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ti) 到西藏,保護好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事關(guan) 中華民族生存發展。”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hui) 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濤如是說。
15日,中國迎來首個(ge) 全國生態日。在此期間舉(ju) 辦的第七屆北京國際藏學研討會(hui) 上,專(zhuan) 家學者以青藏高原為(wei) 例,暢談西藏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青藏高原被譽為(wei) “世界屋脊”“亞(ya) 洲水塔”和“地球第三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中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占青藏高原約一半麵積的西藏,成為(wei) 保護高原生態的重要主體(ti) 。
楊濤指出,西藏生態保護的成效顯著。通過優(you) 化國土空間布局,西藏將全區近90%國土麵積劃為(wei) 生態相關(guan) 地類,50%以上地區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範圍;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的水資源保護,使高原“一江清水”向東(dong) 流;“兩(liang) 江四河”造林綠化工程,帶來固碳功能的提升;水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切實服務國家“雙碳”目標;收集、保存動植物種質資源,確保了高原的生物多樣性。
針對生態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或相矛盾的觀點,楊濤表示,西藏結合自身優(you) 勢發展生態旅遊、清潔能源、特色農(nong) 牧產(chan) 品、數字經濟等綠色低碳經濟,促進了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同時,良好的生態符合西藏各族人民的民生福祉,通過生態補償(chang) 、綠色就業(ye) 、生態搬遷等舉(ju) 措,既緩解了人與(yu) 環境的矛盾,也提升了居民的生產(chan) 生活條件。
“今天西藏的生態環境保護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正在統籌推進。”楊濤說。
被譽為(wei) “綠色天路”的青藏鐵路,同樣是西藏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寫(xie) 照。憶起此前在西藏參與(yu) 青藏鐵路工程研究項目的往事,北京交通大學教授周渝慧說:“青藏鐵路將環保與(yu) 建設並行,不僅(jin) 提前對環境作評估,還設立專(zhuan) 門的生態組,對水源、土壤、動植物進行保護,如架設高架橋使藏羚羊自由通行,將草甸搬遷保存後再重新種回原地,把渣土作為(wei) 沿線公共設施建築材料循環利用等。”
周渝慧表示,青藏鐵路的開通,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過去西藏市場很小,鐵路開通後暢通了人員、貨物和資金往來,開拓了聯通全國甚至國際的大市場,既給西藏帶來更多遠方的客人、信息和商機,也讓本地犛牛肉、唐卡繪畫等特色商品、地域文化更好向外推廣。”
西藏生態文明建設需久久為(wei) 功,除了投入資金和技術等物質條件外,環保觀念的普及也起到重要作用。四川民族學院藏學學院講師卓瑪紮西認為(wei) ,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蘊含的環保理念深植於(yu) 當地各族民眾(zhong) ,一直傳(chuan) 承至今,如藏族水文化將眾(zhong) 生與(yu) 宇宙萬(wan) 物看作生命的有機體(ti) ,強調人類融入自然、萬(wan) 物平等的觀念,與(yu) 今天“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契合相通。
“生態保護除了法律製約之外,也需要喚起人們(men) 自覺自願敬畏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卓瑪紮西說。
在楊濤看來,西藏優(you) 秀傳(chuan) 統生態文化值得挖掘、借鑒,同時也要探索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