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活態傳承 曆久彌新——西藏民間藝術煥發新生機

發布時間: 2023-07-04 09:38: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圖為(wei) 群眾(zhong) 在排練朗瑪堆諧歌舞。記者 格桑倫(lun) 珠 攝


圖為(wei) 甲瑪鄉(xiang) “諧欽”藝術團表演“甲瑪諧欽”。記者 格桑倫(lun) 珠 攝

  拉薩市墨竹工卡縣“甲瑪諧欽”作為(wei) 一種歌舞表演,在當地被稱為(wei) “崇魯”,屬於(yu) “諧欽”的一個(ge) 分支,於(yu) 2008年和2012年相繼被列入縣級和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為(wei) 更好地保護、發展傳(chuan) 統文化,2012年甲瑪鄉(xiang) 成立了“諧欽”藝術團。經過幾年的努力,2014年,“甲瑪諧欽”被列入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


圖為(wei) 該校學生在課餘(yu) 時間下藏棋。記者 格桑倫(lun) 珠 攝

  近年來,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古榮小學在完成和落實國家教育課程的同時,不斷豐(feng) 富學生課餘(yu) 文化生活,滿足學生個(ge) 性化發展的需要,於(yu) 2015年開設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之一——藏棋課程,成為(wei) 該校辦學的特色。

  “從(cong) 小,我就喜歡遊走在日喀則的大街小巷,隨手抓取一些民俗活動的動人片段,再現於(yu) 畫布上。家鄉(xiang) 是我取之不盡的創作源泉。”在“大美在民間·民族團結看西藏——首屆新時代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名家新創作品展”上展出的作品《吉祥家園》的創作者拉巴次仁說。

  在《吉祥家園》中,國旗、切瑪、盛裝打扮的藏漢男女等元素與(yu) 傳(chuan) 統的吉祥八寶圖案相結合,形式美妙,內(nei) 容豐(feng) 富,呈現出極具民族特色的精美畫麵。

  “首屆新時代西藏自治區民間文藝名家新創作品展”展出60餘(yu) 件新創唐卡作品和雕刻作品,為(wei) 區內(nei) 民間文藝名家創造了更多交流、展示和表達的機會(hui) 。這些優(you) 秀的民間藝術作品,將藏族人民的衣食住行、民族風情、文化信仰等有機聯係起來,推動了西藏民間文藝創新性發展再上新台階。

  一直以來,國家高度重視民間藝術的建設和發展,一係列政策製度的出台,一項項舉(ju) 措的落地實施,一筆筆資金的不斷投入,為(wei) 優(you) 秀民間文化藝術傳(chuan) 承發展帶來了極大的信心和動力。老一輩民間藝術家以師帶徒、言傳(chuan) 身教,教授出一批批“好苗子”,真正實現了“江山代有才人出”“青出於(yu) 藍勝於(yu) 藍”。在多方力量保護傳(chuan) 承、守正創新中,西藏民間文化藝術煥發出新的生機。

  藏香—

  傳(chuan) 統馨香綿延不斷

  千百年來,西藏民間藝術代代相承,是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智慧的結晶。

  走進尼木縣吞巴鎮吞達村,今年45歲的次仁多吉正在啟動水磨,將作為(wei) 原料的柏木碾成木漿。“藏香的製作過程複雜,要先用水磨將主要原料柏木碾成木漿,再將木漿晾曬製成香磚,再把香磚揉碎,加水製成香泥,然後要嚴(yan) 格按照配方比例加入藏紅花、麝香、檀香等數十種香料、藥材,最後塞入牛角擠壓成條,晾幹成型。”次仁多吉告訴記者。

  次仁多吉的家族世代製作藏香,他從(cong) 小跟著父親(qin) 學習(xi) ,有著豐(feng) 富的製香經驗,並經過長期刻苦鑽研擁有了出眾(zhong) 的技藝。為(wei) 使藏香均勻筆直,他苦思改良方法,經常在地上一坐就是一天,也因此患上了關(guan) 節疼痛的毛病。但他堅持數年如一日,終於(yu) 做出了讓自己滿意的藏香。同時,為(wei) 了順應市場,他還研發了提神香、安眠香等新品種。

  談及藏香現在的銷售情況,次仁多吉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得益於(yu) 國家對民間藝術的保護以及政府的大力推廣,我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樣背著藏香跑遍拉薩的大小店鋪去推銷了。如今,尼木藏香早已經遠近聞名,我也擴大了生產(chan) 規模,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商家成為(wei) 家裏的常客,便捷的網絡也為(wei) 藏香銷售提供了新渠道。”

  在西藏,像次仁多吉一樣將藏香這門民間藝術傳(chuan) 承發展並創新的人還有很多,在他們(men) 手中,藏香製作這門手藝就像綿延不斷的香火,代代相傳(chuan) 。

  堆諧—

  民間歌舞活態傳(chuan) 承

  悠揚的紮念琴聲、時快時慢的踢踏舞聲、男女混合的傳(chuan) 統歌曲和歡笑聲不時從(cong) 自治區群藝館一樓排練大廳傳(chuan) 出。

  “堆諧的擺臂不能像平常走路一樣前後擺,兩(liang) 臂需在鬆弛的狀態下,向內(nei) 依次畫弧線擺動。”站在排練廳中央的講台上,60歲的尼瑪倉(cang) 曲一邊示範,一邊指導。

  堆諧是西藏民間歌舞發展到較高層次、集歌舞樂(le) 為(wei) 一體(ti) 的珍貴傳(chuan) 統文化藝術遺產(chan) ,因其優(you) 雅舒緩且隨時隨地都能唱跳的特點,在西藏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代代相傳(chuan) 。2008年,堆諧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項目。

  格桑卓瑪是眾(zhong) 多堆諧傳(chuan) 承人中的一員,她是拉孜堆諧國家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拉巴最小的女兒(er) ,繼承了父親(qin) 的遺誌,致力於(yu) 堆諧文化的傳(chuan) 承發展。如今,30歲的格桑卓瑪已經是拉孜縣民間藝術團的專(zhuan) 業(ye) 演員,經常到基層指導學員練習(xi) 堆諧。

  民間藝術需要傳(chuan) 承,更需要創新,隻有創新和創造,文化才會(hui) 發展,才會(hui) 永遠保持蓬勃的生機和旺盛的生命力。

  作為(wei) 多次走出深山的傳(chuan) 承人,年近60歲的紮西旺拉從(cong) 未考慮過退休的事情,雖然跳得少了,但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堆諧保護和傳(chuan) 承上。“我現在收了300多個(ge) 徒弟,新創作了20多首曲子,還對100多首老曲子進行了創新。”

  紮西旺拉說:“傳(chuan) 承發展堆諧沒有‘完成時’,隻有‘進行時’,而培養(yang) 一支熱愛堆諧文化、熱愛堆諧表演的年輕一代舞者是我的職責使命。”

  藏戲—

  “活化石”紮根群眾(zhong) 中

  藏戲集說唱、表演、歌舞、文學於(yu) 一體(ti) ,有著600餘(yu) 年曆史,被譽為(wei) 藏文化的“活化石”。

  “我從(cong) 小就很喜歡藏戲,每次公園裏表演藏戲,我總會(hui) 跑去看。”雪巴拉姆藏戲團藝人旦增益西告訴記者,“多數人喜歡藏戲的唱腔、麵具或音樂(le) ,我更喜歡它所表達的情境及帶給我的感受。”

  雪巴拉姆藏戲團,是拉薩市第一家民間藏戲藝術團,旦增益西小時候不止一次觀看過他們(men) 的演出。機緣巧合,旦增益西得以加入雪巴拉姆藏戲團。

  “藏戲藝術有很高的文化價(jia) 值,我已經八十多歲了,但依然覺得還有很多東(dong) 西沒有學會(hui) 。我看你現在十分用功,一定要繼續努力地學習(xi) 這門藝術!”這是旦增益西的戲師在世時對他的囑托,也讓他明白了熱愛和堅守的區別,所以在重新踏入校園後,他依然沒有放棄學習(xi) 藏戲。學校操場上,圖書(shu) 館後麵,宿舍樓陽台上……總能看到旦增益西練習(xi) 藏戲的身影。

  憑借自身的努力和天賦,以及前輩的嚴(yan) 格指導,旦增益西在藏戲方麵進步很快。“我可能很難達到老藝人那種高深的造詣水平,但是,學習(xi) 和傳(chuan) 承他們(men) 的藝術精神,把這門技藝傳(chuan) 承下去,讓更多的年輕人喜歡藏戲,是我努力的方向。”旦增益西說。

  西藏民間藏戲曆史悠久,有濃鬱的民族特色,不僅(jin) 是老年人的愛好,也受到小學生、青年群體(ti) 喜愛。

  今年15歲的旦真羅布不僅(jin) 喜愛藏戲,還於(yu) 4年前成立了一個(ge) 少年藏戲團——璞道少年藏戲團。“現在身邊的許多同學都很喜歡流行文化,而我想為(wei) 熱愛藏戲的同齡人創建一個(ge) 平台。”旦真羅布說。

  組建藏戲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旦真羅布從(cong) 未放棄,一直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經過四年多的發展,璞道少年藏戲團從(cong) 最初的10名成員發展到24名成員,成為(wei) 業(ye) 內(nei) 小有名氣的藏戲團。這個(ge) 最年輕的藏戲團在舞台上、鏡頭前亮相的機會(hui) 越來越多,讓更多人看到民間藏戲的活態發展。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