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進拉薩市各大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整齊有序的鋼架大棚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蔬菜大棚裏,鮮嫩的茄子掛滿枝頭、紅彤彤的西紅柿令人垂涎欲滴……園區內(nei) 的蔬菜都已經進入成熟期,村民們(men) 正忙著采摘、搬運,呈現出一派繁忙的豐(feng) 收景象。
提升科技含量 大力發展城郊現代農(nong) 業(ye)
堆龍德慶區羊達鄉(xiang)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位於(yu)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城西5公裏處,目前已建成337棟溫室大棚。近日,記者來到該示範園內(nei) ,看到一排排溫室大棚錯落有致,村民們(men) 正在采摘成熟的蔬菜,陽光灑在他們(men) 臉上,顯得格外光彩照人。
“我們(men) 主要以蔬菜種植為(wei) 主,還有一些水果、菌類……通過以銷定產(chan) 的方式直銷上遊企業(ye) ,批發銷售到堆龍德慶區東(dong) 嘎農(nong) 貿市場,解決(jue) 了菜農(nong) ‘銷售難’的問題。我們(men) 的蔬菜基地不僅(jin) 創造了400餘(yu) 萬(wan) 元的年產(chan) 值,還帶動了20餘(yu) 戶村民就業(ye) ,每年能為(wei) 羊達鄉(xiang) 增加54000元的村集體(ti) 收入,讓村民實現持續增收。”堆龍德慶區羊達鄉(xiang)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負責人劉雲(yun) 鵬說。
現如今,堆龍德慶區羊達鄉(xiang)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內(nei) 種植了40多個(ge) 品種的花卉、蔬菜、瓜果、食用菌等。該園區采取了“政府+合作社+基地+院校+農(nong) 戶”的運營模式,“農(nong) 超對接”“農(nong) 軍(jun) 對接”“農(nong) 校對接”的經營方式,在提升農(nong) 業(ye) 科技含量的同時,大力發展城郊現代農(nong) 業(ye) ,不斷拓展市場份額,對促進堆龍德慶區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起到了良好的示範推動作用。
談起在蔬菜基地的工作,堆龍德慶區羊達鄉(xiang) 朗仲村六組的村民拉次滿懷感激,“之前我失業(ye) 之後就一直在家,家中3個(ge) 孩子都在上學,生活很困難,村裏的幹部得知後讓我去園區裏開垃圾車,慢慢地我自己就開始承包大棚種植蔬菜,現在每個(ge) 月我都有三四千元的收入。”
促進農(nong) 產(chan) 品增值 推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經營
除了堆龍德慶區羊達鄉(xiang) 現代設施農(nong) 業(ye) 示範園,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在今年也交出了“滿分答卷”。
近幾年,在相關(guan) 部門的大力支持下,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逐步建立智能聯動溫室、種苗育苗基地、冷藏庫、高標準溫室大棚、高標準鋼架結構溫室大棚、園區管委會(hui) 辦公樓等設施設備,共計投入資金約1.25億(yi) 元。“近年來,園區利用自身優(you) 勢,有效、積極地促進農(nong) 產(chan) 品增值、推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經營,結合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動轉移勞動力3000餘(yu) 人次、每人每天增收170元,每月增收4800元。長期就業(ye) 11人,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負責人拉頓說。
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位於(yu) 達孜區邦堆鄉(xiang) 林阿村,地處拉薩河以北,緊鄰318國道,具有良好的交通及優(you) 越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自2011年成立以來,在達孜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援藏對口單位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爭(zheng) 取有關(guan) 涉農(nong) 項目,科學規劃、統籌布局,不斷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發展注入新鮮活力。
“5400元一個(ge) 月的收入,以前我是沒想過的。”邦達鄉(xiang) 的村民卓瑪笑著說。卓瑪的家鄉(xiang) 在山南市隆子縣,6年前與(yu) 丈夫結婚後來到達孜區邦達鄉(xiang) ,家裏有兩(liang) 個(ge) 小孩,一家四口生活雖不富裕但很幸福。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成立後,卓瑪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到園區工作,一天180元的固定收入大大提升了她的生活質量。“我每天都能接送孩子上下學,也能回家給家人做飯,時間上很充裕,工作我也很喜歡。”卓瑪告訴記者。
據了解,達孜區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區圍繞三個(ge) 定位(“菜籃子工程”、科研項目研發基地、現代化休閑觀光功能)建設,同時,園區內(nei) 還種植了無土栽培草莓、火龍果等各類瓜果和花卉植物。自園區成立以來,土地流轉2042畝(mu) 、涉及兩(liang) 個(ge) 村委會(hui) 、共計242戶村民,土地流轉費由以前的每畝(mu) 850元增加到4000元,近十年兌(dui) 現土地流轉費約3000多萬(wan) 元。
兩(liang) 年安排近1.3億(yi) 元 在全區多地建設蔬菜基地
近年來,西藏將蔬菜穩產(chan) 保供作為(wei) 穩市場、平物價(jia) 、穩民心的一項重點民生工作來抓,持續優(you) 化結構調整,蔬菜生產(chan) 、蔬菜產(chan) 業(ye) 實現快速發展。近日,記者從(cong) 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了解到,2022年,全區蔬菜種植麵積達40.65萬(wan) 畝(mu) ,其中設施蔬菜麵積6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到81.58萬(wan) 噸,平均單產(chan) 量1992公斤。2023年,全區計劃蔬菜種植麵積44.47萬(wan) 畝(mu) ,根據行業(ye) 部門統計,截至9月30日,全區蔬菜種植麵積達到42.16萬(wan) 畝(mu) ,產(chan) 量達到59.35萬(wan) 噸。西藏蔬菜種植種類主要有茄果類、葉菜類、根菜類、豆莢類、蔥蒜類、瓜果類、薯芋類7大類、30多個(ge) 品種。西藏蔬菜自給率達80%,以淡旺季分析,其中旺季自給率為(wei) 85%、淡季自給率為(wei) 65%。
自治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黨(dang) 組成員、副廳長林木介紹,在設施蔬菜建設項目資金上,2022年,全區安排了8700萬(wan) 元,在山南市紮囊縣、林芝市巴宜區、昌都市察雅縣、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曲水縣安排了蔬菜基地建設項目;2023年繼續安排資金4268萬(wan) 元建設蔬菜生產(chan) 基地。同時積極儲(chu) 備和申報閑置蔬菜設施升級改造項目,力爭(zheng) 做到現有蔬菜應種盡種,確保閑置蔬菜設施充分利用,提高現有蔬菜設施利用率,擴大蔬菜生產(chan) 能力。
“下一步,西藏將進一步抓好蔬菜種植工作,加強指導服務、加大農(nong) 牧民技能培訓力度。在提升農(nong) 牧民蔬菜種植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的同時,督促項目實施進度、加快統籌老舊大棚升級改造工作。此外,將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城郊都市農(nong) 業(ye) ,與(yu) 休閑觀光相結合,做幾個(ge) 有一定規模的、效益好的、帶動老百姓就業(ye) 增收明顯的采摘觀光示範點,並加強質量監管,加大蔬菜生產(chan) 技術標準的實施力度,推廣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減少化學農(nong) 藥的使用量。”林木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