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與(yu) 這些雪域高原上的孩子們(men) 一起健康成長”
這是天津體(ti) 育學院副教授馬曉衛常說的一句話
2018年
她和導師來西藏研究民族傳(chuan) 統體(ti) 育相關(guan) 課題時意識到
西藏地區孩子們(men) 的體(ti) 質監測同樣是一件大事
從(cong) 此,她便與(yu) 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五年的時間
在教育係統和天津體(ti) 育學院的大力支持下
馬曉衛和同事們(men) 在西藏昌都市
開展了體(ti) 育教師培訓、學生體(ti) 質監測、
殘障兒(er) 童康複等多個(ge) 項目
為(wei) 昌都市開展體(ti) 育教師培訓528人次
對20000餘(yu) 名中小學生進行了體(ti) 質監測
給2600餘(yu) 名同學送去關(guan) 愛幫扶
馬曉衛的項目團隊成員在給昌都市丁青縣小學生做體(ti) 質監測。受訪者供圖
“西藏條件艱苦
越是如此
越要關(guan) 注孩子們(men) 的身心健康”
帶著這種信念
馬曉衛和同事們(men) 走基層、講理論、算數據……
昌都市江達縣的19所學校,她去過17所
用腳步
她丈量過通往學校的每一條路
“這邊地廣人稀
所以一天隻能去一個(ge) 學校
有些遺憾”
一次
一位脊柱側(ce) 彎的孩子引起了馬曉衛的注意
她一邊製定運動康複方案
一邊聯係天津市的醫院為(wei) 孩子做診斷
孩子的苦楚,馬曉衛感同身受
“一定要讓孩子開朗起來
再次看到她可愛的笑臉”
項目開展期間,昌都市丁青縣實驗小學的孩子們(men) 合影留念。(受訪者供圖)
即使遠在天津
馬曉衛和同事們(men)
也能及時了解千裏之外孩子們(men) 的健康狀況
他們(men) 使用“雲(yun) 平台”等技術手段
隨時可以看到孩子們(men) 的照片
給出針對性的建議、普及健康知識
努力不會(hui) 白費
付出總有回報
2021年
西藏首家特殊兒(er) 童運動康複訓練中心投入使用
近幾年
來自上海、西安、杭州等地的公益組織
紛紛向昌都的孩子們(men) 捐贈物資
而天津體(ti) 育學院的同學們(men)
每年也都會(hui) 到昌都各學校進行誌願服務
並帶上書(shu) 本等禮物
馬曉衛的學生講
“我發自內(nei) 心認同老師們(men) 的行動
為(wei) 西藏的孩子們(men)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讓我很高興(xing)
這些基礎工作的效果不會(hui) 馬上顯現
但總要有人去做
今後我會(hui) 將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傳(chuan) 遞下去”
馬曉衛正在指導昌都市第一高級中學的學生立定跳遠。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dong) 攝
昌都市第一高級中學學生劉楊天香說
“身體(ti) 健康很重要
天津體(ti) 育學院的各位老師們(men)
讓我通過體(ti) 質監測數據更好地認識自己
從(cong) 而更快樂(le) 地學習(xi) 、生活”
馬曉衛認為(wei)
體(ti) 質監測的重要性尚不為(wei) 社會(hui) 大眾(zhong) 所熟知
先進的體(ti) 育理念更不是課堂上說教出來的
未來需要進一步提升體(ti) 育教師的專(zhuan) 業(ye) 素養(yang)
“我們(men) 的目標是讓孩子們(men) 真正愛上體(ti) 育
培養(yang) 他們(men) 喜歡上一項可讓其受益終生的運動
這是一個(ge) 緩慢的過程
需要下真功夫
但我們(men) 會(hui) 堅持下去
很高興(xing)
政府和社會(hui) 各界一直支持我們(men) ”
如今,馬老師的目光已經投向了青海
“那裏也有我們(men) 的體(ti) 質監測項目
青藏高原上的孩子們(men) 潛力巨大
我相信
這裏未來會(hui) 湧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可造之材
不隻是體(ti) 育人才”
馬曉衛正在指導昌都市第一高級中學的學生做仰臥起坐。新華社記者 邵澤東(dong) 攝
夕陽下,馬曉衛指導同學們(men) 進行體(ti) 育活動
看著天真爛漫的孩子們(men)
馬曉衛情不自禁地說
“通過和孩子們(men) 相處
我自己的視野也得到開闊、能力得到鍛煉”
某種程度上
我們(men) 也是孩子
也需要健康地成長”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