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li) ,藍天也是幸福。行走在山南市的大街小巷,不難發現,天更藍了,景更美了,水更清了,城更靚了。優(you) 美的人居環境,讓越來越多的山南群眾(zhong) 享受到了生態文明建設帶來的益處。而這“綠”的背後,是山南市全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
今年以來,山南市堅決(jue) 貫徹落實自治區關(guan) 於(yu) 建設“三區一高地”和山南市“六個(ge) 走在全區前列”的決(jue) 策部署,不斷強化生態環境管理,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生態底色愈發亮麗(li) ,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堅持標本兼治——
深入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
山南市始終把汙染防治攻堅戰作為(wei) 確保生態環境良好的關(guan) 鍵舉(ju) 措,堅持科學精準依法治汙,持續鞏固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成效。製定印發《山南市進一步深入實施柴油貨車汙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2022—2025年)》,對該市3家尾氣檢測機構9條線進行實時監督,前三季度,3家檢測機構檢測2.96萬(wan) 餘(yu) 車次,遙感檢測7.74萬(wan) 餘(yu) 車次;編製《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土壤汙染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環境監測試點項目實施方案》《西藏自治區山南市涉重金屬礦區曆史遺留固體(ti) 廢物排查項目實施方案》,審查79個(ge) 地塊土壤汙染狀況調查報告,持續實施山南市地下水環境狀況調查評估項目。截至10月底,全市空氣環境質量優(you) 良天數比率達99.4%,主要江河湖泊水質達到或優(you) 於(yu) Ⅲ類標準,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土壤環境安全穩定。
為(wei) 加快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山南市印發《山南市“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製定《山南市“無廢城市”建設鼓勵辦法(試行)》及《“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聯席會(hui) 議製度》,建立“無廢城市”建設鼓勵辦法、聯席會(hui) 議製度,開展“無廢城市”建設宣講進校園、進社區、進企業(ye) 等活動,完成“無廢細胞”創建單位40份自評報告的整理和初評工作。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方式,通過日常檢查,教育引導鼓勵全市商戶使用環保布袋、紙袋等非塑料製品。如今,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人人愛護環境成為(wei) 山南群眾(zhong) 的行動自覺。
堅持共治共建——
推動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工作
貢嘎縣江塘鎮村民拉巴卓瑪說:“以前我們(men) 環保意識比較淡薄,村莊的河道裏有不少垃圾,現在我們(men) 每天堅持打掃衛生,保持環境整潔,如今河邊成為(wei) 了村民們(men) 過林卡的好地方。”
2022年,山南市計劃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示範村莊35個(ge) ,截至目前,已完工35個(ge) ,完工率100%;2023年,山南市計劃實施宜居宜業(ye) 和美村莊48個(ge) ,截至目前,已完工19個(ge) ,完工率39.58%,全市累計開展村莊清潔行動6000餘(yu) 次,出動人力13.67萬(wan) 人次。曲鬆縣被評為(wei) 全國2022年度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推薦2022年自治區級美麗(li) 宜居示範村30個(ge) ,目前已獲自治區批複。截至10月,累計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5869.4萬(wan) 人次,同比上年增長96.82%,實現收入22.28億(yi) 元, 同比上年增長75.94%。
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和幸福感離不開更好的生態環境,這需要我們(men) 共建共治共享。今年,山南市加快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創建,加強生態環保宣傳(chuan) ,強化生態環境監督執法,美麗(li) 山南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截至目前,山南市成功創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1個(ge) 、示範縣1個(ge) ;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2個(ge) ,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xiang) 鎮(街道)39個(ge) ,示範村居(社區)238個(ge) 。
堅持綠色發展——
帶動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基地建成後,我一直在這裏上班,負責澆水、剪草、補草籽等工作,現在一個(ge) 月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工資,還學到了植物栽種技術。”藏草萬(wan) 畝(mu) 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工作人員次仁羅布說。
紮囊縣阿紮鄉(xiang) 章達村村民對過去的惡劣環境記憶深刻,那時村裏隻要一刮風就隻能待在家裏,出門風沙遮天蔽日、寸步難行,自從(cong) 藏草萬(wan) 畝(mu) 植物種苗繁育基地建成並運營後,風沙少了很多。
這幾年,紮囊縣藏草萬(wan) 畝(mu) 植物種苗繁育基地依托其他地區先進技術,實施生態修複和培育生態產(chan) 業(ye) 。如今,基地內(nei) 雪鬆、河北楊、蘋果樹等40多種常綠喬(qiao) 木、果樹、花灌木及熱帶苗木爭(zheng) 相吐綠,成為(wei) 了一道靚麗(li) 的風景線。
在桑日8500畝(mu) 葡萄基地裏,塔木村村民紮西開始了一天緊張又忙碌的工作。他說:“我幾乎每天都到基地裏打工,一天下來能拿到150元工資,現在我們(men) 村的大部分村民也會(hui) 到基地裏幹活,我們(men) 不出遠門就可以在家門口就業(ye) ,很方便。”隨著農(nong) 林項目和綠色產(chan) 業(ye) 的發展,許多群眾(zhong) 吃上了“生態飯”。
從(cong) 2017年至今,月均用工人數1250人次,每人每天120元工資,累計用工人數10.48萬(wan) 人次,年人均增收7000元,累計支付當地群眾(zhong) 務工工資1258萬(wan) 元。用增收推動創收,引導一部分有知識、有思想的村民成為(wei) 葡萄產(chan) 業(ye) 相關(guan) 的服務從(cong) 業(ye) 者,使周邊10個(ge) 村居村民實現不離鄉(xiang) 不離土、就地就近實現務工增收。
青山綠水間,一幅美麗(li) 畫卷正在雅礱大地徐徐鋪展開來。在生態文明建設這場持久攻堅戰中,山南的思路愈加清晰、步履愈加堅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