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林勇,雙木林,勇敢的勇,是來自林芝米林的珞巴族,這個(ge) 名字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我出生時,接生我的湖南援藏醫生幫忙取的。”1月9日,在西藏自治區兩(liang) 會(hui) 期間,這位少數民族界政協委員,從(cong) 名字開始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他的求學、參政等經曆。
1月6日,西藏自治區兩(liang) 會(hui) 現場,珞巴族政協委員林勇(中間者)參會(hui) 。中新社記者 貢嘎來鬆 攝
珞巴族是中國人口較少民族,中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hui) 公布的信息稱,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區東(dong) 起察隅、西至門隅、南達中印邊界的廣大珞渝地區,以米林、墨脫、察隅、隆子、朗縣等地最為(wei) 集中。
林勇稱,傳(chuan) 統珞巴族起名時是姓氏+父子聯名,自己的珞巴族名字是固炯·加勇。而“林勇”中的“林”姓,也是傳(chuan) 襲於(yu) 父親(qin) 。
“我父親(qin) 本名帕加,是米林土生土長的珞巴族。1957年,19歲的他作為(wei) 珞巴族的代表之一,第一次去其它省區參觀,了解那時新中國的發展、國情。”林勇說,父親(qin) 是最早走出林芝、走出西藏的珞巴族之一。
“父親(qin) 還去了北京學習(xi) ,然後起名林建東(dong) 。我們(men) 姐弟一共5人,都有‘林姓’名字。”林勇說,姐弟們(men) 長大後,也有改回珞巴族名字的,父親(qin) 也表示理解。
林勇今年50歲,在米林市文化和旅遊局工作。他說,父親(qin) 一直鼓勵兒(er) 女們(men) 要接受教育並“走出去”。1987年,林勇在米林讀完小學後,考上了湖南省嶽陽市第一中學。
“從(cong) 米林坐東(dong) 風車去林芝,再坐班車去拉薩,中間要在工布江達縣住一晚。然後從(cong) 拉薩坐飛機飛到成都,再轉火車到重慶,最後在重慶朝天門碼頭坐輪船通過三峽,一路往下到達洞庭湖畔的嶽陽。”他回憶,那時從(cong) 西藏米林到湖南嶽陽需輾轉半個(ge) 多月。
林勇說,由於(yu) 太過遙遠,那時讀書(shu) 很少回家,“有急事就打電報,想家了就寫(xie) 信”。
中專(zhuan) 畢業(ye) 後,林勇先在林芝教書(shu) ,後來回到米林工作。進入新世紀以後,林勇便開始在米林、林芝兩(liang) 級政協任職,擁有豐(feng) 富的參政議政經曆。
1月9日,西藏自治區兩(liang) 會(hui) 現場,兩(liang) 位珞巴族政協委員林勇(左)和布姆曲珍進行討論、交流。中新社記者 江飛波 攝
林勇說,父親(qin) 於(yu)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擔任過全國政協委員。他印象中,父親(qin) 提過有關(guan) 於(yu) 珞巴族語言資料保護的建議。
他說,相較於(yu) 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如今的米林已經擁有了“鐵公雞”,即拉林鐵路、米林機場高速公路和米林機場,變化堪稱翻天覆地。
林勇自己參政後,經濟、社會(hui) 發展、文化保護傳(chuan) 承以及環境保護等都是“關(guan) 注點”,“回想我的這些建議、提案,都帶有時代特征,和西藏發展是同步的”。
今年西藏自治區兩(liang) 會(hui) ,林勇聯合其他幾位政協委員,提交了《關(guan) 於(yu) 提高西藏各市縣區藝術團招聘演員薪資待遇,並建立健全薪資待遇增長機製的提案》,聚焦西藏基層文藝工作者的待遇問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