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鄉(xiang) 村公路縱橫交錯,一個(ge) 個(ge) 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一棟棟農(nong) 家庭院點綴在青山綠林間……早春時節的米林市羌納鄉(xiang) ,處處呈現出鄉(xiang) 村美產(chan) 業(ye) 興(xing) 的美好景象。
近年來,米林市羌納鄉(xiang) 堅持黨(dang) 建引領,探索“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資金扶持、企業(ye) (能人)帶動、群眾(zhong) 參與(yu) ”的模式,提出3個(ge) 行政村力爭(zheng) 100萬(wan) 元、6個(ge) 行政村突破50萬(wan) 元、9個(ge) 行政村全部實現10萬(wan) 元以上村集體(ti) 收入的“369”發展目標,分批培育農(nong) 牧民特色產(chan) 業(ye) 示範村,穩中有序推動特色產(chan) 業(ye) 發展,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致富。2023年4月,羌納鄉(xiang) 入選財政部、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發布的“2023年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強鎮”名單。
在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上求發展
“我們(men) 致力於(yu) 打造一個(ge) 現代化的科技、生態農(nong) 場,有自動式開窗器、遮陽、保暖、通風、水肥一體(ti) 化係統,還有比較先進的溫濕傳(chuan) 感器、光照傳(chuan) 感器、二氧化碳傳(chuan) 感器、Ph值測試傳(chuan) 感器等。”羌納鄉(xiang) 朗多銀豐(feng) 生態農(nong) 場生產(chan) 負責人王飛介紹道。
走進羌納鄉(xiang) 朗多銀豐(feng) 生態農(nong) 場,一排排整齊的現代化、標準化蔬菜大棚映入眼簾。大棚內(nei) ,紫紅的茄子、紅彤彤的西紅柿等掛滿枝頭,幾個(ge) 工人正在為(wei) 新一批的辣椒幼苗打杈,現場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來,羌納鄉(xiang) 積極探索特種養(yang) 殖,爭(zheng) 取資金2600萬(wan) 元,在巴嘎村安置點建設29.3畝(mu) 的林麝養(yang) 殖示範基地,最多可養(yang) 殖林麝506隻,後續將通過場地租賃、飼草收購、創造就業(ye) 機會(hui) 等方式帶動農(nong) 牧民拓寬致富渠道。截至目前,基地養(yang) 殖林麝24隻,通過機械租賃、務工等方式帶動群眾(zhong) 增收超180萬(wan) 元,預計2024年養(yang) 殖規模將達到100隻,收益也將達到200餘(yu) 萬(wan) 元,為(wei) 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同時,結果村木耳種植項目和米尼村靈芝種植項目,未來將加強與(yu) 紅太陽家庭科技農(nong) 場等企業(ye) 的溝通合作,不斷改進種植技術,打通銷售渠道,形成村集體(ti) 產(chan) 業(ye) 支柱,預計帶動村集體(ti) 年創收62萬(wan) 元。大力發展特色種植產(chan) 業(ye) ,探索采摘體(ti) 驗與(yu) 集中銷售並行模式,推動羌渡崗村、當紮村車厘子經濟園和西嘎村庭院車厘子項目持續創收。
此外,羌納鄉(xiang) 探索建設軍(jun) 地綜合供銷體(ti) 係,延伸運用軍(jun) 地共建活動中心展銷點,加強新鮮果蔬、土特產(chan) 售賣;與(yu) 巴嘎村林麝養(yang) 殖示範基地建立“訂單式”飼料供應機製,以村集體(ti) 名義(yi) 種植推廣胡蘿卜、黃瓜等飼料作物,形成經濟循環,每年為(wei) 村集體(ti) 帶來收益2.5萬(wan) 元,進一步帶動群眾(zhong) 增收。
在文旅融合上求創新
隨著鄉(xiang) 村旅遊的大力發展,來自天南地北的遊客慕名走進羌納鄉(xiang) 西嘎村,深入體(ti) 驗當地的民風民俗。瞄準這一契機,村民不斷創新,用本地藏紙製作的筆記本、燈籠、唐卡、信封等相關(guan) 產(chan) 品成為(wei) 旅遊熱銷品。
如今,通過掃描技術,唐卡畫或遊客拍攝的風景照都可以打印到藏紙上,成為(wei) 一份獨特的旅遊紀念品。相對更低的成本,加上濃鬱的本地特色,這樣的旅遊紀念品深受遊客歡迎,也成為(wei) 近年來村民增收致富的一個(ge) 渠道。
近年來,羌納鄉(xiang) 以與(yu) 廣東(dong) 省援藏隊市直支部結對共建為(wei) 契機,大力爭(zheng) 取政策支持和援助資金396萬(wan) 元,以西嘎村民族團結展館與(yu) 民族文化傳(chuan) 承體(ti) 驗館為(wei) 基礎,持續深入挖掘西嘎村民俗旅遊資源,鼓勵西嘎村同旅行社合作發展民宿、民俗體(ti) 驗等產(chan) 業(ye) ,引入優(you) 秀管理機製和穩定客源,以入戶民俗體(ti) 驗(餐飲、娛樂(le) )、庭院經濟(車厘子)入戶采摘為(wei) 主要變現渠道,使西嘎村成為(wei) 廣東(dong) 旅遊產(chan) 業(ye) 援藏、客源援藏、資金援藏的重要平台。
與(yu) 此同時,發揮朗多村交通優(you) 勢,利用文旅綜合服務中心建立崗派公路沿線遊客集散地,規範化發展特色餐飲、零售業(ye) 等產(chan) 業(ye) ;爭(zheng) 取資金70萬(wan) 元,用於(yu) 擴建朗多桃花島民宿,增加民宿承載力,同時扶持朗多村民宿群開發與(yu) 建設,發揮民宿聚集效應,持續吸引遊客入住。做好色沃村江心島旅遊帳篷出租、騎馬體(ti) 驗、響箭等增值項目開發,加強與(yu) 苯日景區聯係,建立穩定客源的同時,吸收景區運營經驗,切實增加村集體(ti) 經濟收入。持續強化江河匯流觀景台售賣點、藏餐館的運用,申請資金1萬(wan) 元,為(wei) 銷售人員統一製作民族服裝20套,加強規範化管理,幫助群眾(zhong) 端穩“生態碗”、吃好“旅遊飯”。
在企業(ye) 發展上求升級
羌納鄉(xiang) 巴嘎村依托靠近林芝米林機場的區位優(you) 勢,通過土地流轉,在2017年引進優(you) 質企業(ye) ——西藏可心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公司每年可為(wei) 巴嘎村帶來10餘(yu) 萬(wan) 元的土地流轉收入,並以每年每畝(mu) 50元遞增。
公司長期在村內(nei) 招收臨(lin) 時工,公司正式投產(chan) 後,與(yu) 巴嘎村簽訂長期雇傭(yong) 協議,向村民傳(chuan) 授加工技術。同時,公司租賃巴嘎村集體(ti) 糧油加工廠;每年為(wei) 當地解決(jue) 320萬(wan) 斤青稞和1萬(wan) 噸蘋果的銷售問題,預計每年可為(wei) 巴嘎村每戶增收3000-5000元,提升村民建設家鄉(xiang) 的希望和信心。
近年來,羌納鄉(xiang) 不斷深化與(yu) 各類優(you) 質企業(ye) 的合作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原材料供應、轉移就業(ye) 等途徑,讓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吃上“產(chan) 業(ye) 飯”。堅持多種經營,加大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力度,湧現出諸如西嘎民族文化傳(chuan) 承體(ti) 驗館(藏紙廠)、朗多客棧群、巴嘎慈祥陽光農(nong) 莊、米尼吉秋米利民家具農(nong) 民合作社等一批優(you) 秀本地品牌,不斷優(you) 化產(chan) 業(ye) 模式,帶動群眾(zhong) 增收,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多年來,羌納鄉(xiang) 朗多銀豐(feng) 生態農(nong) 場通過土地返租倒包、圈舍出租、吸納勞動力務工等形式,積極幫扶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拓寬增收渠道,目前已幫扶困難群眾(zhong) 300餘(yu) 次,帶動增收約9萬(wan) 元;西藏可心農(nong) 業(ye) 發展有限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吸納大學生就業(ye) 、原材料收購等方式,帶動群眾(zhong) 增收10餘(yu) 萬(wan) 元,讓群眾(zhong) 不離鄉(xiang) 不離土吃上“產(chan) 業(ye) 飯”、賺上“產(chan) 業(ye) 錢”;藏紙加工合作社采取“政府扶持+合作社+能人+貧困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壯大藏紙加工合作社規模,帶動脫貧戶9戶39人增收致富,每戶年均增收2000元。林芝盛世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探索“基地+村集體(ti) +農(nong) 戶”的發展模式,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崗位、提升技能的方式,覆蓋周邊5個(ge) 村208戶830人,累計帶動群眾(zhong) 增收200餘(yu) 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