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西藏昌都市洛隆縣白達鄉(xiang) 始終牢牢抓住黨(dang) 建引領,把握“學思想、強黨(dang) 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深入開展主題教育學習(xi) ,嚴(yan) 格對照並落實市委“持續增加農(nong) 牧民收入十條措施”,因地製宜、因村施策,以黨(dang) 建領航,鋪設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穩穩的幸福”增收路。
黨(dang) 建引領“護”增收。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細化基層黨(dang) 組織參與(yu) 、審核、把關(guan) 村級重大事項環節,有力有效保障基層黨(dang) 組織“話語權”,不斷提升基層黨(dang) 建工作質效;嚴(yan) 格落實“三會(hui) 一課”、主題黨(dang) 日等組織生活製度,定期開展交心談心、誌願服務等工作,不斷提升黨(dang) 內(nei) 政治生活質量;經常性入戶走訪、“上門報到”,用心用情用力解決(jue) 好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斷提升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積極探索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新模式,著力將基層組織優(you) 勢轉化為(wei) 村級集體(ti) 經濟發展優(you) 勢,因地因戶謀劃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為(wei) 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致富提供組織保障。截至目前,累計入戶走訪122戶824人次,“上門報到”11次,解決(jue) 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20件,理清發展思路3條,落實增收措施6件。
黨(dang) 員帶頭“促”增收。充分發揮黨(dang) 員先鋒模範作用,著眼激活本土人才資源優(you) 勢,鼓勵引導黨(dang) 員致富帶頭人成立農(nong) 牧民建築公司(農(nong) 牧民施工隊),吸納培養(yang) 農(nong) 牧民黨(dang) 員骨幹,充分依托人才優(you) 勢、資源優(you) 勢、威望優(you) 勢等,紮實做好勞力安排、勞工合同、勞務糾紛等群眾(zhong) 性增收工作,帶動村級集體(ti) 經濟多元化“造血式”發展,有力實現了“能人領辦+村級公司”的發展新模式,有效激活了村集體(ti) 經濟組織的市場生命力,為(wei)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提供了新的強大引擎。截至目前,全鄉(xiang) 共有農(nong) 牧民施工隊1個(ge) ,村級集體(ti) 經濟組織2個(ge) ,累計帶動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300餘(yu) 人次,實現增收100餘(yu) 萬(wan) 元。
特色產(chan) 業(ye) “領”增收。立足本地實際,堅持把種養(yang) 殖基地建設擺在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工作的重要位置,緊緊圍繞打造“洛隆縣仔豬繁育基地”的目標,積極爭(zheng) 取資金支持,主動尋求技術扶持,不斷提升種養(yang) 殖基地的承載能力,進一步加快育種創新,努力把生豬產(chan) 業(ye) 打造成為(wei) 白達鄉(xia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靚麗(li) 名片”。截至目前,白達鄉(xiang) 種養(yang) 殖基地種豬繁育成功率達90%,生豬出欄可達500餘(yu) 頭/年,提供固定就業(ye) 崗位4個(ge) ,常年提供臨(lin) 時就業(ye) 崗位5-10個(ge) ,每年為(wei) 種養(yang) 殖基地的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務工人員發放工資達10餘(yu) 萬(wan) 元。
庭院經濟“助”增收。以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建設為(wei) 契機,按照“小規模、小成本,大群體(ti) ,大收入”的思路,結合本鄉(xiang) 氣候、地形等實際情況,科學合理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積極探索構建“一人帶一戶、一戶帶多戶、一點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發展格局。積極引導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盤活庭院及周邊資源,修建庭院溫室大棚,大力發展以蔬菜、水果種植為(wei) 主的“庭院經濟”。入秋以來,鄉(xiang) 村兩(liang) 級黨(dang) 員、幹部緊緊圍繞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工作,通過發布朋友圈、公眾(zhong) 號等線上宣傳(chuan) 和“訂單式”集中送貨上門以及“體(ti) 驗式”田園采摘等方式,用心用情用力當好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致富增收的“宣傳(chuan) 員”“快遞員”“采摘員”,組織引導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銷售蘋果、梨子、核桃等農(nong) 產(chan) 品,實現增收4萬(wan) 餘(yu) 元;積極向上級爭(zheng) 取11萬(wan) 餘(yu) 元資金購買(mai) 經濟林苗木,帶領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種植車厘子、梨樹等,盤活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庭院閑置地,努力把農(nong) 家“方寸地”變身致富“聚寶盆”。
以工代賑“濟”增收。在洛隆縣“3·17”災後恢複重建中,鄉(xiang) 黨(dang) 委、政府充分發揮組織優(you) 勢,積極對接協調施工方,優(you) 先安排受災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工程建設,主動幫助受災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就地就近就業(ye) ,實現救災與(yu) 增收、扶誌與(yu) 扶智有機結合,在災後恢複重建工作中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增加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收入。截至目前,累計組織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務工700餘(yu) 人次,帶動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94.8萬(wan) 餘(yu) 元。
林下經濟“添”增收。全麵落實林長製各項工作任務,不斷加強森林草原資源保護、災害防治,牢牢守住林業(ye) 生態安全底線。同時,充分依托本地豐(feng) 富的自然資源優(you) 勢,不斷優(you) 化林草資源的科學利用,大力發展特色林業(ye) 產(chan) 業(ye) 和林下經濟,積極探索出“黨(dang) 建+林下經濟”的綠色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生態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百姓富的新路子。截至目前,白達鄉(xiang) 通過靈活采摘和集中售賣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引導200餘(yu) 名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林下經濟,依靠林下資源實現增收7萬(wan) 餘(yu)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