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西藏林芝市持續推進濕地保護、生態修複——守護雅尼濕地 高原風光旖旎

發布時間: 2023-11-09 09:31:00 來源: 人民日報

  沿著高速公路駛出西藏林芝市主城區不到一小時,就到了雅魯藏布江與(yu) 其支流尼洋河交匯處的雅尼國家濕地公園。近年來,通過保護、修複和監測等措施,雅尼濕地生態環境持續優(you) 化,成為(wei) 林芝旅遊觀光和生態建設的一張名片。

  維護生態功能,提高保護意識

  早上8點,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幫納村村民普布多吉就來到林間,認真打量每一棵樹,仔細觀察樹冠、圍著粗壯的樹幹檢查。“這裏生長著許多不同種類的珍稀樹木,我們(men) 工作的重要一環,就是看樹木有沒有病蟲害。”他說。

  普布多吉是雅尼濕地45名管護員之一。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幫納村人,普布多吉對這片土地充滿熱愛。在他小時候,這裏隻是一片不起眼的荒草灘,2009年,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開始試點建設,曾經的砂石廠關(guan) 閉了,植被在灘塗上開始生長。“十幾年的變化來之不易,我們(men) 更要把這裏守護好。”普布多吉感慨。

  現在的普布多吉,還是幫納村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的誌願者,平日裏向鄉(xiang) 親(qin) 們(men) 普及濕地保護的意義(yi) 。當地濕地管理部門結合實際,采取日常督導與(yu) 群眾(zhong) 巡護相結合的方式,壓實濕地管護責任。同時,相關(guan) 部門還積極開展濕地法律法規宣傳(chuan) 工作,不斷提高群眾(zhong) 濕地保護意識,提升濕地管護水平,有效維護濕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

  堅持植樹造林,環境持續向好

  身處雅尼濕地一角的林芝市巴宜區米瑞鄉(xiang) 色果拉村,很難想象這裏曾是一個(ge) 生態脆弱、風沙威脅大的地方。

  色果拉村地勢平坦,又處於(yu) 江河轉彎處,泥沙淤積嚴(yan) 重。喬(qiao) 次仁記得,2008年剛擔任色果拉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時,一到夏天,大水漫過江岸,淤泥蓋住地麵;到了冬天,河床又裸露著,大風一吹,沿岸居民都要“跟風吃沙”。

  “再這樣下去肯定不行,咱們(men) 村要種樹!”2009年一開春,喬(qiao) 次仁提出開展植樹造林、環境整治的建議,一場持續至今的植樹造林工程拉開序幕。植樹麵積從(cong) 最早一年一兩(liang) 千畝(mu) ,到後來最多一年5000多畝(mu) ,色果拉村造林防沙效果顯著。10多年間,色果拉村種植了幾十萬(wan) 棵樹。

  中間也曾遇到一些曲折,由於(yu) 越種越多,樹木在灘塗上的存活率沒有之前理想。林芝市林草局工作人員通過深入調研,發現雅尼濕地本地生長的砂生槐最能適應色果拉村的生態環境,建議村裏在生態脆弱區域補種砂生槐。樹種改良後,樹木存活率顯著提升,色果拉村的生態環境持續優(you) 化。“看到家鄉(xiang) 現在的美麗(li) 環境,我覺得這些年的付出十分值得。”喬(qiao) 次仁說。

  像色果拉村這樣的生態修複工程,在雅尼濕地周邊還有許多。2016年以來,林芝市累計投入資金3510萬(wan) 元,實施了雅尼濕地保護與(yu) 恢複工程、林業(ye) 改革發展資金雅尼濕地補助等4個(ge) 濕地保護修複工程,截至2022年6月,完成雅尼濕地植被恢複麵積1839畝(mu) 。

  生態旅遊和監測研究並重

  生態持續好轉,雅尼濕地的秀麗(li) 風光如何發揮更大價(jia) 值?

  紮西次仁是一名林芝旅遊的包車司機,過去幾個(ge) 月,他分外忙碌。“在西藏旅遊旺季,雅尼濕地和雅魯藏布江大峽穀等景區共同構成了林芝周邊短途遊的‘黃金線路’。”他介紹,“我家就在濕地周邊,村裏許多人在附近景區工作,相當一部分收入都直接來自景區。”

  濕地附近的林芝鎮曲古村,如今已成為(wei) 當地居民和遊客度假、打卡的重要目的地。去年,曲古村流轉土地190餘(yu) 畝(mu) ,建設集生態觀光、民俗體(ti) 驗於(yu) 一體(ti) 的花海觀光園,遊客可以賞花、射箭、騎馬。2022年,曲古村村集體(ti) 經濟收入中僅(jin) 旅遊收入就突破45萬(wan) 元。

  此外,林芝市大力加強對濕地的監測和研究,讓濕地發揮更多生態價(jia) 值。“濕地公園內(nei) 動植物豐(feng) 富,有高等植物87科534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6種;濕地公園及周邊野生動物有59科234種,這些物種的生態價(jia) 值和科學意義(yi) 有待進一步開發利用。”林芝市林草局工作人員說。

  此前,由於(yu) 缺少濕地保護專(zhuan) 業(ye) 技術人員,雅尼濕地生態服務功能發揮不明顯。針對這一問題,林芝市林草局同中國科學院、武漢大學、西藏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完善濕地資源調查監測體(ti) 係,健全濕地保護科技支撐機製;同時,建設濕地生態監測監控站點,開展濕地生態狀況評價(jia) 和動植物監測監控。“開展監測是為(wei) 了更好保護,也為(wei) 後續科學研究提供依據。”林芝市林草局工作人員說。

  “織密生態監測網,將有利於(yu) 我們(men) 進一步開展高原生態研究,進而保護好高原生態環境。”西藏自治區高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達娃說。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