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談論文化保護時,說的不應隻是博物館裏的東(dong) 西。就像很多人向往拉薩,不僅(jin) 因為(wei) 一幅唐卡、一幢建築,更是向往一種鮮活的文化個(ge) 性、文化樣態。”正在舉(ju) 行的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hui) 上,中國民族建築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藏學研究專(zhuan) 家馬紮·索南周紮向中新社記者表示。
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hui) 8月14日至16日在北京舉(ju) 行,以“藏學的繁榮發展與(yu) 開放的西藏”為(wei) 主題,320位中外學者參會(hui) 。
馬紮·索南周紮指出,當今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除了應注重文物本身的修複利用外,還要關(guan) 注世居民族與(yu) 文化遺產(chan) 之間的活態共生關(guan) 係,關(guan) 注他們(men) 的居住方式、生活方式和整體(ti) 文化環境,讓文化遺產(chan) 在民眾(zhong) 的生產(chan) 生活中持續發揮積極、鮮活的作用。
馬紮·索南周紮與(yu) 記者分享了他在拉薩八廓古城調研時見到的場景:鱗次櫛比的藏式民居、轉經磕頭的信眾(zhong) 、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拍照的遊人、甜茶館裏的茶客,這些都是西藏文化的組成部分。
雲(yun) 南大學民族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楊明洪表示,西藏文化是鮮活的,是與(yu) 老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an) 的。“唐卡作品,有的是百姓建房子時畫的,有的是修建寺廟時畫的。很多藏文化遺產(chan) ,其中都蘊含了老百姓的生產(chan) 狀況,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在馬紮·索南周紮看來,與(yu) 過去重點保護文物、遺址等相對局部的政策視野相比,當今保護藏文化的舉(ju) 措更具全局性。
“以八廓古城為(wei) 例,近年啟動的古城保護工程,不僅(jin) 使包括世界文化遺產(chan) 大昭寺在內(nei) 的20多座寺院及50多座古建大院得到妥善保護,還對古城的排水、管線、電力線路等進行了綜合改造,人們(men) 生活更方便了。如今,古城以大昭寺為(wei) 中心,轉經道環繞,1000多年的轉經習(xi) 俗傳(chuan) 承至今,當地特有的文化生態氣息留存了下來。”馬紮·索南周紮說。
馬紮·索南周紮表示,在西藏文化保護過程中,應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需求,尊重他們(men) 在長期曆史過程中與(yu) 周圍社群和文化環境形成的互動關(guan) 係。“文化保護,要基於(yu) 人的視角,基於(yu) 生活在西藏各族同胞的鄉(xiang) 愁需要和文化情愫。”
“我們(men) 保護文化,最終要服務於(yu) 老百姓的實際生活。如果隻是博物館幾個(ge) 老先生用放大鏡在看,實際上跟百姓的生活就沒太大關(guan) 係。現在做街道整體(ti) 保護、設立非遺傳(chuan) 習(xi) 所讓大家互相交流,是要讓老百姓覺得賞心悅目,這就是活態。”楊明洪說。
麵向寬、環節多,是西藏文化保護麵臨(lin) 的現實問題。楊明洪認為(wei) ,要協調好實際生活、傳(chuan) 統保護與(yu) 城市建設的關(guan) 係。做好三者平衡,就要在傳(chuan) 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建設中找到結合點,互相促進。
馬紮·索南周紮指出,青藏高原地域文化有其鮮明個(ge) 性特征,以人為(wei) 本地對其做好保護工作和價(jia) 值研究,是中國政府正在做的事。他相信,從(cong) 現實出發來延續西藏的鮮活文脈,相當於(yu) 對整個(ge) 世界文化遺產(chan) 保護提出一種中國的見解及智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