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林芝市巴宜區:洞天福地展新顏

發布時間: 2023-08-27 08:45:00 來源: 農民日報

  如果說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西藏高原是苦寒之地,那麽(me) 林芝市巴宜區絕對稱得上是西藏的洞天福地。這裏風景優(you) 美、氣候宜人,素有“西藏江南”“雪域明珠”的美譽。這裏資源豐(feng) 富、物產(chan) 豐(feng) 饒,脫貧攻堅中在西藏率先脫貧摘帽。而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巴宜區更是依托資源優(you) 勢、特色產(chan) 業(ye) 效能,培育鄉(xiang) 村發展新動能,繪就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畫卷。

  高原草莓富口袋

  在尼洋河畔,更章門巴民族鄉(xiang) 久巴村麵朝綠水、背倚青山,之前靠山吃山、靠天吃飯的久巴村,現在已經是整個(ge) 林芝市遠近聞名的富裕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4萬(wan) 元。海拔3000米的久巴村人不多、地更少,靠什麽(me) 致富?究其原因,草莓產(chan) 業(ye) 功不可沒,用村民的話說:“草莓是致富的寶貝、是搖錢樹。”

  “從(cong) 2007年開始,我們(men) 試種草莓,當時村民們(men) 都懷疑,跟著種的人不多。第二年草莓豐(feng) 收,看到效益,大家都開始學技術、種草莓,如今一個(ge) 草莓大棚一年最少能賺2萬(wan) 塊錢。”久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多布傑說。於(yu) 是,久巴村認準了發展草莓產(chan) 業(ye) ,在海拔3000米的地方種出了“甜蜜生活”。2009年,久巴村草莓種植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掛牌成立;2010年,久巴村實現每戶一座溫室大棚。靠著種植草莓,2016年久巴村全村實現脫貧,到如今全村有草莓大棚66座,草莓種植麵積70餘(yu) 畝(mu) ,年產(chan) 草莓5.6萬(wan) 餘(yu) 斤,收入達200餘(yu) 萬(wan) 元。

  在村後至山腳下,一排排草莓大棚整齊排列。指著邊上幾個(ge) 新建大棚,多布傑介紹:“這是新建的草莓育苗棚,由合作社組織全村村民以投工投勞的形式種植培育草莓苗,每年帶動兩(liang) 戶脫貧戶家庭有償(chang) 增收6500元,這8座草莓育苗大棚,不僅(jin) 降低了草莓種植成本,還填補了林芝市草莓育苗領域空白,也為(wei) 今後打造草莓‘育苗-種植-銷售’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奠定了基礎。”指著另一處大棚,多布傑興(xing) 奮地說:“這是去年我們(men) 培育成功的‘白雪公主’,甜得很!現在已經上市售賣了。”

  每年到了草莓采摘季,走進溫室,就能看到一列列覆蓋薄膜的土壟上,飽滿紅亮的草莓像一顆顆紅寶石般點綴在綠葉叢(cong) 中,香甜氣息撲鼻而來。村民覺阿次仁說:“我家種了1.8畝(mu) 草莓,去年賣了5萬(wan) 多元,今年比去年賣得還要好,現在的日子過得像草莓一樣甜。”

  文旅融合顯特色

  門仲村是個(ge) 搬遷村,更是在20多年來經曆了2次整體(ti) 搬遷。而門仲村村民的生活也隨著搬遷變得更加幸福。“2000年左右,由於(yu) 地質災害,我們(men) 從(cong) 深山裏搬到了更章鄉(xiang) ,2017年由於(yu) 修建水電站,搬到了現在這個(ge) 地方,你看現在村子環境多好,依山傍水,緊挨318國道和拉林高等級公路,更重要的是找準了村子的發展方向。”門仲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旺紮說。挨著尼洋河、環繞著多布電站水庫,318國道和拉林公路橫貫村莊,再加上一棟棟錯落有致的門巴族特色風格院落,難怪如今的門仲村能成為(wei) 網紅小村。

  隨著搬遷穩定下來,如何發展成了門仲村麵臨(lin) 的首要問題。之前深山裏放牧、耕種、采林下資源,搬出來後有了這麽(me) 好的自然風光、旅遊資源,怎麽(me) 讓資源變現,區、鄉(xiang) 、村不約而同瞄準旅遊業(ye) ,“要做特色,必須把旅遊與(yu) 我們(men) 門巴族特色文化結合,挖掘門巴文化,打造門巴族特色民俗文化村寨。”旺紮說。

  2019年底,門仲村被國家民委命名為(wei) 第三批“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緊接著民族特色旅遊村開始打造:建造民俗演藝中心、完善旅遊配套設施、庭院改造、挖掘門巴特色文化,村民們(men) 開始吃上旅遊飯。截至去年底,門仲村累計接待遊客4萬(wan) 餘(yu) 人,解決(jue) 就業(ye) 崗位40餘(yu) 個(ge) ,村集體(ti) 和村民累計收入150餘(yu) 萬(wan) 元。也是在年底,門仲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hui) 進行旅遊收入分紅,村裏38戶群眾(zhong) 分紅19萬(wan) 元。

  隨著文旅產(chan) 業(ye) 發展和民族文化的挖掘,門仲村基礎設施更加完善、村民生活更加便利,村子也變得更美了,門巴歌舞、飲食、竹編、木碗、樂(le) 器等,這些特色文化也有了發展。而下一步,門巴族特色民俗文化旅遊和多布水電站水庫水上休閑度假旅遊相結合的發展思路,也將使門仲村未來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路越走越寬。

  庭院經濟見實惠

  林芝鎮真巴村鬱鬱蔥蔥、生機盎然。“院子裏的果樹早就修剪完了,每年都要修剪枝丫,不能長得太高,不然不好采摘,還影響產(chan) 量,如果長得不好還要進行嫁接。”村民白瑪一邊查看自家院子裏的果樹,一邊介紹。種了多年的果樹,白瑪已是行家裏手,什麽(me) 時候修剪、什麽(me) 時候嫁接、什麽(me) 時候防治病蟲害,說得頭頭是道。正聊著,駐村工作隊員敲門進來,遞給她2700元,這是去年剩下400多斤蘋果,駐村工作隊找銷路賣出去的錢。她的院子裏種了黑布朗、蘋果和車厘子3種水果20多棵,去年差不多賣了2萬(wan) 元。

  小庭院關(guan) 乎大群體(ti) ,低成本有了高收入,庭院經濟開出“增收之花”,儼(yan) 然成了真巴村村民增收新渠道。走進村民達傑家中,一片果樹映入眼簾。“我們(men) 家園子以前都是堆放柴草堆,現在都種滿了果樹,車厘子樹有6棵,去年結果260斤,收入1.2萬(wan) 元。我家院子裏還種有其他果樹,僅(jin) 這些收入就夠家裏日常開銷了,甚至還有結餘(yu) 。”達傑說。

  庭院經濟有賺頭更有看頭,既增加了村民收入,也美化了村容村貌。之前像達傑家院子亂(luan) 糟糟、光禿禿的情景早已不見,每家每戶都種上了果樹,點綴上花草,幹淨整潔。之前下雨泥水糞汙滿街滿院的現象不見了,現在每家都透著綠意,洋溢著花果香氣,置身其間猶入畫中。

(責編: 陳濛濛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