹州兒(er) 童福利院的40個(ge) 孩子參加了由中國新聞社、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北京援青指揮部主辦,中國新聞網承辦,中新公益協辦的“三江源·北京情·中國心——青海玉樹藏族青少年北京行”。
40個(ge) 孩子的北京行程,時間緊湊,內(nei) 容豐(feng) 富,一路下來,孩子們(men) 的“夢想清單”一一達成。
14歲藏族男孩阿斌最難忘的“北京記憶”發生在6月2日晚的北京工人體(ti) 育場。在人聲鼎沸的歡呼聲中,被稱為(wei) “玉樹C羅”的阿斌和其他5名玉樹同伴,作為(wei) 球童登上中超賽場,“出場的時候覺得自己像個(ge) 明星”。
40名孩子中最大的16歲,最小的隻有7歲,這其中有很多像阿斌這樣的足球小將,他們(men) 沒受過專(zhuan) 業(ye) 訓練,足球老師就是福利院裏的“爸爸”。但即便條件有限,很多孩子卻立誌成為(wei) 職業(ye) 球員。
“六一”這天,玉樹少年與(yu) 北京國安少年隊進行了一場友誼賽。一場球下來,年齡相仿、興(xing) 趣相同的孩子們(men) 就成了無話不聊的好朋友。
很多媒體(ti) 以“高原少年圓夢北京新工體(ti) ”為(wei) 題,報道阿斌他們(men) 亮相中超賽場的場景。其實,對於(yu) 這些孩子來說,北京之行是圓夢之旅,也是築夢之旅。
在新工體(ti) ,第一次在專(zhuan) 業(ye) 球場踢球後,阿斌更堅定了自己成為(wei) 職業(ye) 球員的信心;第一次在國家大劇院觀看演出後,7歲的久安卓瑪有了“長大當舞蹈家”的夢想;第一次參觀大學校園之後,讀四年級的旦增卓瑪立下一個(ge) 小目標:下學期數學要考到95分,將來成為(wei) 大學數學老師……
6月1日,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兒(er) 童福利院的40名藏族青少年參觀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體(ti) 驗館。圖為(wei) 孩子們(men) 與(yu) 參加演出的多民族藝術家們(men) 合影。中新社記者 崔楠 攝
從(cong) 高原吹來的“民族風”
在蒙藏學校舊址追尋曆史足跡,在中央民族歌舞團學習(xi) 各民族舞蹈,聽中央民族大學的教授講課,觀看格薩爾王動畫電影《雪域少年》……40個(ge) 藏族孩子到北京,既帶來了“民族風”,也體(ti) 驗著“民族風”。
在位於(yu) 蒙藏學校舊址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體(ti) 驗館,最喜歡上曆史課的藏巴次成仔細看著一件件史料,尋找課本上的知識點,“學曆史是了解國家和民族的最好途徑”。
在觀看各民族藝術家的表演時,13歲女孩卓瑪措辨認著舞台上的民族服飾:有維吾爾族、蒙古族、哈薩克族……她說,各民族的樂(le) 器各有特點,而一起演奏出的音樂(le) 很有氣勢,很好聽。
在大學參訪時,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以格薩爾王、通天河、賽馬會(hui) 為(wei) 話題開講,迅速拉近了和孩子們(men) 的距離。
“老師說我們(men) 青海優(you) 美,她誇我們(men) 家鄉(xiang) 時,我非常自豪。”鬧增拉毛是玉樹少年中的大姐姐,也是老師口中的學霸,這次北京行,她最期待的就是來大學參觀。
交流中,蒙曼提到一首關(guan) 於(yu) 青海的詩,頗令人意外的是,足球少年阿斌熟練背誦出了這首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cong) 軍(jun) 行七首·其四》:青海長雲(yun) 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an) ……
雖贏得一片掌聲,但阿斌說,自己更感興(xing) 趣的是,“蒙曼老師講了足球與(yu) 我們(men) 中國的淵源”。
6月1日,來自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兒(er) 童福利院的部分藏族青少年在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yi) 式。圖為(wei) 升旗儀(yi) 式後孩子們(men) 在天安門廣場合影。中新社記者 富田 攝
關(guan) 於(yu) “祖國”的研學旅行
“為(wei) 什麽(me) 最想來北京?”北京行開啟前,玉樹少年給出的答案各不相同,但回答最多的是:北京是首都。
短短幾天過去,玉樹少年的北京印象,已從(cong) 課本上“偉(wei) 大祖國的首都”,具象為(wei) 一個(ge) 個(ge) 近在咫尺、身臨(lin) 其中的名勝古跡、高樓大廈,具象為(wei) 與(yu) 他們(men) 一路相伴,從(cong) 生疏到親(qin) 切,從(cong) 初識到信賴的北京大朋友和小朋友。
站在慕田峪長城腳下,本想“用腳步丈量長城到底有多‘長’”的電周鬆保驚歎,“原來長城這麽(me) 雄偉(wei) ”。
遊覽故宮之後,喜歡研究民族文化的卓瑪措有了一個(ge) 新想法,“故宮的建築宏偉(wei) 壯觀,我們(men) 家鄉(xiang) 也有很多曆史悠久的建築,我想研究這些建築風格之間的差異和關(guan) 係”。
從(cong) 曆史文化厚重的古建、古跡,到充滿現代科技的博物館、紀念館,幾天來,這些跨越多個(ge) 年齡段的孩子們(men) ,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豐(feng) 富著自己對中國曆史、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這些宏大概念的認知。
“六一”清晨,玉樹少年換上民族服裝,戴上紅領巾,如願來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yi) 式。
4點47分,國歌響起,這些從(cong) 2500公裏外趕來的藏族孩子目視國旗、高唱國歌。
想與(yu) 儀(yi) 仗隊戰士同框合影的電周鬆保說,自己的夢想就是穿上軍(jun) 裝,“因為(wei) 軍(jun) 人可以保家衛國”。
生日就在“六一”的鬧增拉毛,在天安門廣場迎來自己16歲生日。她理解,“與(yu) 祖國一起成長,就是不管是祖國的現在還是未來,我們(men) 都在一起,一起參與(yu) ,一起努力”。
6月4日清晨,在數天充實的行程之後,“青海玉樹藏族青少年北京行”活動的40名藏族孩子踏上了歸程。中新社記者 田雨昊 攝
歸程也是啟程,帶著溫暖出發
6月4日,玉樹少年踏上歸程。
“回去要好好學習(xi) ,考上北京的大學,來北京踢球。”結束北京之行前,阿斌笑著跟記者分享更大的心願。相比五六天前初到北京時,他的笑容更多了,話也更多了。
在機場,孩子們(men) 與(yu) 一路照顧他們(men) 的北京叔叔阿姨道別。13歲女孩索南拉吉讓叔叔阿姨在自己手提袋上留下姓名和電話,“一定要來看我們(men) 呀,歡迎到我的家鄉(xiang) 做客”。
離開北京前,鬧增拉毛用“溫暖”一詞形容自己的北京體(ti) 驗,“這次在北京度過了一段幸福快樂(le) 的時光,讓我們(men) 感受到了黨(dang) 和政府的溫暖”。
“玉樹藏族青少年北京行”是中新公益“圓夢計劃”的首場活動。中國新聞社副總編輯、中國新聞網總裁俞嵐表示,“北京行”是這些藏族福利院孩子的圓夢之旅,是中華民族共同體(ti) 體(ti) 驗之旅,也是以“祖國”為(wei) 主題的研學之旅。希望通過這次特別的“六一”活動,將溫暖傳(chuan) 遞,讓孩子們(men) 眼中有希望,心中有夢想。未來“圓夢計劃”將幫助更多民族地區的孩子築夢、追夢,圓夢,讓孩子們(men) 有更難忘的童年記憶,更可期的幸福未來。
幾天下來,讓玉樹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州長郭虎春感觸最深的是孩子們(men) 收獲的自信。“這些孩子不僅(jin) 是第一次到北京,很多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ang) ,對他們(men) 來說,‘北京行’是一次開闊眼界、增長知識、提升能力的機會(hui) ,在孩子們(men) 心中埋下的自信、自立、自強的種子,會(hui) 讓他們(men) 終身受益”。
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黨(dang) 委委員、副指揮、玉樹州委州政府副秘書(shu) 長馬超鷹說,希望通過這次活動,能夠讓孩子們(men) 感受到黨(dang) 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祖國的偉(wei) 大和繁榮昌盛,感受到全國人民對玉樹、對藏族地區的關(guan) 心和幫助,希望孩子們(men) 立誌向、敢奮鬥,將來為(wei) 家鄉(xiang) 發展,為(wei) 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少年兒(er) 童是祖國的未來,是中華民族的希望。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說,“關(guan) 心幫助困難家庭的孩子特別是孤兒(er) 和殘疾兒(er) 童,讓所有孩子都能感受到黨(dang) 和政府的溫暖,都能有一個(ge) 幸福美好的童年。”
滿懷溫暖與(yu) 夢想,40個(ge) 藏族少年已經啟程再出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