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望遠鏡,騎上電動三輪車,管護員歐珠開啟了新一天的巡護之旅。在海拔4300米的村子裏,這位老牧民用巡護為(wei) 黑頸鶴畫下了防護線。
圖為(wei) 歐珠準備去巡護。趙朗 攝
65歲的歐珠是日喀則市薩迦縣吉定鎮農(nong) 牧民,2010年,成為(wei) 一名管護員,從(cong) 此便有了與(yu) 黑頸鶴長達10餘(yu) 年的緣分。他所在的村子貢村位於(yu) 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日喀則片區核心區。
圖為(wei) 每次巡護,歐珠記錄在冊(ce) 。趙朗 攝
該片區主要分布於(yu) 拉孜至大竹卡間的雅魯藏布江中遊河穀地段,涉及日喀則市的拉孜縣、桑珠孜區、南木林縣、謝通門縣和薩迦縣,麵積260038公頃。自然保護區是黑頸鶴以及赤麻鴨、斑頭雁等水鳥主要的越冬地和繁殖地。
當日巡護,他帶了一些青稞補飼,嫻熟地灑在江邊的田地裏,不斷觀望是否有黑頸鶴的身影。他告訴中新網記者:“這是黑頸鶴常來的地方,你看還有一些羽毛,地裏還有很多爪印。”
圖為(wei) 歐珠在撒青稞。趙朗 攝
貢村遠離主幹道,站在村子裏,有時肉眼能夠看到飛來江邊覓食的黑頸鶴。歐珠向記者分享了不少他巡護時拍到的黑頸鶴視頻。
圖為(wei) 悠閑覓食的黑頸鶴。薩迦縣宣傳(chuan) 部供圖
圖為(wei) 悠閑覓食的黑頸鶴。薩迦縣宣傳(chuan) 部供圖
守護10餘(yu) 年,歐珠對黑頸鶴有一種老朋友般的親(qin) 切感。每年10月底,他開始算著日子盼著黑頸鶴回來,到11月時數量最多,次年4月,它們(men) 會(hui) 陸續北飛。夏天的時候,偶爾會(hui) 有留守的黑頸鶴在村子附近出沒。
生活在當地的老百姓們(men) 對野生動物有著不一樣的情愫。在黑頸鶴還未被列為(wei) 國家級保護動物之前,當地百姓因為(wei) 宗教信仰,堅信眾(zhong) 生平等,因此未有獵殺黑頸鶴的現象,甚至把黑頸鶴視為(wei) 吉祥的象征。他援引了西藏《格薩爾王傳(chuan) 》中黑頸鶴的故事加以佐證,並認為(wei) 它們(men) 的數量越多,就寓意著天災人禍越少。
他還說:“我們(men) 這裏家家戶戶喜歡釀青稞酒,有時釀酒剩下的青稞渣會(hui) 撒給黑頸鶴。”
歐珠觀察黑頸鶴多年,他說,夜晚,黑頸鶴會(hui) 在江心小島過夜,這是它們(men) 躲避天敵的方式。
在他成為(wei) 管護員的這些年,深切體(ti) 會(hui) 到了國家對於(yu) 野生動物保護的重視,比如劃定保護區、立宣傳(chuan) 牌、安裝監控等等。像歐珠一樣的管護員們(men) 也吃上了“生態飯”,每年有7200元的補貼。在他看來,現在生態環保意識已經深入到百姓生活當中。他認為(wei) ,管護員的巡護行為(wei) 本身也是一種科普宣教方式。
歐珠和他的同事們(men) 用自己的堅守,守護著這片黑頸鶴的棲息地,守護著人與(yu) 自然的共同家園。
據2022年冬季越冬黑頸鶴種群數量調查顯示,在西藏越冬的黑頸鶴種群數量達11000餘(yu) 隻,占中國黑頸鶴總數約三分之二,目前種群數量持續增長,並在西藏全區均有分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