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振曲卓”文藝演出隊樂(le) 師用橫笛為(wei) 舞蹈伴奏。
“熱振曲卓”文藝演出隊參加西藏首屆農(nong) 民豐(feng) 收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阿旺頓珠給隊員指導舞蹈動作。
“熱振曲卓”文藝演出隊男演員表演舞蹈。
“熱振曲卓”文藝演出隊女演員表演舞蹈。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jia) 值的文化信息資源,也是曆史的真實見證。保護和利用好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意義(yi) 重大。
7月的林周縣唐古鄉(xiang) 綠草如茵,草地上點綴著藍色和黃色的野花。演員們(men) 以藍天白雲(yun) 為(wei) 幕,伴隨著優(you) 美的橫笛聲,跨出豪邁步伐,跳起了“熱振曲卓”。“熱振曲卓”,是林周人民智慧的結晶,在滄海桑田的變化中見證著這片土地的故事。
“熱振曲卓”於(yu) 2008年列入西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阿旺頓珠申報為(wei)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
近年來,在林周縣委、縣政府的關(guan) 心重視和各級宣傳(chuan) 文化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林周縣非遺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目前,全縣已擁有各類非遺項目32個(ge) 、各級傳(chuan) 承人27位。其中,“熱振曲卓”目前有2位老藝人,培養(yang) 了5名縣級非遺傳(chuan) 承人。“熱振曲卓”,分布於(yu) 林周縣唐古鄉(xiang) 江多村周圍,唐古鄉(xiang) 江多村委鼓勵和支持“熱振曲卓”代表性傳(chuan) 承人阿旺頓珠開展“熱振曲卓”傳(chuan) 授工作,組織配備了60名青年演員,初步成立“熱振曲卓”文藝演出隊。每年結合節日慶典活動舉(ju) 辦“熱振曲卓”演出活動。
目前,“熱振曲卓”具有代表性的傳(chuan) 承人是林周縣唐古鄉(xiang) 江多村62歲的阿旺頓珠。自1981年起跟隨父輩學習(xi) 跳舞,阿旺頓珠跳“熱振曲卓”已有40餘(yu) 年。將“熱振曲卓”傳(chuan) 承下去是阿旺頓珠一家三代人的夢想。他的父親(qin) 曾在1980—1981年對“熱振曲卓”進行了搶救恢複。現由阿旺頓珠擔負傳(chuan) 承使命,對熱愛“熱振曲卓”的青年隊員進行培訓,令人感到欣喜的是,他的兒(er) 子頓珠和女兒(er) 次央也十分熱愛“熱振曲卓”。
“曾經,隨著許多民間老藝人相繼離世,‘熱振曲卓’傳(chuan) 承青黃不接,曾麵臨(lin) 失傳(chuan) 危機。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很喜歡‘熱振曲卓’,政府部門也越來越重視‘熱振曲卓’的傳(chuan) 承發揚。‘熱振曲卓’還登上了‘藏晚’的舞台,知名度越來越大。我在父輩那裏學習(xi) 到這個(ge) 文化瑰寶,在今後的日子裏,我要帶著兒(er) 女盡全力將它不斷傳(chuan) 承、發揚下去。”阿旺頓珠說。
“熱振曲卓”從(cong) 劇目到藝術整體(ti) ,都具有探究西藏古代特殊社會(hui) 、曆史、民族等價(jia) 值,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百科全書(shu) ”。
“小時候,我看見大人們(men) 在草地上跳‘熱振曲卓’,舞姿太漂亮了。我不想我的後代隻能在書(shu) 本裏看到這個(ge) 舞蹈,希望把它傳(chuan) 承下去。”56歲的宗巴為(wei) 了恢複“熱振曲卓”表演,於(yu) 2015年成立了林周“熱振曲卓”傳(chuan) 播有限公司,致力於(yu) 該舞蹈的傳(chuan) 承保護。
宗巴出生在一個(ge) 貧困家庭。近年來,在黨(dang) 和政府的幫助下,她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發家致富,過上了小康生活。
致富不忘感黨(dang) 恩、致富不忘鄉(xiang) 親(qin) 們(men) 。宗巴一心想為(wei) 家鄉(xiang) 做點什麽(me) 。在得知林周縣唯一一項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熱振曲卓”麵臨(lin) 失傳(chuan) 危機後,為(wei) 傳(chuan) 承和保護好這項民族文化遺產(chan) ,讓“熱振曲卓”能夠在新時代得到更好發展,她放棄了原來做得很好的生意,自掏腰包,邀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調研、組建團隊查閱資料,走村串戶尋訪民間藝人,招募演員、聘請傳(chuan) 承人……重新組建了“熱振曲卓”表演團隊,為(wei) 當地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提供就業(ye) 崗位。
如今,宗巴用“文化發展旅遊——旅遊帶動經濟——經濟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傳(chuan) 統文化”的思路,為(wei) 全麵提升林周縣“熱振曲卓”傳(chuan) 統文化知名度,促進當地旅遊經濟發展、增加就業(ye) 崗位、提高農(nong) 牧民就業(ye) 技能、增加農(nong) 牧民現金收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從(cong) 家庭貧困到富裕,從(cong) 富裕到文化遺產(chan) 的保護和傳(chuan) 承,宗巴用實際行動獲得了群眾(zhong) 的讚譽。
據林周縣文旅局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為(wei) 保護傳(chuan) 承“熱振曲卓”,林周縣政府製定了五年保護計劃,2020年完善圖文資料,建立“熱振曲卓”全套數據檔案;2021年出版光碟及畫冊(ce) ,加大宣傳(chuan) 保護力度;2022年規範“熱振曲卓”文藝演出隊,購買(mai) 演出服裝道具,確保“熱振曲卓”得到恢複發展,保護知識產(chan) 權;2023年加強培訓,組織開展演出使“熱振曲卓”後繼有人;2024年建立“熱振曲卓”文化群眾(zhong) 藝術館,並進行全麵推廣,給藝術創作提供空間。此外,民間力量也為(wei) 傳(chuan) 承“熱振曲卓”做了大量工作。
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和傳(chuan) 承“熱振曲卓”,林周縣建立“熱振曲卓”搶救領導小組;舉(ju) 辦“熱振曲卓”表演藝術培訓班;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建立有效的資金保障機製;利用宣傳(chuan) 媒介,廣泛進行社會(hui) 宣傳(chuan) ,推介“熱振曲卓”的內(nei) 涵,豐(feng) 富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文化娛樂(le) 生活,保護文化知識產(chan) 權,使之成為(wei) 弘揚愛國主義(yi) 和民族藝術的瑰寶;根據有關(guan)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保護政策,在林周縣各中、小學中傳(chuan) 承“熱振曲卓”製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辦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