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探訪皮央和東(dong) 嘎遺址,來到遺址的山腳下時,看見一位老人正在為(wei) 前來參觀的遊客作講解。盛夏的日光下他半佝僂(lou) 著身子,將佩戴助聽器的耳朵湊近遊客,耐心介紹著遺址。
阿旺米朗,一位來自西藏阿裏紮達縣的80歲高齡的老人。
圖為(wei) 阿旺米朗向遊客介紹遺址(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皮央和東(dong) 嘎遺址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西藏古格王朝時期的曆史遺存,位於(yu) 西藏阿裏地區劄達縣托林鎮以北62公裏,由東(dong) 嘎紮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石窟群組成。
圖為(wei) 皮央和東(dong) 嘎遺址(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1987年,劄達縣東(dong) 嘎村土生土長的阿旺米朗覺得要把祖輩留下的曆史文化遺址,尤其是精美的壁畫留給後輩,心中便萌生起保護該處遺址的想法,並自發成為(wei) 遺址的保護者。到今年,他已在皮央和東(dong) 嘎遺址守窟長達36年。
36年裏,阿旺米朗承擔起檢查牆體(ti) 滲水、壁畫保存、修複道路等工作,同時號召東(dong) 嘎村村民一起投入遺址的保護工作。
圖為(wei) 阿旺米朗(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從(cong) 遺址腳下一條蜿蜒的石頭路依山而建,一直延伸到洞窟門口。“這裏以前沒有路,都是土坡。”阿旺米朗介紹,以前想要到洞窟參觀,都得手腳並用爬上去。1998年,他開始推動修建山上的道路,號召東(dong) 嘎村村民一起背著石頭上山,揮鋤挖土,用了幾年的時間才修成了如今的石頭路。
圖為(wei) 皮央和東(dong) 嘎遺址處的石頭樓梯(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石窟遺址是祖輩留下來的,如果不保護,非常可惜,對後輩也沒法交代,文化傳(chuan) 承不能斷啊。”阿旺米朗感歎道。
36年前,皮央和東(dong) 嘎遺址隻有1位守窟人,而如今整個(ge) 東(dong) 嘎村的村民都成了遺址的守護者,村民輪流到皮央和東(dong) 嘎遺址為(wei) 遊客帶路講解,最年輕的隻有20歲。
阿旺米朗與(yu) 東(dong) 嘎村民竭盡全力保護著遺址與(yu) 洞窟內(nei) 的精美壁畫。由於(yu) 光照會(hui) 影響壁畫的保存,洞窟通常是關(guan) 閉的,隻有當遊客來訪,村民們(men) 才會(hui) 打開洞窟的大門。“洞窟裏不能拍照,手機的閃光燈對壁畫造成損壞,”阿旺米朗說,每當有遊客舉(ju) 起手機拍照,我們(men) 立即提醒遊客。
圖為(wei) 守窟人阿旺米朗與(yu) 村民合影(8月11日攝)。新華網發 司秦菱 攝
如今,耄耋之年的阿旺米朗爬上石梯到洞窟口相當不易,年輕時隻需要20分鍾的路,現在需要1個(ge) 小時左右。阿旺米朗的家人擔心他身體(ti) 扛不住,勸他不要這麽(me) 賣力,但“倔強”的他總說:“以前,這裏沒人管的時候我來管了,現在我要管到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