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人問我,剛畢業(ye) 就到西藏工作適應嗎?其實要我說,初到西藏的半個(ge) 月確實要麵對難以適應高原的身體(ti) 、不熟悉的飲食習(xi) 慣、陌生的工作環境等,但好在,這裏的一切都是那麽(me) 有魅力。
半年時間過去了,我走訪了西藏多個(ge) 城市,去了海拔5500米以上的邊境哨所,也沉浸式地體(ti) 驗了西藏日喀則的農(nong) 家新年……
新華社記者黃智琪(右二)與(yu) 采訪對象合照。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每年藏曆十二月初一是西藏日喀則的農(nong) 家新年。今年的農(nong) 家新年在公曆1月12日,我和同事組成小分隊前往報道。到達日喀則以前,我以為(wei) 這就是一次普通的出差,但正是這一次出差,讓我收獲了滿滿的來自高原的感動。
新華社記者黃智琪(右一)與(yu) 同事們(men) 在日喀則采訪。新華社記者 洛登 攝
我們(men) 的第一個(ge) 采訪地點是日喀則市兒(er) 童福利二院。“迎春聯歡會(hui) ”開始前,院長請全院師生起立唱國歌。音樂(le) 響起的那一刻,福利院的小朋友們(men) 都大聲地跟唱起來。他們(men) 對祖國濃濃的愛,讓在現場的我深受震撼。
聯歡會(hui) 上,因為(wei) 拍攝需要,我要不斷走動,但是不管走到哪裏,小朋友們(men) 都會(hui) 把好吃的塞給我。鏡頭對準他們(men) 的時候,雖然羞澀,但他們(men) 都笑得十分開心。
福利院小朋友們(men) 在觀看聯歡會(hui) 表演。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讓我感動的除了福利院的孩子們(men) ,還有巴桑莫拉(奶奶)一家。在巴桑莫拉家體(ti) 驗的農(nong) 家新年,讓遠離家鄉(xiang) 千裏之外的我感受到了家的溫暖。
第一次去巴桑莫拉家做客時,她忙前忙後地招呼我們(men) 吃奶渣、喝甜茶,莫拉的笑容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我因為(wei) 來到高原身體(ti) 不適,嗓子不舒服不能吃太多甜食,隻是象征性地喝了幾口甜茶。不懂普通話的莫拉問我身邊的藏族同事,是不是這個(ge) 小女孩不喜歡喝甜茶,同事跟莫拉解釋後,她立馬給我遞來一杯白開水,並示意我不需要勉強。
第二次去巴桑莫拉家,是在“古突”夜。“古突”是一種在犛牛肉湯中加入牛肉、蘿卜、奶渣等食材熬煮的麵食。莫拉的女婿一如既往地用甜茶招待我們(men) ,但是到我時,他輕聲對我說:“聽我媽媽說你嗓子不舒服不能喝甜茶,她特意囑咐我給你倒白開水。”當時的我感覺好像是來到了自己的奶奶家,即使是十分微小的細節,奶奶也會(hui) 記在心裏。
後來我們(men) 又去莫拉家拍攝了團圓飯、換新藏裝等場景。拍攝時,我需要穿藏裝和巴桑莫拉的女兒(er) 進行互動,而當天日喀則的氣溫已經到了零下,她發現我的雙手冰涼後,全程都用自己的手捂著我的手,想讓我暖和一點。拍攝結束以後,小朋友們(men) 也圍在我身邊抱著我,想用自己的方式給我傳(chuan) 遞一點溫暖。
新華社記者黃智琪(中)與(yu) 采訪對象的合照。新華社記者 丁增尼達 攝
我遇見的采訪對象都十分暖心,在采訪結束後也會(hui) 跟我閑聊,會(hui) 告訴我一些本地人才知道的生活“小妙招”。
日喀則農(nong) 家新年報道結束後,我回到拉薩繼續工作、生活,跟巴桑莫拉一家也會(hui) 偶爾聯係。
前幾天,拉薩迎來了2024年的第一場雪,莫拉的女兒(er) 給我發微信,讓我照顧好自己不要著涼,她說:“那天你穿著薄薄的服裝在我們(men) 家拍攝,我媽媽很擔心你會(hui) 感冒。今天還在說那個(ge) 小女孩肯定在我們(men) 家感冒了,希望她照顧好自己。”(參與(yu) 采寫(xie) :丁增尼達、普布次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