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冬閑棚”種出“致富菜”——昌都市丁青縣以務實舉措紮實推動主題教育

發布時間: 2023-11-14 09:42:00 來源: 西藏日報

  初冬時節,海拔3800多米的丁青縣蔬菜大棚裏,小西紅柿、黃瓜、辣椒、蘿卜等各式各樣的蔬菜蓬勃生長。這裏是昌都市唯一一家冬季種植果蔬的基地——丁青縣農(nong) 業(ye) 生態產(chan) 業(ye) 園。第二批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丁青縣積極發揮支部引領作用,變“冬閑棚”為(wei) “增收棚”,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為(wei) 拓寬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致富渠道,丁青縣協雄鄉(xiang) 協麥村以黨(dang) 支部為(wei) 引領,建設高原無公害有機綠色蔬菜大棚,逐步探索出“政府提供孵化平台+援藏先進發展理念+黨(dang) 支部引領”的發展模式,形成了“土地有租金、務工有薪金、年終有分紅、村集體(ti) 有收入”的增收渠道,為(wei) 當地村民提供了不少臨(lin) 時就業(ye) 崗位,帶動農(nong) 牧民增收。

  正在大棚內(nei) 翻土起壟的協麥村村民曲拉告訴記者,作為(wei) 家中唯一的勞動力,自己在這裏工作已經三年了,主要是種植西紅柿、蘿卜、白菜、辣椒等各種各樣的蔬菜,每個(ge) 月能領到3500多元的工資,這些收入足夠補貼家用。在這裏,園區還有專(zhuan) 門的老師教大家大棚種植技術,能在家門口就業(ye) 感覺特別幸福。

  為(wei) 惠及更多村民,在一期60座大棚的基礎上,產(chan) 業(ye) 園在周邊的荒地上又擴建了31座蔬菜大棚,帶動協麥村、夏拉村、穹娜村52名村民就業(ye) 。通過“企業(ye) +科研機構”的形式,為(wei) 村民進行棚室管理和農(nong) 業(ye) 種植培訓,截至目前,已免費培訓100餘(yu) 人次,在大棚就業(ye) 的4名村民已成為(wei) 種植的技術能手。

  “園區先後產(chan) 出了黃瓜、辣椒、大白菜等十餘(yu) 個(ge) 品種,其中青椒、白菜獲得有機認證。在園區就業(ye) 的村民每月可獲得3500元的薪資,當地53戶村民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每年還可以拿到8萬(wan) 餘(yu) 元的租金,合作社也有6萬(wan) 元的分紅。”負責產(chan) 業(ye) 園區二期運營的丁青縣鼎農(nong) 農(nong) 業(ye) 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理王燕介紹說,“下一步,園區將重點培養(yang)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帶頭人,讓他們(men) 學習(xi) 和掌握農(nong) 業(ye) 種植技術和棚室管理經驗,帶動身邊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是關(guan) 鍵。依托昌都市《關(guan) 於(yu) 持續增加農(nong) 牧民收入的十條措施》和國家各類惠民惠農(nong) 政策,丁青縣農(nong) 業(ye) 生態產(chan) 業(ye) 園還將繼續擴大種植規模,通過大力發展蔬菜種植產(chan) 業(ye) ,不斷提高蔬菜生產(chan) 經營的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拓寬當地農(nong) 牧民的增收致富渠道,實現當地群眾(zhong) 不離鄉(xiang) 、不離土、就近就便就業(ye) ,帶動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有效促進經濟建設,持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