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隆子縣紮日鄉(xiang) 珞瓦新村(無人機拍攝)。劉楓 攝
太陽剛從(cong) 東(dong) 山頂上冒出頭,次仁多吉就迫不及待披上外套,到大棚裏查看靈芝的長勢。
他抓起一把土,在手上撚了撚,嘴裏喃喃道:“濕度還不錯,墒情可以。”
現在正是靈芝生長的關(guan) 鍵期,次仁多吉每天都要往大棚裏跑上幾趟。看著一朵朵逐漸膨大的“蘑菇傘(san) ”連成一片,似一層赤霞般籠罩在土地上,次仁多吉別提多高興(xing) 了。
從(cong) 大棚裏出來,太陽已經升得老高。陽光穿過森林,照在珞瓦新村整齊的白牆灰瓦上,泛起點點白光。
“真是個(ge) ‘風水寶地’,難怪靈芝長得這麽(me) 好,這麽(me) 漂亮的村莊哪裏去找?”盡管已經搬到新村兩(liang) 年多了,但每次從(cong) 高處的大棚看向新村,次仁多吉總會(hui) 這樣感歎。
隆子縣紮日鄉(xiang) 珞瓦新村地處邊境一線,安臥於(yu) 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深山溝穀之中,森林茂密、流水潺潺。
2021年1月,98戶群眾(zhong) 分別從(cong) 隆子縣6個(ge) 鄉(xiang) 鎮搬遷到此,組成了新的守邊固邊大家庭。
土地古老,村莊嶄新。入住兩(liang) 年多來,384名群眾(zhong) 紮根在這裏,謀發展、護山林、守邊疆,這方遙遠、美麗(li) 的土地成了他們(men) 安居樂(le) 業(ye) 的新家園。
在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深入開展之際,上級指導組和有關(guan) 方麵調研組來到這個(ge) 邊境新村,察真情、聽民意、謀實策、辦實事,了解這裏發生的變化,思考未來發展的路徑,特別是聽取群眾(zhong) 的心聲。
調研走訪下來,珞瓦新村群眾(zhong) 感恩奮進、積極向上的精神麵貌,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增收致富的發展前景,令人深受觸動、印象深刻。而群眾(zhong) 的笑臉,正是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聚焦聚力“四件大事”“四個(ge) 創建”成效的最好詮釋。
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讓群眾(zhong) 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
“別看村子才成立兩(liang) 年,但我們(men) 這裏啥都不缺。”珞瓦新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崔成介紹說,“全村人都住上了2層小樓,村容村貌幹淨整潔,大網電、自來水、無線網絡通到家家戶戶,7公裏的水泥路直通鄉(xiang) 裏,老人看病有衛生室,小孩上學有幼兒(er) 園,買(mai) 菜購物有商店,生活非常方便。”
高山峽穀隔絕不了邊陲發展的步伐,勤勞樸實的村民鉚足了興(xing) 邊富民的幹勁。
為(wei) 了增強自身“造血”能力,讓群眾(zhong) 真正搬得出、留得下、能致富,珞瓦新村因地製宜,把發展的目光瞄向特色產(chan) 業(ye) 。
“90後”退伍軍(jun) 人、創業(ye) 青年次仁多吉的靈芝種植基地就是其一。
2021年從(cong) 雪沙鄉(xiang) 搬到新村沒多久,他就以每年5000元的價(jia) 格,租下村集體(ti) 的兩(liang) 個(ge) 溫室大棚,種植靈芝。
“這裏空氣濕潤、環境好、土壤優(you) 質,非常適合靈芝生長。”次仁多吉說,2022年兩(liang) 棚靈芝總產(chan) 量有400多斤,每斤市場價(jia) 格達上千元。
不僅(jin) 如此,他還帶動3名本村群眾(zhong) 在種植基地就業(ye) ,讓他們(men) 負責日常管理和采收。“在這裏我們(men) 每天能拿到150元收入,還能學習(xi) 種植技術,很不錯。”村民拉姆如是說。
與(yu) 拉姆一樣,達娃卓瑪在村裏的藏香廠也找到了工作。
珞瓦新村藏香廠由紮日鄉(xiang) 創業(ye) 者其加承包經營,以生產(chan) 各類手工傳(chuan) 統藏香為(wei) 主,產(chan) 品不愁銷路。達娃卓瑪等3名就業(ye) 者靠製作藏香每月能拿到1600元工資。
“我們(men) 還成立了務工聯隊,由村委會(hui) 協調承攬小型的建築、綠化等項目,現在聯隊有20多名工人在鄉(xiang) 裏務工,每天早上出工、晚上回村,非常方便。”珞瓦新村村委會(hui) 主任次仁歐珠介紹說。
推進固邊興(xing) 邊,用勤勞雙手開辟出一條自己的路
70歲的次仁卓瑪因一手竹編技藝,在村裏小有名氣。閑暇時,她就地取材編製竹器,每天能編七八個(ge) 竹簍,一個(ge) 能賣60元。三代同堂的她,覺得搬到珞瓦新村是最幸福的事。
次仁康珠把自家樓房的一樓拾掇出來,經營起餐館,每天客人不斷,甜茶、藏麵、土豆肉絲(si) 蓋飯最受歡迎,客人多時每天能賣500多元。
村婦聯主席央金卓嘎經營的德敦旺久商店,鋪麵不大,但蔬菜水果、休閑食品、肉禽蛋奶樣樣俱全,每月收入能達3000元,群眾(zhong) 不用出村,就能買(mai) 到山外的同款商品。
……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發展有門路,勤勞有收入,搬遷群眾(zhong) 的日子越來越好。
2022年,珞瓦新村人均收入達到29569元。推進固邊興(xing) 邊,守邊群眾(zhong) 用自己的勤勞雙手開辟出一條自己的路。
築牢“思想長城”,為(wei) 國守好邊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富民增收是發展的第一步,思想觀念的進步更為(wei) 重要。崔成說:“我們(men) 常態化開展學習(xi) 、教育、實踐係列活動,組織大家學理論、學政策、強信念,把全村群眾(zhong) 牢牢凝聚起來,真正築牢守邊興(xing) 邊的‘思想長城’。”
組織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宣講會(hui) ,用黨(dang) 的創新理論武裝幹部群眾(zhong) 頭腦;開展“新舊西藏對比”交流活動,讓大家在切切實實的生活巨變中,明白惠從(cong) 何來、恩向誰報;組建表演隊,把黨(dang) 的理論政策編排進歌舞、小品中,以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方式傳(chuan) 播黨(dang) 的好聲音、弘揚社會(hui) 正能量……
珞瓦新村群眾(zhong) 自編自演的歌舞節目《美麗(li) 的珞瓦新村》,展現了新時代在黨(dang) 的正確領導下,新村從(cong) 無到有,群眾(zhong) 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景象,更表達出全村群眾(zhong) 一心一意跟黨(dang) 走、愛國守邊建家園的精神麵貌。新村表演隊負責人次仁旦巴說:“這是屬於(yu) 我們(men) 自己的節目,每次表演都深受群眾(zhong) 喜愛。我們(men) 從(cong) 四麵八方匯聚到新村,每一個(ge) 人都是守邊的坐標,我們(men) 知道,隻有為(wei) 國守好邊,我們(men) 的日子才能越過越好。”
新村新貌新生活,多姿多彩多幸福。
固邊興(xing) 邊富民,不僅(jin) 是西藏持續推動邊境地區發展的目標,更是邊境一線各族幹部群眾(zhong) 的期盼和實實在在的行動。欣欣向榮的珞瓦新村,是西藏創建國家固邊興(xing) 邊富民行動示範區的生動縮影。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囑托,守護神聖國土、建設幸福家園,未來,將有更多像珞瓦新村一樣的高原明珠,閃耀在雪域邊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