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多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邊疆民族地區的曆史。因此,邊疆民族地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必須堅持客觀全麵、動態發展、普遍聯係的曆史觀點,重點加強邊疆地方與(yu) 祖國關(guan) 係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中華文化發展史教育。”西藏大學教授普布次仁在首屆西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論壇現場接受記者專(zhuan) 訪時說道。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我們(men) 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men) 悠久的曆史是各民族共同書(shu) 寫(xie) 的,我們(men) 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men) 偉(wei) 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對此,普布次仁表示,“四個(ge) 共同”全麵覆蓋並全程貫穿中華民族形成、發展與(yu) 演進的曆史,是中華民族曆史觀的高度凝結和深刻表達,為(wei)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提供了堅實的曆史、國情與(yu) 理論依據。
怎樣加強曆史觀教育?普布次仁認為(wei) ,邊疆民族地區加強曆史觀教育,要全麵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堅決(jue) 抵製曆史虛無主義(yi) ,從(cong) 宏大曆史敘事中把握曆史進程與(yu) 發展脈絡,使各族群眾(zhong) 理解中國曆史發展規律,認識中華民族包容凝聚的曆史邏輯,將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政治認同、曆史認同、文化認同內(nei) 化為(wei) 思想、情感、態度、價(jia) 值觀,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首先,貫徹黨(dang) 的教育方針,保證曆史觀教育的政治性、方向性。邊疆民族地區的高等院校應設立邊疆學學科並開設相關(guan) 課程,普及中國邊疆曆史沿革、邊疆發展現狀等知識,建立以中華民族發展史為(wei) 基準的研究體(ti) 係、話語體(ti) 係、教育體(ti) 係,運用教育學、心理學、傳(chuan) 播學以及結合民族地區實際運用民族學等跨學科教育方法,教育引導學生從(cong) 曆史長河中正確認識國家、民族的來路和去向,傳(chuan) 承弘揚偉(wei) 大愛國精神、民族精神。
其次,堅持科學曆史敘事,增強曆史觀教育的科學性、規範性。如邊疆地方與(yu) 祖國關(guan) 係史的敘述,應該既講清楚曆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地方的主權主導和有效統治,也要講明白邊疆地方主動靠攏中央政權的曆史過程,充分展現邊疆地方與(yu) 祖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hui) 等各個(ge) 方麵密不可分的宏大曆史進程。
最後,堅決(jue) 警惕和抵製曆史虛無主義(yi) ,加強正確的曆史觀教育,引導各族群眾(zhong) 樹牢中華民族多元一體(ti) 格局認同,增強各族群眾(zhong) 對邊疆地方自古以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認識,堅定曆史自信,守好意識形態主陣地,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