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記者節前夕,西藏日報社駐那曲記者站記者等重走布德之路,重溫英雄事跡。 萬(wan) 靖 攝
“送信的時候,父親(qin) 身上衣服破爛,肚裏沒有吃的,但腦中有理想、心中有信念,翻山越嶺避開敵人的堵截,一心一意要完成組織交予的重要任務。”
深秋的伊曲河穀,陽光熾熱,草木斑斕,遠處的雪山與(yu) 近處的村莊遙相呼應。紅旗林場舊址,位於(yu) 今索縣西昌鄉(xiang) 境內(nei) 的伊曲河畔。來到父親(qin) 布德曾經工作過的地方,講述起父親(qin) 的英雄故事,同珠紮西掩飾不住內(nei) 心的激動,眼睛裏泛著淚花。
歲月幾經流轉,變化翻天覆地,波瀾壯闊的曆史並未遠去,草原英雄的英勇氣概永久回蕩在藏北大地。
布德,1932年出生於(yu) 巴青縣一個(ge) 貧苦牧民家庭。西藏和平解放後,布德加入了巴青縣第一代工人行列,在紅旗林場工作。
來到這處河畔草地平壩,鬆樹、樺樹等林木長滿兩(liang) 側(ce) 山坡,一座小橋連接兩(liang) 岸,通往深處的山間小路依稀可見。
“新西藏百廢待興(xing) ,當時正在建設黑昌公路,所需木材大多由紅旗林場供應,翻身解放的人們(men) 憧憬美好未來,建設熱情高漲。”政協巴青縣委員會(hui) 三級調研員次仁平措詳細地向記者介紹著林場營區的布局。去年上半年,政協巴青縣委員會(hui) 在係統收集資料的基礎上,深入巴青縣雅安鎮和索縣榮布鎮、西昌鄉(xiang) ,對布德英雄事跡進行調查和走訪。
紅旗林場舊址一角,石頭壘砌的碉堡已經坍塌,布德就是在這裏接到了送信的任務。1959年1月,叛亂(luan) 分子包圍了紅旗林場。受林場領導委托,布德等4人扮作乞丐帶著告急信件,在夜間突圍、徒步前往雅安鎮。
“通道都已經被叛亂(luan) 分子占領,父親(qin) 他們(men) 一行就走的這處叫作徹龍普的山路。”來到山路入口處,同珠紮西介紹說,當時正值冬季,冰天雪地、異常寒冷,他們(men) 一行4人白天躲藏、夜間趕路,既不怕叛亂(luan) 分子,也不畏氣候惡劣,在即將天亮時到達吉若塘(現榮布鎮)巴曲河橋邊。
今天的巴曲河橋已經是現代鋼筋水泥大橋,過去的木橋早已不見蹤影。“當時這座橋有叛亂(luan) 分子把守,布德等人就從(cong) 橋下悄悄蹚過冰水,躲開了敵人的圍堵。”次仁平措介紹。之後,布德等人沿著山路來到恰夏鬆多,不幸被敵人發現,落入魔掌。為(wei) 不泄露機密,布德把信嚼碎後咽進肚子裏。
如今的公路對麵山上,有一處廢棄的房屋。大抵就是在這裏,布德麵對敵人的毒打,一心想著要保守黨(dang) 的機密。“喂!不許動,給我坐好了,你在吃什麽(me) ?”叛亂(luan) 分子發現了布德的異動,嗬斥道。“正在吃虱子。”布德機智地回答。
嚴(yan) 刑逼問下,布德始終守口如瓶。氣急敗壞的叛亂(luan) 分子把布德吊了起來,還用炭火在他胸口上刻下了“×”。經受住多番折磨後,血跡淋淋的布德又被拴在馬尾上,一路拖往位於(yu) 西昌的叛軍(jun) 營地。在該處,麵對凶殘的叛匪,布德英勇不屈。最後,氣急敗壞的叛匪殘忍地挖掉了布德的雙眼,又將燒得滾燙的酥油澆在布德的眼眶裏。
“我的父親(qin) 25歲就被叛匪挖了眼。當時條件很差,吃不飽,穿不暖,他覺得隻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才能讓大家過上好日子,就一心一意跟黨(dang) 走。”同珠紮西眼眶濕潤,“他在年輕的時候就經曆了那麽(me) 多殘酷的事情,作為(wei) 他的兒(er) 子,一想到這些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
如今,布德挖眼受難之處已經建立起了村委會(hui) ,鮮豔的五星紅旗高高飄揚。今天的幸福生活,今天的安謐祥和,正是像布德這樣的無數英雄們(men) 不懼生死、英勇付出才換來的。
記者節前夕,重走布德之路,來到一處處舊址前,我們(men) 久久佇(zhu) 立、深深緬懷。布德獲救後那句發自肺腑的話語一直在大家心底回響——
“敵人挖掉了我的眼睛,我還有耳朵聽黨(dang) 話,還有嘴宣傳(chuan) 黨(dang) 的路線方針政策,還有手幹革命,還有腿走社會(hui) 主義(yi) 道路。”
一條路,布德之路,鐫刻著草原英雄的鏗鏘足跡;一句話,響徹心扉,彰顯著西藏兒(er) 女一心一意跟黨(dang) 走的豪邁激情。重走布德之路,重溫英雄事跡,堅定理想信念,向著遠方、心無旁騖,定將在奔湧的時代浪潮中所向披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