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科考人員肩挑背扛設備上珠峰 探究“亞洲水塔”水從何來

發布時間: 2023-06-09 09:11:00 來源: 華西都市報


科考營地


珠峰科考大氣小分隊部分成員


科考人員在進行儀(yi) 器探測


科考人員在挖基坑

  以青藏高原為(wei) 主體(ti) 的第三極地區,是亞(ya) 洲十多條大江大河的源頭,是全球水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wei) “亞(ya) 洲水塔”。但是從(cong) 地形來看,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印度洋的暖濕氣流進入高原地區,那麽(me) 高原水汽從(cong) 何而來?這個(ge) 謎題成了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氣小分隊成員們(men) 最想搞清楚的問題之一。

  從(cong) 4月1日接到珠峰科考任務,5月初奔赴珠峰地區,在珠峰科考的半個(ge) 月,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李茂善教授帶領的來自四川的大氣小分隊成員,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北坡科考營、海拔4276米的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大氣與(yu) 環境綜合觀測研究站(以下簡稱“珠峰站”)、海拔3800米的喜馬拉雅中段河穀穿梭考察,渴望通過氣象探測手段探得高原水汽輸送的路徑。

  “我們(men) 每天上午從(cong) 珠峰站抵達北坡科考營從(cong) 事科考工作,傍晚返回珠峰站調整休息過夜。”日前,華西都市報、封麵新聞記者專(zhuan) 訪了李茂善團隊。

  13個(ge) 小分隊攀登科學之巔

  “珠峰科考包括了大氣小分隊在內(nei) 的13個(ge) 小分隊。我們(men) 這次科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青藏高原水汽從(cong) 何而來。”李茂善告訴記者。2023“巔峰使命”珠峰科考大氣科考小分隊包括了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科考人員。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5名成員分別是研究青藏高原氣象學的李茂善教授、研究陸麵過程的楊澤粟副教授、研究大氣環境的樊晉副教授、研究陸氣相互作用的蘇東(dong) 生博士,還有一名研究生。

  李茂善表示,“我們(men) 團隊需要與(yu) 大氣小分隊的其他成員共同完成地麵自動氣象站和水汽探測係統的架設,以及高度2萬(wan) 米以下的大氣壓力、溫度、濕度、風速風向等的垂直分布等科考工作。”

  “亞(ya) 洲水塔”水從(cong) 何來?

  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亞(ya) 洲水塔”,這次科考的目的是考察青藏高原的水從(cong) 何而來。假設高原水汽從(cong) 喜馬拉雅河穀而來,那麽(me) 就要通過實地考察、數學建模與(yu) 最後的觀測數據相互印證得出結論。

  “我們(men) 選擇了對水汽通道進行觀測研究,首先就要進行實地考察。喜馬拉雅山脈中段有數條河穀,水汽很可能是通過河穀進入青藏高原。大氣小分隊選取珠峰東(dong) 坡的嘎瑪溝進行考察,開展臨(lin) 時機動觀測對這個(ge) 設想進行驗證。之後,在嘎瑪溝兩(liang) 端的曲當鄉(xiang) 和陳塘鎮,架設了兩(liang) 個(ge) 自動氣象站和兩(liang) 套水汽探測係統,並在曲當鄉(xiang) 開展了無線電氣球探空試驗。”李茂善介紹。

  高原科考先過體(ti) 能關(guan)

  高原科考對體(ti) 力是一大挑戰。在實地考察前,需要做充分的準備工作。“在嚴(yan) 格遵守科考任務總體(ti) 統籌安排的前提下,科考成員要結合自己的專(zhuan) 長和任務做充分的個(ge) 人準備,比如基本的體(ti) 能鍛煉、儀(yi) 器調試,以及考察方案和各種預案的製訂。”李茂善介紹。由於(yu) 要在高海拔地區搭建自動氣象站,釋放氣象氣球,有些地方人跡罕至,車輛無法開進,還需要科考人員肩挑背扛設備上山。

  李茂善是十多年的“老高原”,對高原科考有比較豐(feng) 富的經驗。“我們(men) 提前組織老隊員對新隊員進行高原生活和科考經驗分享。”他說。

  “除了做好科研準備和規劃,最重要的是體(ti) 能。”第一次上青藏高原的樊晉告訴記者,接到科考任務後,他每天利用學校的設施做各種健身、鍛煉,不過上高原後,還是有一些不適,“我們(men) 是邊科考邊調整。在剛抵達珠峰站時,隊員們(men) 或多或少出現了頭痛、睡眠質量下降、食欲不振、嘴唇幹裂、鼻腔出血等高原反應。後來在團隊的幫助下,逐漸適應了高原環境。”

  肩挑背扛設備搞基建

  大氣小分隊隊員們(men) 主要以海拔4276米的珠峰站為(wei) 生活營地,以海拔5200米的珠峰北坡科考營為(wei) 科考營地,兩(liang) 地相距約30公裏,隊員們(men) 每天上午從(cong) 珠峰站抵達科考營從(cong) 事科考工作,傍晚返回珠峰站調整休息過夜。

  這次科考,大氣小分隊有一個(ge) 重要任務,就是在河穀搭建2個(ge) 自動氣象站。因為(wei) 河穀觀測點選擇在高海拔河穀穀坡,有些地方不通路,需要隊員們(men) 開辟道路,負重行走,部分路段還靠近懸崖。“最後一公裏沒有了路,儀(yi) 器都要人工背上去。”樊晉說。

  “大家開玩笑說,第一天基本上是搞基建。”樊晉表示,要架設自動氣象站得先挖地基,“得把搭建儀(yi) 器用的水泥、砂石搬運到架設點,有些基坑表層土壤下麵岩石還比較多。剛開始缺乏經驗,我們(men) 用木棒扛水泥袋,結果太重把木棒撐斷了,最後換上鋼管才解決(jue) 問題。挖好基坑後,還要等水泥凝固後,第二天再上山架設儀(yi) 器。”

  另外一個(ge) 試驗是探空氣球的釋放。一個(ge) 氣球的探測時長約兩(liang) 小時,且需要釋放六個(ge) ,每次釋放間隔數小時,那麽(me) 每天在室外站立的時間就比較久,“探空氣球的釋放對時間有要求,就怕釋放時遇到大風。”

  樊晉介紹,現在實地科考已經結束,下一步就是數據收集分析,“研究成果會(hui) 通過專(zhuan) 門的渠道進行發布。”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