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上午9時15分,我國18名科考隊員成功登頂世界第六高峰卓奧友峰,開展極高海拔自動氣象站架設、峰頂冰雪測厚、冰芯鑽取及雪冰樣品采集等多項科考任務。這是我國科考隊首次登頂珠峰以外的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
自9月下旬以來,來自4支科考分隊12個(ge) 科考小組、1個(ge) 保障支撐小組的120多名科考隊員,圍繞亞(ya) 洲水塔變化、生態係統與(yu) 碳循環、人類活動與(yu) 生存環境安全、礦產(chan) 資源與(yu) 地質環境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考察研究。
向山而行:卓奧友峰科考看點幾何?
卓奧友峰科考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在海拔4950米、5700米、6450米、7100米、8201米架設5個(ge) 自動氣象觀測站。
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隊長姚檀棟帶領的亞(ya) 洲水塔變化科考分隊,首次開展卓奧友峰極高海拔梯度氣象觀測,首次測量峰頂雪冰厚度,首次鑽取冰芯和采集雪冰樣品。
“結合珠峰—希夏邦馬峰觀測體(ti) 係,以縱橫結合架構研究現代和過去西風—季風協同作用過程,揭示亞(ya) 洲水塔冰凍圈變化過程和機理,為(wei) 亞(ya) 洲水塔保護和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提供科學支撐。”姚檀棟說。
約6500萬(wan) 年前,青藏高原在板塊的碰撞擠壓中隆起。這座依舊處於(yu) 劇烈變化中的年輕高原,仍在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
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態係統與(yu) 碳循環科考分隊隊長樸世龍介紹,目前正開展卓奧友峰加布拉冰川流域大氣、冰雪、水體(ti) 、土壤等全生境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係統考察,了解碳源、碳匯功能特點,結合自主研發的“貢嘎模型”,精準估算青藏高原碳匯現狀。
隨著2023年卓奧友峰科考各項工作的推進,各科考分隊的新探索陸續亮相。
“我們(men) 開展了極高海拔秋季大氣環境質量觀測,以及急進高原人群暴露於(yu) 低壓缺氧環境下的生理適應性調查,為(wei) 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和人群健康保護提供科學依據。”中國科學院院士、人類活動與(yu) 生存環境安全科考分隊隊長朱彤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稀有金屬資源分隊隊長吳福元介紹說:“我們(men) 首次係統采集卓奧友峰峰頂至大本營的岩石樣品,係統調查不同海拔高度岩層中的動植物化石分布情況,為(wei) 進一步摸清喜馬拉雅地區稀有金屬礦產(chan) 資源儲(chu) 量、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曆史提供支撐。”
接續登頂:此次緣何選擇卓奧友峰?
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一直是我國重大戰略任務。第二次青藏科考自2017年啟動以來,尤其是在這兩(liang) 年的珠峰科考中,已經創造了多項科考世界紀錄。時隔4個(ge) 多月,科考隊緣何在卓奧友峰開展科考?此次科考與(yu) 珠峰科考又有何關(guan) 聯?
構建綜合科考“體(ti) 係化”能力,是記者尋求到的重要答案之一。據姚檀棟介紹,卓奧友峰向東(dong) 約30公裏是珠峰,向西約40公裏是希夏邦馬峰。以前科考是針對單個(ge) 山峰,這次科考將從(cong) 空間上把3個(ge) 山峰連接起來,不僅(jin) 能開展整體(ti) 性、體(ti) 係化研究,還可以結合珠峰和希夏邦馬峰的觀測體(ti) 係開展對比研究。
地理環境特點是此次科考選擇卓奧友峰的重要原因。卓奧友峰科考現場總指揮安寶晟介紹,卓奧友峰地區的西風和季風協同作用比珠峰地區更加劇烈,是研究極高海拔西風和季風協同作用的理想區域。
頂峰地形優(you) 勢也是因素之一。站在海拔近5000米的卓奧友峰大本營遠眺,與(yu) 珠峰“金字塔”形峰頂形成鮮明對比,卓奧友峰的峰頂寬闊平緩,被皚皚白雪覆蓋。
“卓奧友峰是所有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中峰頂冰雪厚度最厚的山峰,保存著潛在最豐(feng) 富的極高海拔氣候變化檔案。”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楊威解釋說,因此在卓奧友峰開展科學考察,具有極高的研究價(jia) 值。
勇攀高峰:“科考登山”進入常態化
青藏高原被稱為(wei) “亞(ya) 洲水塔”“地球第三極”,是科學研究的“天然實驗室”。
20世紀70年代,我國開展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青藏科考,全麵完成了260多萬(wan) 平方公裏的考察,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2017年8月,我國正式啟動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
六年來,隨著第二次青藏科考持續深入,科考隊涉及的高海拔極端環境區域作業(ye) 內(nei) 容也越來越多,推動科考與(yu) 登山融合、促進新科學發現的需求也愈發強烈。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科考活動常常與(yu) 登山運動緊密結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山峰的登頂也叫登山科考,登山是第一目標,而科考工作能做多少做多少。”姚檀棟介紹,後來我國科研人員作為(wei) 獨立力量在高山開展各類科學考察。
2022年和2023年,第二次青藏科考隊連續兩(liang) 年組織實施珠峰科考,取得了豐(feng) 碩的科學成果,實現了“登山科考”到“科考登山”的戰略轉變。
安寶晟介紹說,卓奧友峰科考充分發揮了院士的戰略科學家領銜作用和科考隊建製化優(you) 勢,順利完成了由科考登山人才擔綱的峰頂科考任務,標誌著我國“科考登山”進入常態化模式。
“以前作為(wei) 登山運動員來說,隻用管登山。現在身份轉變為(wei) 科考隊員,完成科考任務才是我們(men) 的第一目標。”卓奧友峰科考登頂隊隊長、中國科學院在讀博士研究生德慶歐珠說。
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境界更高的山。姚檀棟表示:“從(cong) 新科學問題提出到新技術應用,科研工作者勇攀高峰的精神必將代代相傳(chuan)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