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雪頓節前聊藏戲

發布時間: 2023-08-14 09:11: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措麥藏戲團部分演員。 記者 格桑倫(lun) 珠 攝


雅礱紮西雪巴小演員。 記者 格桑倫(lun) 珠 攝


拉薩市其瑪卡藏戲隊演出場景。記者 格桑倫(lun) 珠 攝


“非遺進校園”活動中,小朋友戴上藏戲麵具,感受非遺文化。記者 格桑倫(lun) 珠 攝

  起源:從(cong) 儀(yi) 式到“阿吉拉姆”

  一年一度的雪頓節即將來臨(lin) 。說起雪頓節這一拉薩年度民俗文化盛事,除了主打吃酸奶、過林卡,其最大的看點還有藏戲匯演。

  據老人回憶,從(cong) 前每臨(lin) 雪頓節,西藏各地著名的民間藏戲團要克服種種困難,尤其是交通帶來的不便,提早多日從(cong) 各地趕來,齊聚拉薩,等待演出日的到來。

  這也是藏戲迷們(men) 每年可以在哲蚌寺、羅布林卡、宗角祿康盡情領略觀賞、過足戲癮的絕佳時機。作為(wei) 拉薩一年一度最古老的節慶之一,雪頓節也被稱為(wei) “藏戲節”。

  關(guan) 於(yu) 藏戲的起源,有幾種不同的說法。在此提及兩(liang) 點:一是傳(chuan) 統儀(yi) 式,即“羌姆”;二是公元8世紀的白麵具藏戲,關(guan) 於(yu) 這一說法,據《西藏王統記》記載,公元8世紀,在鬆讚幹布頒發“十善法典的慶祝大會(hui) 上,“令戴麵具,歌舞跳躍,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從(cong) 中,我們(men) 可以看出,這時西藏各種歌舞技藝和表演藝術,已經同場演出,為(wei) 綜合性的戲曲藝術奠定了基礎。

  因此,多數學者認為(wei) ,藏戲起源最早可追溯至公元8世紀。

  援引著名戲劇家、理論家劉誌群先生的話:“藏戲是個(ge) 很古老的劇種。起源可追溯至1200年前,即中唐時期;而初步形成於(yu) 普遍傳(chuan) 說的十四、五世紀的唐東(dong) 傑布時代。”

  如劉誌群先生所言,關(guan) 於(yu) 藏戲的曆史,總是繞不開一位著名的曆史人物——唐東(dong) 傑布。

  唐東(dong) 傑布的故事在西藏流傳(chuan) 甚廣且極具神話色彩。他是西藏曆史上的大成就者,更是受西藏人民愛戴和敬仰的傳(chuan) 奇人物。唐東(dong) 傑布意為(wei) 曠野之王,他常懷悲憫百姓之心,一生關(guan) 注民間疾苦,曾發宏願,不論付出何種代價(jia) ,此生要為(wei) 百姓修建橋梁。

  為(wei) 募集造橋資金,他行醫治病,募集鐵塊鐵環;利用自己受人尊敬的社會(hui) 地位,遊說人們(men) 捐資修橋;他還開采鐵礦,親(qin) 自掄錘打鐵。

  而至今,最讓人津津樂(le) 道的,還是唐東(dong) 傑布為(wei) 了募集更多資金,勸邀當時山南瓊結地方的七姐妹組成演出隊,由他親(qin) 自改編傳(chuan) 統的對白劇和歌舞曲,加入人物故事情節,打造出一個(ge) 屬於(yu) 藏族特有劇種——“阿吉拉姆”即藏戲。就這樣,懷著為(wei) 人間疾苦發聲出力的初衷啟航,在此後的幾百年裏,藏戲開啟了一場由民族到世界的文化盛宴。

  唐東(dong) 傑布因此被視為(wei) 藏戲的鼻祖。今天,在每一場藏戲演出裏,都可以見到唐東(dong) 傑布的形象被藏戲演職人員感念。

  發展:從(cong) 民間走向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藏戲是一門以歌舞形式表現文學內(nei) 容的綜合藝術,它取材於(yu) 民間故事、曆史傳(chuan) 說等,被譽為(wei) 藏文化的“活化石”,是西藏傳(chuan) 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在西藏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具有舉(ju) 足輕重的地位。

  在藏語中,藏戲被稱為(wei) “阿吉拉姆”,意為(wei) “仙女姐妹”,得名於(yu) 唐東(dong) 傑布組織的七姊妹演出隊。這也是距今有600餘(yu) 年發展曆程的山南瓊結卡卓紮西賓頓白麵具藏戲的原型。

  唐東(dong) 傑布對流傳(chuan) 於(yu) 瓊結賓頓流派的白麵具藏戲進行改編、創新,隨著時間發展,形成了藍麵具戲之迥巴藏戲,標誌著藏戲藝術逐漸走向成熟。

  作為(wei) 西藏民間文化藝術的重要種類,藏戲的直接源頭是藏族民間說唱藝術,配以民間音樂(le) 、歌舞、繪畫(化妝)等。

  17世紀,逐漸興(xing) 盛的藏戲形成了以唱、誦、舞、表、白等形式為(wei) 主的生活化的表演程式。原係廣場劇的藏戲,以白麵具藏戲、藍麵具藏戲、昌都藏戲等為(wei) 主,在西藏流傳(chuan) 開來。

  相傳(chuan) ,藏戲傳(chuan) 統劇目有“十三大本”。至今,仍經常上演的則是被稱為(wei) “八大藏戲”的《文成公主》《諾桑王子》《朗薩雯波》《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

  從(cong) 20世紀50年代回溯至今,西藏社會(hui) 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裏,跨越了上千年的曆程。在政治、經濟、社會(hui) 、文化等各方麵,都經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作為(wei) 民間文化的集大成者,藏戲,或者說藏戲表演者的身份也在新西藏發生了重大變化。他們(men) 帶著泥土的氣息走來,不僅(jin) 成為(wei) 當今學界的研究對象,而且成為(wei) 了這一古老藝術的傳(chuan) 承人、繼承者,獲得了應有的社會(hui) 地位和尊重。

  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對西藏各地的藏戲藝術流派進行了全麵挖掘和普查、搶救和保護、發展以及創新,成立了專(zhuan) 業(ye) 藏戲藝術團體(ti) ,培養(yang) 了一大批藏戲表演、創作和研究人才。如今,改編、創作的作品和研究成果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藏戲的表演內(nei) 容和形式更趨豐(feng) 富多元,表演技藝與(yu) 藝術內(nei) 涵更趨完美。

  近年來,藏戲藝術得到了更加全麵的發展,煥發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yu) 活力,成為(wei) 地方特色濃鬱、群眾(zhong) 基礎紮實、發展前景廣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

  2006年5月,藏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2009年,藏戲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作名錄”。

  現狀:廣場與(yu) 舞台的百花齊放

  藏戲曆史悠久、流傳(chuan) 廣泛,集成西藏文化藝術的精粹,擁有極為(wei) 豐(feng) 厚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是研究西藏社會(hui) 、曆史文化、民族宗教以及人文類學科的珍貴資料。

  在西藏,藏戲的主要流傳(chuan) 地在拉薩、日喀則、山南等地區。阿裏和昌都兩(liang) 地有零星的傳(chuan) 承和發展。

  一項由自治區群藝館、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中心提供的全區藏戲隊伍最新現狀數據表明,截至目前,全區共有藏戲隊154支,其中,專(zhuan) 業(ye) 院團1家、民營藏戲隊6家、民間藏戲隊147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代表性傳(chuan) 承人13名、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23名。

  民間147支和民營6家藏戲隊伍中,拉薩28支、日喀則85支、山南35支、昌都4支、阿裏1支。在西藏最負盛名、規模較大且傳(chuan) 承時間較長的有拉薩城關(guan) 區娘熱藏戲隊、雪藏戲隊、堆龍覺木隆藏戲隊;日喀則昂仁日吾其迥巴藏戲隊、仁布江嘎爾藏戲隊、南木林湘巴藏戲隊;山南雅礱紮西雪巴藏戲隊、瓊結卡卓紮西賓頓藏戲隊、錯那市門巴阿吉拉姆藏戲隊、浪卡子曲括子藏戲隊;昌都江達崗托藏戲隊、左貢田妥寺藏戲隊、強巴林寺藏戲隊;阿裏普蘭(lan) 科迦藏戲隊。

  被稱為(wei) “藏戲最古老的真化石”的山南雅礱紮西雪巴藏戲隊,最初由唐東(dong) 傑布創立。其舞姿、腔調都保留了古時的特色,因而也受到戲迷們(men) 最普遍的尊崇。一直以來,這個(ge) 劇團的招牌劇目是《諾桑王子》。曆史上,雪頓節第三天,該隊要在羅布林卡獻演這出劇目。

  過去,每個(ge) 民間藏戲隊都有一兩(liang) 個(ge) 招牌劇目。如今,每家民間藏戲隊伍多了幾個(ge) 拿手劇目。拉薩城關(guan) 區娘熱藏戲隊更是能完整演繹“八大藏戲”。

  據悉,為(wei) 更好地傳(chuan) 承和發展,目前,自治區文化廳授予了全區154支藏戲隊伍“藏戲傳(chuan) 習(xi) 點”的稱號。

  此外,1960年11月,在原覺木隆藏戲班的基礎上,自治區藏劇團正式成立。成立至今,該團以挖掘研究、傳(chuan) 承保護、發展創新和傳(chuan) 播引領藏戲事業(ye) 為(wei) 己任,經過幾代藏戲工作者的不懈奮鬥,使古老的藏戲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形成了集編、導、演、研於(yu) 一體(ti) 的現代化省級專(zhuan) 業(ye) 戲曲院團。

  截至目前,自治區藏劇團已完成《白瑪文巴》《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薩雯波》《蘇吉尼瑪》及《文成公主》六部藏戲的改編,即從(cong) 廣場到舞台的演繹工作。該團計劃今年完成《頓月頓珠》的改編;於(yu) 2024年完成最後一部《智美更登》的改編。

(責編: 李雅妮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