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尼木縣吞巴鎮吞達村是藏香的發源地,藏香製作技藝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曆史。這裏幾乎每家村戶都會(hui) 製作藏香,這一產(chan) 業(ye) 為(wei) 當地村民創造了許多就業(ye) 崗位;同時,工作的靈活性允許他們(men) 更好地平衡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和其他生計活動,有效地促進了當地農(nong) 業(ye) 的可持續發展。
尼木藏香的製作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其製作過程繁複。匠人需先用水磨將主要原料柏木碾成木漿,再將木漿晾曬製成香磚,隨後,把香磚揉碎,並加水製成香泥,按照嚴(yan) 格的比例加入檀香、藏紅花、草果、沉午、坷子等多種天然名貴藥材,塞入牛角擠壓成條,晾幹後才成藏香。
因其在製作過程中獨特的原料配方和手工技藝,2008年,藏香製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項目名錄。
圖為(wei) 旦增曲紮介紹藏香製作過程。中新網趙麗(li) 攝
2005年,藏香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chuan) 承人旦增曲紮在拉薩開辦了製作工坊,致力於(yu) 打造自己的藏香品牌。
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產(chan) 品從(cong) 尼木藏香中脫穎而出。如今,旦增曲紮的廠房建築麵積達3000平米,年收入四五百萬(wan) ,已經成為(wei) 當地規模最大的民營藏香廠。
過去,山裏交通不便,信息相對閉塞,藏香推廣麵臨(lin) 一些困難。村民經常背著自己製作的藏香,到當地的茶館等地方推廣銷售。
然而,隨著當地政府對尼木藏香的推廣和電商的普及,尼木藏香遠近聞名,慕名而來的遊客和商家成為(wei) 常客。“如今,我們(men) 的藏香一半以上通過電商平台銷往國內(nei) 其他省市,甚至還有部分出口到日本和馬來西亞(ya) 。”旦增曲紮說。
圖為(wei) 尼木縣婦女在製作藏香。中新網趙麗(li) 攝
旦增曲紮的公司員工有近30人,大部分為(wei) 尼木縣當地居民。據旦增曲紮介紹,廠子裏的員工在農(nong) 忙時可以請假回家,農(nong) 閑時去廠裏做香,既保證了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又能獲得一份穩定的收入。
“工人做香是計件發放工資,多勞多得,工作時間久的,還有績效獎金。”旦增曲紮說。 他表示,當地藏香產(chan) 業(ye) 極大解決(jue) 了留守村民的就業(ye) 問題。
據悉,在尼木縣,共有500多人從(cong) 事藏香製作,年生產(chan) 藏香達200噸以上。僅(jin) 2023年上半年,吞巴鎮藏香產(chan) 值約1419萬(wan) 元,實現銷售收入達917萬(wan) 元,帶動282戶藏香製作戶戶均增收32517.73元。隨著藏香的芳香飄向四方,西藏民眾(zhong) 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