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在雪域高原“蘇”寫援藏絢麗篇章

發布時間: 2023-06-28 09:14:00 來源: 新華日報

   從(cong) 秀麗(li) 的揚子江,到雄渾的雅魯藏布江,江蘇與(yu) 拉薩,相隔3800公裏漫漫長路,相距3800米海拔落差,卻因對口支援而緊密相依。自1994年江蘇建立對口支援西藏拉薩工作機製以來,至今已有29年。新華日報記者近日跟隨采訪團走進拉薩,深入了解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幹部人才如何聚力產(chan) 業(ye) 援藏、民生援藏、智力援藏、文化援藏等重點任務,落實江蘇“十四五”援藏項目規劃,在助力拉薩實現跨越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曆程中,書(shu) 寫(xie) 走在全國前列、富有江蘇特點的絢麗(li) 篇章。

   興(xing) 產(chan) 業(ye) 、促就業(ye) ,同心澆灌共富花

   產(chan) 業(ye) 興(xing) ,則就業(ye) 穩、百姓富。發展產(chan) 業(ye) 是受援地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產(chan) 業(ye) 興(xing) 旺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第一要務。

   去年6月江蘇省第十批援藏幹部人才開展援藏工作以來,始終把產(chan) 業(ye) 援藏作為(wei) 重中之重,精準把握西藏自治區和拉薩市的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和重點方向,充分發揮江蘇省產(chan) 業(ye) 優(you) 勢,推動受援地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完善鏈條、擴大規模、提質增效。

   打造犛牛全產(chan) 業(ye) 鏈,“高原之舟”成致富之寶

   拉薩市林周縣,藏語意為(wei) “天然形成的沃土”。在這裏,廣闊的高山草甸形成天然草場,成為(wei) 高山犛牛的理想家園。也是在這裏,西藏首個(ge) 全產(chan) 業(ye) 鏈綜合性農(nong) 牧示範園區——格桑塘現代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示範園落地,4000多頭品質優(you) 良的犛牛得以在此棲居。

   青藏高原犛牛數量多、適應性強,是當地人民生產(chan) 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畜種,被譽為(wei) “高原之舟”。“傳(chuan) 統粗放型飼牧管理和經營方式,使得犛牛飼養(yang) 周期長、種質資源不斷退化,經濟效益也較低。”蘇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林周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肖軍(jun) 介紹,為(wei) 了提升當地犛牛品質,示範園從(cong) 全國選育優(you) 良犛牛品種,將當地品質較差的“架子牛”進行回購,更換成由示範園培育、品質更為(wei) 優(you) 良的小牛。“從(cong) 去年起,我們(men) 陸續回購了1000多頭‘架子牛’,換成更適合當地的犛牛品種給牧民飼養(yang) 。”

   記者了解到,選育的小犛牛明顯比當地傳(chuan) 統小犛牛體(ti) 格健壯,出欄時間也將從(cong) 過去的七八年縮短到5年左右,越來越多的當地老百姓接受了新型養(yang) 殖繁育理念。

   “江蘇共計投入1.5億(yi) 元援藏資金,使犛牛產(chan) 量、品質、效益顯著提升,更成功帶動2000多戶農(nong) 牧民轉變養(yang) 殖方式。”肖軍(jun) 說。去年6月起,江蘇援藏幹部還在林周縣籌建犛牛產(chan) 業(ye) 研發和服務中心,用於(yu) 犛牛製品精細化生產(chan) 、加工和銷售。

   犛牛全產(chan) 業(ye) 鏈的打造,讓林周縣委常委、副縣長洛旦對未來充滿期待,“目前犛牛第一、第二產(chan) 業(ye) 發展已相對完善,這次江蘇援建的犛牛產(chan) 業(ye) 研發和服務中心,對犛牛第三產(chan) 業(ye) 發展意義(yi) 重大,可提升犛牛產(chan) 業(ye) 附加值,提高百姓養(yang) 殖犛牛的熱情,增加他們(men) 的收入。”

   因地製宜促進就業(ye) ,“天邊之鄉(xiang) ”迎發展契機

   在南京經過一段時間培訓後,今年28歲的墨竹工卡小夥(huo) 土旦紮西如願以償(chang) 地成為(wei) 當地陶瓷廠的一名工人。

   “天邊之鄉(xiang) ”墨竹工卡縣擁有豐(feng) 富的陶土資源,塔巴陶瓷是當地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但傳(chuan) 統的塔巴陶瓷製作分散、生產(chan) 規模小,加之傳(chuan) 承人數量越來越少,相關(guan) 製作技藝正陷入瀕臨(lin) 失傳(chuan) 的境地。近年來,江蘇援藏幹部積極探索塔巴陶瓷“活化”之路,不斷加大對特色產(chan) 業(ye) 的扶持力度。

   土旦紮西工作的陶瓷廠——西藏彌盛塔巴陶瓷廠,位於(yu) 由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工作組規劃援建的格桑花開產(chan) 業(ye) 園。陶瓷廠有兩(liang) 個(ge) 廠房,既滿足了陶瓷製品的批量化生產(chan) 需求,也提供了“活化”非遺的基地。陶瓷廠負責人仁青達瓦介紹,陶瓷廠工人都會(hui) 到南京接受技術培訓,如今上崗的已有近30人,人均月工資近4000元。

   在完成園區一期建設後,江蘇又投入5767萬(wan) 元援藏資金,將格桑花開產(chan) 業(ye) 園區二期建設項目納入江蘇援藏“十四五”重點項目計劃。“園區將為(wei) 當地大學生以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就業(ye) 崗位,成為(wei) 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和農(nong) 牧民剩餘(yu) 勞動力轉移的有效渠道。”南京市援藏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宋建說。

   6月的曲水縣才納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裏,各色果實掛滿枝頭,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作為(wei) 江蘇省重點援藏項目,在一批又一批江蘇援藏幹部人才助力下,園區規模不斷擴大,種植管理技術也不斷提高——從(cong) 原來的65畝(mu) 雪桃基地,發展成如今占地2萬(wan) 餘(yu) 畝(mu) 的一二三產(chan) 同步發展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也成為(wei) 曲水縣群眾(zhong) 就業(ye) 增收的重要載體(ti) 。

   泰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曲水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李明介紹,目前在園區就業(ye) 的高校畢業(ye) 生超過50人,園區每年吸納農(nong) 牧民臨(lin) 時工1000多人,人均增收2萬(wan) 元以上;向全縣推廣經濟作物10餘(yu) 種,為(wei) 全縣農(nong) 牧民增收近3億(yi) 元。

   嗬護脆弱生態環境,高質量援藏向“綠”行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脆弱而敏感,獨特的氣候特征、地理位置和多樣的生態係統具有不可複製性,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我們(men) 來到拉薩後,發現當地生物多樣性極其豐(feng) 富,生態環境比較脆弱、承載力低,一旦遭到破壞,治理和修複難度非常大。”鎮江市援藏工作組組長,達孜區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區長湯杲表示,保護當地生態自然資源、維護生態環境,是援藏幹部人才的重要任務。

   在拉薩市達孜區,塔傑鄉(xiang) 一體(ti) 化牧草加工廠項目正熱火朝天地施工。“我們(men) 建這樣一個(ge) 牧草加工廠,就是希望在夏天把當地農(nong) 牧民富餘(yu) 的牧草收集起來進行深加工,到冬天再提供給養(yang) 殖場或農(nong) 牧民,以應對彼時飼料不足的困境。”湯杲介紹,這樣也可以達到有序放牧的目的,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

   記者注意到,該牧草加工廠就建在當地一家大型養(yang) 殖場附近。養(yang) 殖場總麵積近70畝(mu) ,飼養(yang) 著近4000頭牛,牧草需求量很大。“精細加工後的牧草為(wei) 粉末或顆粒狀,方便打包存儲(chu) ,彌補了以往‘靠天養(yang) ’的不足。”拉薩市達孜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負責人紮西介紹,加工廠建成後,每天能加工牧草25噸左右,可滿足塔傑鄉(xiang) 乃至整個(ge) 達孜區冬季牧草需求。

   在達孜區,江蘇援藏引進的重大產(chan) 業(ye) 項目——洋河朗熱酒村項目正馬不停蹄地建設中。該項目將打造集研發、生產(chan) 、服務、銷售、展覽展示等功能為(wei) 一體(ti) 的青稞酒產(chan) 業(ye) 生態圈,帶動種植、投資、文化、旅遊等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集群發展。“項目規劃用地167畝(mu) ,總投資達10億(yi) 元,將極大地完善和提升當地產(chan) 業(ye) 集聚能力與(yu) 發展水平,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湯杲介紹。

   解民憂、惠民生,蘇拉攜手暖人心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guan) 情。一直以來,江蘇援藏幹部人才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wei) 援藏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確保80%以上資金向基層和農(nong) 牧區傾(qing) 斜,讓援藏成果更全麵、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眾(zhong) 。

   “安居”更“樂(le) 居”,構築百姓幸福家園

   拉薩市曲水縣是雅魯藏布江和拉薩河交匯之地,盛夏的高原在這裏展現出最美的姿態——白雲(yun) 悠悠,水草豐(feng) 茂。在曲水縣才納鄉(xiang) 協榮村村口的滑梯旁,56歲的村民巴桑措姆正帶著孫女玩耍。不遠處,三五頭牛安靜地臥在居民樓旁的牛圈裏,旁觀大大小小的車輛在幹淨整潔的路上來往。

   而在3年前,村裏的環境還不是這樣。“以前我們(men) 這到處塵土飛揚,一下雨路上都是泥,走兩(liang) 步就髒了一身。”巴桑措姆回憶道。

   2020年起,江蘇援藏隊伍先後投入兩(liang) 批援藏資金,完成了協榮村“美麗(li) 鄉(xiang) 村·幸福家園”生態宜居建設工程,新建道路近3萬(wan) 平方米,鋪設汙水管網7675米,此外還實施了村莊亮化、綠化工程,新建停車場、休閑觀景廣場等附屬工程。

   “該項目的實施,解決(jue) 了長久以來村民出行不暢、生活生產(chan) 環境比較髒亂(luan) 、沒有固定文化活動場所等問題,改善了村民生產(chan) 生活條件,提升了農(nong) 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泰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曲水縣委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李明介紹,如今的協榮村作為(wei) 美麗(li) 鄉(xiang) 村“樣板村”,已成為(wei) 具有民族特色的觀光旅遊村莊。

   站在具有“中國最美景觀大道”之稱的318川藏線旁,茶巴拉鄉(xiang) 第一書(shu) 記丁增格來難掩激動之情。原來,總投資近800萬(wan) 元,上下3層、建築麵積近2400平方米的曲水縣鄉(xiang) 鎮鄰裏服務中心即將開門營業(ye) 。

   “這裏一直沒有綜合性的商業(ye) 場所,老百姓買(mai) 東(dong) 西有時需要開車半個(ge) 小時到隔壁鎮上。”丁增格來介紹,即將營業(ye) 的鄰裏服務中心填補了茶巴拉鄉(xiang) 沒有現代化商業(ye) 場所的空白,綜合了超市、理發店、藥店、餐飲店等,可以一站式解決(jue) 百姓生活需求。因為(wei) 緊鄰318國道,鄰裏中心可輻射茶巴拉鄉(xiang) 以及周邊鄉(xiang) 鎮共計4000多名居民。

   “輸血”到“造血”, 留下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改變西藏麵貌,根本要靠教育。近年來,江蘇招引援藏教師,把先進的教學方式和管理經驗帶到拉薩,在“傳(chuan) 幫帶”中留下帶不走的教師隊伍。

   “能來這上學,我非常開心,覺得離實現自己的理想又近了一步!”拉薩江蘇實驗中學高二學生白瑪央宗卓嘎至今還記得拿到錄取通知書(shu) 時激動的心情,她說,這裏的學生都以考上拉薩江蘇實驗中學為(wei) 榮。

   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是一所由江蘇投資建設的全日製、寄宿製、示範性完全中學。2019年學校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首批示範高中,2020年入選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國家級示範校。如今,把孩子送到這裏上學,已成為(wei) 許多拉薩家長熱切的期盼。

   “每位援藏教師都與(yu) 當地教師進行了‘青藍結對’,指導製定年輕教師專(zhuan) 業(ye) 發展規劃,提升當地課堂教育教學質量。”拉薩江蘇實驗中學校長、江蘇援藏教師殷飛介紹。當地教師次旦央吉和江蘇援藏教師吳蘇東(dong) 結對,在平時的教研中,吳蘇東(dong) 經常和她探討語文教學的思路及理念。正是在吳蘇東(dong) 幫助下,次旦央吉順利完成了全自治區初中骨幹教師的公開示範課。

   在一代代援藏人的接續奮鬥下,多年來,江蘇教育援藏工作已經實現幼兒(er) 園、小學、初高中、職業(ye) 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領域、各門類教育全覆蓋,援藏教師數量居全國援藏省市前列。

   對於(yu) 林周縣老百姓來說,在家門口看到來自蘇州的醫生早已不是夢想。2021年,江蘇援藏投資300萬(wan) 元在林周縣人民醫院建設了拉薩首台套遠程超聲診斷係統。該係統以遠程超聲機器人和5G智能設備為(wei) 核心,可實現蘇州—林周、縣區—鄉(xiang) 村實時超聲掃描。

   “憋氣,肚子鼓起來,放鬆,再鼓起來……”視頻那頭,蘇州市立醫院超聲中心主任鄧學東(dong) 正手握操作杆在觸摸屏上來回滑動;視頻這頭,連著超聲探頭的機械臂正根據鄧學東(dong) 的動作方向、幅度,在當地村民胡大爺腹部移動。“我們(men) 將患者情況匯總後,與(yu) 蘇州醫院對接,蘇州專(zhuan) 家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遠程超聲檢查。”江蘇援藏醫生、林周縣人民醫院副院長葛勁超介紹,目前兩(liang) 地已開展近50例遠程診療。江蘇援藏醫生還通過教學、培訓等方式,指導當地醫生,規範當地診療流程。

   “崎嶇路”變“幸福路”,修路建橋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牛羊成群悠然走過,村民開車去縣城一路平整通暢……2022年,連接林周縣連巴村和卡優(you) 村的村道,由原來的泥濘小路變成了幹淨整潔的水泥路。

   “之前一到下雨天,路上就有許多積水,老百姓出行很不方便。現在,人、車、牲畜都可以直接沿著這條路到林周縣城了。”卡優(you) 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格桑朗傑介紹,這條長5.36公裏、寬4.5米的水泥路,讓227戶村民徹底擺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兩(liang) 腳泥”的出行煩惱。

   “道路的建成不僅(jin) 完善了鄉(xiang) 村路網體(ti) 係,而且在推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方麵有明顯效益。”蘇州市援藏工作組組長,林周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肖軍(jun) 介紹,“幸福路”工程解決(jue) 了農(nong) 牧民出行“最後一公裏”難題,也為(wei) 百姓提供了更加多樣的就業(ye) 選擇。江蘇“十四五”規劃中,計劃投入援藏資金8010萬(wan) 元,改建32.3公裏農(nong) 村道路、20餘(yu) 座農(nong) 村橋涵,惠及農(nong) 牧民4萬(wan) 餘(yu) 人,讓群眾(zhong) 出行的“崎嶇路”變成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幸福路”。

   2020年,南京市對口支援墨竹工卡縣的“溪橋工程”啟動。“高原地勢複雜,每逢雨季溪水湍急,危險事故時有發生。”墨竹工卡縣吉古村村民米瑪告訴記者,很多溪流橫在村民出行的必經之路上,村民們(men) 把木板鋪在石頭上做成簡易板橋,但汛期雨一大,這種橋極易被衝(chong) 毀。“溪橋建成後,我們(men) 去縣城買(mai) 東(dong) 西、孩子上學,都方便、安全多了。”

   “溪橋全部采用‘裝配式’水泥橋,解決(jue) 了土石橋易損毀、易斷通的難題,減少了安全隱患。”南京市援藏工作組組長,墨竹工卡縣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縣長宋建介紹,“溪橋工程”已進行兩(liang) 期,如今100座便民溪橋已經覆蓋全縣8個(ge) 鄉(xiang) 鎮、40個(ge) 行政村,惠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1.46萬(wan) 戶,被當地農(nong) 牧民稱為(wei) “連心橋”“暖心橋”。“下一步,我們(men) 將加快推進橋梁專(zhuan) 業(ye) 養(yang) 護隊伍建設,並積極推進便民溪橋三期工程。”

   全方位、立體(ti) 式,文旅“三交”情意真

   “鎮江結對援建達孜20多年了,很多鎮江援藏人員笑稱達孜是‘鎮江第九板塊’。”在拉薩市達孜區近日主辦的“萬(wan) 人走進西藏 相約雲(yun) 上達孜”推介會(hui) 上,達孜區文旅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童晉美由衷感慨。

   2018年,達孜區就啟動了“萬(wan) 人走進西藏 相約雲(yun) 上達孜”活動。如今,該活動已成為(wei) 達孜區鄉(xiang) 村旅遊重要品牌。“達孜旅遊產(chan) 品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相信對鎮江乃至江蘇遊客都有著獨特吸引力。”鎮江市援藏工作組組長,達孜區委常務副書(shu) 記、常務副區長湯杲說,該活動平均每年為(wei) 達孜區帶來遊客近3萬(wan) 人次,“期待通過這次推介會(hui) ,結合係列優(you) 惠政策,更好地宣傳(chuan) 推介達孜豐(feng) 富而獨特的文化和旅遊資源,讓更多遊客走進達孜。”

   互相“串門”的腳步勤了,彼此的心也貼得更近了。今年5月,由拉薩市委市政府主辦、江蘇援藏前方指揮部等單位承辦的民族歌舞匯演《拉薩情》在南京、鎮江、泰州、蘇州四市巡演,來自西藏的50多位藝術家獻上了一場場極具民族特色的視聽盛宴,4800多名江蘇觀眾(zhong) 現場觀看,譜寫(xie) 出蘇拉兩(liang) 地文化交流交融的新篇章。

   江蘇援藏幹部、拉薩市委宣傳(chuan) 部副部長許浩一直跟隨《拉薩情》在江蘇巡演,在他看來,文化交流有利於(yu) 各族人民相互溝通,增進彼此友誼,“通過文化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增強兩(liang) 地的交融互動,更弘揚了民族團結進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主旋律。”

   近年來,蘇拉兩(liang) 地文化交流活動蓬勃開展,原創音樂(le) 劇《天夢》、拉薩2023年藏曆水兔新年電視聯歡會(hui) 等成功展演、舉(ju) 辦,雙方經常就劇目策劃創作、人才培養(yang) 、文化推廣等進行深入探討,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夥(huo) 伴關(guan) 係,形成“走親(qin) 戚”式的文化交流合作模式。

   不僅(jin) 如此,蘇拉兩(liang) 地青年交流也愈加頻繁。拉薩青年誌願者江蘇培訓交流活動於(yu) 近日在南京和蘇州成功舉(ju) 行,來自拉薩各地的誌願服務工作者共計32人考察調研南京和蘇州9個(ge) 誌願服務典型點位。活動拓展了拉薩青年誌願服務事業(ye) 發展思維,有力增進了蘇拉兩(liang) 地青年誌願者的交往、交流、交融。

   “對口援拉近30年來,江蘇全方位支援拉薩各項事業(ye) 發展。通過援藏的橋梁紐帶,兩(liang) 地人民之間結下了深厚情誼。”江蘇援藏指揮部黨(dang) 委書(shu) 記、總指揮陳靜表示,將進一步促進蘇藏兩(liang) 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打造全方位、立體(ti) 式援藏體(ti) 係,讓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鮮豔。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