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men) 新圖書(shu) 館建立投用有兩(liang) 個(ge) 月了,有文學、科技、少兒(er) 科普等各種書(shu) 籍一萬(wan) 多冊(ce) 。”12月22日晚,墨脫縣圖書(shu) 館的門巴族管理員旺前卓瑪對中新社記者說,每逢周末讀者會(hui) 多一些,兒(er) 童區尤其熱鬧。回想小時候自己溜索穿過雅魯藏布江去上學,再看到眼前孩子們(men) 在明亮、溫暖的圖書(shu) 館內(nei) 的一幕,旺前卓瑪不禁感歎墨脫通車十年帶來的巨變。
12月18日,西藏墨脫紮墨公路,一輛車迎著大雪去往墨脫縣城方向。(無人機畫麵)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墨脫縣位於(yu) 西藏東(dong) 南部,有“蓮花秘境”之稱。2013年,從(cong) 波密縣紮木鎮通往墨脫縣的117公裏紮墨公路實現通車,墨脫從(cong) 此告別了“高原孤島”曆史。
通車十年,墨脫亦變得多元,除了圖書(shu) 館,如今的這裏還擁有豪華酒店。超市裏能買(mai) 到各種蔬果,以及來自德國的精釀啤酒和蘇格蘭(lan) 威士忌。墨脫人的手機裏,也充斥著不斷刷新的短視頻。
12月22日晚,一位兒(er) 童在墨脫縣圖書(shu) 館內(nei) 翻看書(shu) 籍。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旺前卓瑪說,自己是墨脫縣幫辛鄉(xiang) 崗玉村人,2019年,為(wei) 擺脫地質災害及深度貧困狀態,墨脫縣幫辛鄉(xiang) 崗玉村、甘登鄉(xiang) 多卡村、加熱薩鄉(xiang) 龍列村集體(ti) 搬遷至格當鄉(xiang) 多龍崗村,合並為(wei) 一個(ge) 村。至此,崗玉村人告別了溜索過江。
同為(wei) 墨脫人的措姆則是珞巴族,是家中九姐弟中最小的一個(ge) 。她介紹,因為(wei) 家裏人口眾(zhong) 多,記憶中小時候生活不易。“我不喜歡吃玉米,因為(wei) 那時家裏的米吃完了,就隻能連吃幾個(ge) 月玉米。”措姆說。
措姆是九姐弟中“讀書(shu) 最多的人”,在江西南昌就讀醫療護理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先在林芝一家醫院工作,2017年,她回到了家鄉(xiang) 墨脫縣人民醫院。
目前措姆辭職在家當全職母親(qin) 。“我在帶孩子的同時報了駕駛證學習(xi) 。”她說,她和丈夫在墨脫縣購買(mai) 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也有了買(mai) 車計劃。
墨脫通車十年帶來的變化她深有體(ti) 會(hui) ,措姆希望墨脫的公路能“再升級”,人們(men) 進出更方便。
12月18日傍晚,墨脫縣門巴族村民新生在新建房屋地基上查看進度。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入冬以來,墨脫鎮墨脫村門巴族村民新生一直忙碌著建造新房子。他介紹,在2013年紮墨公路通車以前,自己是一名背夫,波密方向的嘎隆拉雪山和米林方向的多雄拉雪山都留下了他們(men) 背運物資的腳印。
“我有5個(ge) 孩子,隻有大女兒(er) 徒步翻過多雄拉雪山,後麵紮墨公路通車了,孩子們(men) 就不用再徒步翻山了。”
新生說,墨脫村是全縣最早種茶葉的村莊之一,現在家裏有20畝(mu) 水稻、10畝(mu) 茶田,行情好的年份,賣茶葉加上自己打工一年能為(wei) 家裏增添三四萬(wan) 元(人民幣,下同)現金收入,“其實老房子隻有十年曆史,是4厘米厚的木板房,這在以前算是好房子了,但是也有缺點,冬冷夏熱”。
他介紹,新建的房子有160平方米,可以進一步改善一家人的居住條件。
12月21日傍晚,墨脫縣唯一的珞巴族女出租車司機尼瑪卓瑪準備出車。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38歲的尼瑪卓瑪目前是墨脫縣唯一的珞巴族女出租車司機。她說,自己少年時也當過背夫,主要走嘎隆拉雪山這條線路,“年齡小,又是女生,開始背四五十斤,後麵長大一點,又加到了六七十斤”。
她的丈夫譚興(xing) 德是一位2002年進入墨脫的四川漢族,夫妻倆(lia) 努力經營生活,擁有一個(ge) 女兒(er) ,如今在湖北讀大學。一家人在墨脫安了家,還購買(mai) 了兩(liang) 輛私家車。
12月21日,日落時分西藏墨脫縣縣城風光。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12月21日傍晚,記者乘坐尼瑪卓瑪的出租車去往縣城外一處觀景台,返回時,尼瑪卓瑪看著一覽無餘(yu) 的墨脫縣城,感慨十年來墨脫和墨脫人的變化之巨。
“記者朋友,我也想和你多聊天,可是今天墨脫各學校放寒假,家長們(men) 在不停地給我打電話喊出租車,我要去忙、去掙錢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