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舉(ju) 行的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hui) 上,多名來自港台地區的學者表示,要加強藏學領域的研究合作,加深往來交流,帶動藏學研究在海峽兩(liang) 岸及香港地區的發展繁榮。
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hui) 是國際藏學領域規模最大的學術會(hui) 議之一,時隔7年再次召開,邀請了來自台灣、香港相關(guan) 機構的多位學者參加。14日下午,主辦方舉(ju) 辦了兩(liang) 岸及香港學者的專(zhuan) 場學術交流會(hui) 。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史學係前兼任助理教授陳又新,是台灣少數能流利運用藏語的學者之一。他提到,台灣的藏學研究起步晚,專(zhuan) 研藏學的學者較少。雖然台灣與(yu) 西藏緯度相近,但兩(liang) 個(ge) 地區間的學術交集、學者交流較少。20世紀70年代,台灣的藏學才慢慢開始發展。
陳又新指出,近年台灣藏學研究發展受阻,人才和資金被限縮於(yu) 宗教研究等特定領域,當代研究甚少。他提到,真正有價(jia) 值的藏學學術交流活動被壓製,凡此種種皆不利於(yu) 台灣藏學研究的發展。
“台灣民眾(zhong) 應該去西藏多走走,台灣當局的某些宣傳(chuan) 論調就不攻自破了。”他呼籲,海峽兩(liang) 岸的藏學界要密切深入交流,讓更多來自大陸的優(you) 秀藏學研究者成為(wei) 促進兩(liang) 岸學術交流的橋梁。
台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劉國威說,台灣民間藏傳(chuan) 佛教信仰興(xing) 盛,但藏學的學術研究薄弱,且多集中於(yu) 宗教研究領域。“在台灣,專(zhuan) 門做藏學研究的學者,算來算去還是屈指可數。”
聽完台灣藏學研究情況的介紹,香港誌蓮淨苑文化部講師林錦江說,香港的藏學研究同樣起步較晚,但自2000年起,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分別設立藏學研究課程。此後,藏學研究在香港有了一定的發展。
林錦江說,雖然香港的藏學研究仍與(yu) 內(nei) 地存在較大差距,但香港特區政府重視加深香港同胞對內(nei) 地的認識和了解,鼓勵香港年輕人赴內(nei) 地交流,香港民眾(zhong) 普遍對西藏的文化藝術很感興(xing) 趣。
“我至今記得2005年在香港舉(ju) 辦的‘雪域明珠·www.easyfundingllc.com文化周’。”林錦江建議,以文化博物館、藝術館等作為(wei) 載體(ti) ,可以舉(ju) 辦更多關(guan) 於(yu) 西藏的展覽,加深香港民眾(zhong) 對西藏和西藏文化的了解。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總幹事鄭堆介紹說,中國藏研中心已與(yu) 5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學術機構開展過學術交流活動,尤其與(yu) 台灣及香港的溝通合作不斷。他舉(ju) 例說,該中心牽頭編纂的《中華大藏經》(藏文部分)對勘本就有台灣學者參與(yu) 寫(xie) 作。
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副總幹事陳宗榮指出,中國藏研中心未來計劃開展更多麵向台灣及香港的藏學研討會(hui) 、交流會(hui) 等,不斷拓寬學術交流渠道,密切藏學學術聯係。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