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簽訂,其中第九條規定:“依據西藏的實際情況,逐步發展西藏民族的語言、文字和學校教育。”西藏高等教育從(cong) 無到有,走過了一條不平凡的發展道路,為(wei) 西藏培養(yang) 了大批可用之才,使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普及率不斷提高,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當屬西藏民族大學。
一、西藏民族大學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的曆史
1957年西藏公學剛開始辦學時,學員主要是來自西藏各地的藏、回、門巴、珞巴、納西、土、蒙古等少數民族,絕大部分是既不懂漢文又不懂藏文的“雙文盲”,迫切需要接受培養(yang) 和教育。針對這種情況,西藏公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先幫助這些學員掌握漢語,達到能夠用漢語進行交流的目的,開創漢語突擊學習(xi) 。同時,適當開設小學的文化課,使其掌握基礎的漢文知識。1958年9月正式開學後,經過一年多的時間,絕大多數的學員基本上掌握了常用漢字。1965年創設語文係,為(wei) 西藏培養(yang) 了大批精通漢語的優(you) 秀學生,1976年,西藏民族學院在拉薩市雪巴區建立一個(ge) 教育革命基地,大力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為(wei) 了方便藏族學生學習(xi) 漢字,西藏民族學院組織力量編寫(xie) 了《現代藏漢詞典(初稿)》,1978年編輯的《現代藏漢詞典(初稿)》在西藏科學大會(hui) 上獲獎。1981年,語文係教授程福寧就從(cong) 研究文章學的角度開始了寫(xie) 作課程教學改革,創設了文章讀寫(xie) 訓練班,製定了“因材施教,實用寫(xie) 作分項達標訓練”教改方案,劉凱、王斌禮在語文係94級兩(liang) 個(ge) 班中開展教改實驗。1995年,西藏民族學院製定《西藏民族學院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意見》,同年2月啟動教改實驗,到1996年7月3日正式通過學院驗收。由劉凱、王斌禮編撰完成的《寫(xie) 作訓練課操作規程》獲西藏自治區優(you) 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國家教委普通高校優(you) 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周德倉(cang) 主編的《寫(xie) 作素質訓練教程》正式出版。從(cong) 此,語文係成立寫(xie) 作教研室,相繼編寫(xie) 出版《文章學基礎》《中心句篇法:漢語文章組織的理論與(yu) 實踐》《文章寫(xie) 作素質教程》等著作,《寫(xie) 作》係列課程成為(wei) 全校公共課,對提高西藏大學生的漢語寫(xie) 作水平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0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以法律形式確定普通話和規範漢字為(wei)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地位。2002年5月,西藏對《西藏自治區學習(xi) 、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幹規定(試行)》進行修訂,規定“義(yi) 務教育階段,以藏語文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作為(wei) 基本的教育教學用語用字,開設藏語文、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課程,適時開設外語課程”。2002年,西藏民族學院教務處派遣丁小麗(li) 、朱紅接受陝西省教育廳的普通話水平測試培訓工作。2003年,陝西省教育廳下發《陝西省教育廳關(guan) 於(yu) 批準西藏民族學院等3所學校成立普通話水平測試站的通知》,批準西藏民族學院成立普通話水平測試站,成為(wei) 西藏自治區的第一個(ge) 普通話水平測試站。
2005年6月29日,西藏自治區教育廳、西藏自治區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hui) 下發《西藏自治區教育廳、西藏自治區國家語言文字委員會(hui) 關(guan) 於(yu) 成立西藏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和培訓測試站的通知》,成立西藏自治區普通話培訓測試中心,在西藏大學、西藏民族學院和拉薩師範專(zhuan) 科高等學校成立普通話培訓測試站。2006年,西藏教育廳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西藏學校普通話推廣工作的意見》和《關(guan) 於(yu) 西藏教師進行普通話測試有關(guan) 問題的通知》,把西藏民族學院普通話水平測試站當作西藏自治區的普通話水平測試站示範點來建設。2011年4月,西藏民族學院普通話水平測試站被教育部語言文字運用管理司授予“全國普通話水平培訓測試先進集體(ti) ”榮譽稱號。2012年5月,西藏民族學院普通話水平測試站被西藏自治區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ui) 授予“全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工作先進集體(ti) ”榮譽稱號。2017年4月12日,西藏民族大學普通話水平測試站首次在普通話水平測試中采用計算機輔助測試,解決(jue) 了母語非漢語民族學生的漢語言障礙問題。2023年5月10日,西藏民族大學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hui) 辦公室榮獲教育部、國家語委頒發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先進集體(ti) ”榮譽稱號。
二、西藏高校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典型經驗
(一)發揚老西藏精神,努力學習(xi)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西藏公學建校之初的辦學條件非常艱苦,麵對當時基本上不會(hui) 說漢語的學員,西藏公學的教師隻能從(cong) 漢語拚音教起,在學校裏的醒目位置懸掛漢語拚音發音示意圖。教師利用一切時間和場合給學生教授漢語拚音的發音,還讓學生把手放在自己的喉嚨上感受正確發音。教師用毛筆在報紙上寫(xie) 上漢字,懸掛在校園、教室、食堂、宿舍等地方,讓學生能夠形象地記住相應漢字,正是靠著這種不怕吃苦的老西藏精神,西藏公學早期的學生順利闖過漢語關(guan) 。
在特定的曆史背景下,當時適合藏族學生知識水平的書(shu) 籍並不多。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教師想出閱讀《人民日報》的辦法,由學生組成閱讀小組,共同閱讀《人民日報》內(nei) 容,從(cong) 每一組選出一名學生,代表該組在班級朗讀《人民日報》新聞,評選出當天的優(you) 秀朗誦者、優(you) 秀閱讀小組。教師還想出通過辯論開展競賽的辦法,選擇一些話題,讓學生組合成正方和反方小組開展辯論,經過不斷訓練,從(cong) 剛開始的七嘴八舌逐漸轉變為(wei) 有理有據、收發自如的辯論。有的學生還能引經據典,把西藏民間諺語加入其中,顯得妙趣橫生。
此外,學校組建了合唱隊、樂(le) 隊,組織學生自編自演漢語節目,創作出《隊日》《賣草炭》等優(you) 秀作品,舉(ju) 行藏戲、藏舞、獅子舞表演,並配上漢語解說,使學生在娛樂(le) 休閑過程中提高了漢語水平。
(二)教學形象化、輔導多樣化、生活漢語化
教師按照漢語的規律和特點,在課堂上開展形象化教學,充分運用直觀教具,看圖說話、見物說話。課後運用多種方法進行複習(xi) 鞏固,每周召開一次漢語晚會(hui) ,用漢語表演各種遊戲,在悠閑娛樂(le) 中學習(xi) 漢語知識。以班級為(wei) 單位,在宿舍樓裏輪流布置“漢語走廊”,開辟漢語大課堂,組織本班同學搞專(zhuan) 題會(hui) 話,大家圍繞一個(ge) 話題討論,直到學過的漢語詞匯全部用完方告結束。
突擊學習(xi) 漢語口語,做到輔導多樣化。以運動形式集中突擊漢語口語,將學生組成三至五人的學習(xi) 小組,各組間展開競賽,定時完成學習(xi) 任務。將學得快的學生和學得慢的學生組合在一起,以先進幫助後進,鞏固中等程度的學生,實現學習(xi) 進度穩中有升。開展生活漢語化,盡可能創造全員講漢語的機會(hui) 。
強化漢字學習(xi) ,生活漢語化。西藏公學的教師在教大學生學習(xi) 漢字的時候完全是按照教小學生的步驟開展的,大學生先學漢文常用字,熟悉筆畫結構,然後搞聯字組詞、生字開花,繼而聯詞造句,最後過渡到閱讀和寫(xie) 作短文。經過不斷練習(xi) ,大學生的字跡非常漂亮。
本文是國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ZL21053)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西藏民族大學文學院)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