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記者從(cong) 西藏考古成果新聞發布會(hui) 上了解到,5年來,西藏累計開展各類考古調查發掘項目130個(ge) ,其中主動性考古調查和發掘項目37個(ge) ,搶救性考古發掘項目16個(ge) ,配合基本建設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項目77個(ge) 。通過一係列考古項目的實施,西藏文物考古事業(ye) 在舊石器、新石器、佛教、曆史時期考古等領域收獲了重大發現,提升了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水平,構建了西藏地區史前物質文化史發展脈絡。同時,在人才隊伍、學術科研、文物保護等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
自治區文物局黨(dang) 組成員、副局長許少國介紹,近年來,西藏考古工作以河流、湖泊為(wei) 主導,以“分區分塊”掌握的相關(guan) 線索為(wei) 依據,以基建考古和考古發掘工作為(wei) 契機,對更大區域、重要文物點及圍繞專(zhuan) 題項目等開展係統大調查。先後發掘了包括2018年以來的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人類活動曆史及環境影響專(zhuan) 題”調查項目和絲(si) 綢之路南亞(ya) 廊道西藏段考古調查項目,以及茶馬古道西藏段考古調查項目;發掘尼阿底遺址、邦嘎遺址、格布賽魯遺址等考古項目;對山南市那龍溝墓地等10個(ge) 墓葬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和清理工作;完成對改建鐵路青藏線格爾木至拉薩段電氣化工程(西藏境內(nei) )的文物調查、勘探及評估工作等配合基本建設考古調查發掘項目。
同時,近年來,通過一係列考古項目的實施,西藏文物考古工作的地位得到新提升。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若幹意見》,自治區黨(dang) 委辦公廳、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關(guan) 於(yu)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實施意見》,《“十四五”文物保護和科技創新規劃》首次上升為(wei) 國家級專(zhuan) 項規劃,頂層設計係統加強。
西藏文物考古成果社會(hui) 效益實現新突破。桑達隆果墓地榮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尼阿底遺址、故如甲木墓地等一係列重大考古發現意義(yi) 重大。
西藏文物考古研究取得新成果。組織開展了絲(si) 綢之路南亞(ya) 廊道、唐蕃古道等一係列考古調查,特別是2018年以來組織開展的阿裏地區文物考古工作,在舊石器考古和早期金屬時代考古方麵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出版了《西藏文物誌》係列叢(cong) 書(shu) 等學術成果。
西藏考古學文化序列的構建邁出新步伐。在舊石器時代考古方麵,對西藏西北部高海拔區域的那曲、阿裏開展的探尋舊石器時代遺存的考古調查中,在“無人區”發現了大量的地表石器采集點、洞穴遺址、古湖濱營地遺存等,從(cong) 第四紀地質地貌信息、石器類型特征兩(liang) 個(ge) 方麵為(wei) 高原上存在早期人類活動提供了線索。在早期金屬時代考古方麵,組織開展了格布賽魯墓地、曲踏墓地、桑達隆果墓地、故如甲木墓地等的考古發掘,出土文物類型豐(feng) 富、文化麵貌複雜多樣,成為(wei) 進一步探索西藏地方考古學文化發展及早期社會(hui) 複雜化的新依據;夏達錯遺址等多個(ge) 遺址,為(wei) 展示中華文化多元一體(ti) 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曆史時期考古方麵,對以藏東(dong) 吐蕃摩崖造像等曆史時期文化遺存的考古調查與(yu) 研究,有力印證了西藏自古以來就是偉(wei) 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曆代中央政府有效治理西藏的曆史事實。
許少國表示,下一步,自治區文物部門將著力在構建區域文化序列、加強科技運用,探索高原考古理論、服務國家安全,開展邊境考古、強化保護措施,加強現場保護、加快成果轉化,發揮公眾(zhong) 教育功能、加強基礎建設,建立健全體(ti) 製機製等方麵加大工作力度,為(wei) 推進西藏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