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灑向岡(gang) 仁波齊峰,它矗立在高原上,靜靜滋養(yang) 著腳下的大地和人民。
西藏自治區阿裏地區普蘭(lan) 縣——喜馬拉雅山脈和岡(gang) 底斯山脈之間的一片高寒幹旱地帶,世代在這裏繁衍生息的人們(men) 早就懂得,要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唯有像敬畏神明一樣敬畏脆弱的生態環境,才能在平均海拔3900米的地方生存下去。於(yu) 是,人們(men) 把山川寫(xie) 成神話傳(chuan) 揚給世界,把大地上的生靈編入舞蹈、歌曲留給後人,孕育出多姿多彩、和諧共生的獨特文化。
普蘭(lan) 縣赤德村村民正在表演“仲”舞。光明日報記者 李曾騤攝
冰河消融,匯入孔雀河穀,千百年來,普蘭(lan) 縣仁貢村的百姓們(men) 跳著孔雀舞,既惟妙惟肖地模仿著孔雀飲水的姿態,更表達對母親(qin) 河的敬畏。很難想象在高寒缺氧的普蘭(lan) 曾有過孔雀,不過這一點都不妨礙仁貢村的老百姓世代傳(chuan) 承著孔雀振翅的英姿,口口相傳(chuan) 著孔雀啼鳴的聲音。
每逢村裏有婚禮、喬(qiao) 遷之喜,或是冬去春來之時,全村老幼都要身著盛裝,或親(qin) 自“上台”表演,或在一旁為(wei) 舞者準備好青稞酒和哈達,送上祝福。“全村人基本都會(hui) 跳,根本不怕傳(chuan) 承不下去!”今年53歲的白瑪加布剛剛組織村民跳完孔雀舞,興(xing) 奮地對記者說,眼下,他自己正在整理仁貢村各類歌曲的歌詞和念白,希望未來有更多的人能夠了解仁貢村的文化“寶藏”。
“宣”服製作人正在為(wei) 試穿者調整服飾。光明日報記者 李曾騤攝
普蘭(lan) 縣仁貢村村民正在表演孔雀舞孔雀飲酒橋段。光明日報記者 李曾騤攝
如果說孔雀舞還蒙著曆史厚重的麵紗,那麽(me) 赤德村的“仲”舞(野犛牛舞)確實讓我們(men) 見到了高原上壯碩的野犛牛。成年野犛牛體(ti) 重通常超過1000公斤,他們(men) 散落在青藏高原海拔3000~6000米的區域生活著,發起怒來能掀翻汽車。赤德乃至整個(ge) 高原都敬這莽獸(shou) 如神,人們(men) 自古便觀察著,學會(hui) 了野犛牛的衝(chong) 撞、抖肩、翻滾、嬉鬧,再配以赤德人從(cong) 天籟中聽來的節奏和旋律,悠揚的嗩呐聲點綴著獨特的鼓點,人們(men) 以野犛牛的姿態慶祝生命中的每一件喜事,迎接遠道而來的每一位貴賓。
眾(zhong) 多的藝術形式當然也會(hui) 催生出絢爛多彩、雍容華貴的普蘭(lan) 服飾,其中最有名的當數普蘭(lan) “宣”服(又稱飛天服),單是穿戴這套服飾就要用一個(ge) 多小時。地處貿易要道的普蘭(lan) 人,將遙遠的珊瑚、黃金、蜜蠟、白銀、綠鬆石、珍珠全都裝飾在“宣”服上,展示著對這襲錦袍的無比珍視。家族世代傳(chuan) 承“宣”服製作技藝的才旺多吉現在不僅(jin) 把技藝公開傳(chuan) 授,每年單靠製作“宣”服,純收入就能達到四五萬(wan) 元,而且通過普蘭(lan) 的邊貿市場,這些服飾還能賣到尼泊爾和印度。
普蘭(lan) 縣境內(nei) 奔跑在雪山下的成群藏野驢。劉曉東(dong) 攝/光明圖片
今天的普蘭(lan) ,得益於(yu) 對文化保護和傳(chuan) 承的大力扶持,每到一村,人們(men) 都要拿出最為(wei) 自豪的文化表演——“果爾孜”、“雅爾鬆吧”、科迦藏戲“柴魯”……在雪山環抱之中,普蘭(lan) 人正用他們(men) 從(cong) 天地間習(xi) 得、傳(chuan) 唱千年的歌謠,歌唱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