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中國故事|穿越草場和新鎮的高原牧歌

發布時間: 2024-03-02 16:23:00 來源: 新華網

  22歲的藏族姑娘丹增出生於(yu) 位於(yu) 藏北羌塘草原腹地、海拔近5000米的尼瑪縣。“尼瑪”在藏語中意為(wei) “太陽”。天地蒼茫,風吹雲(yun) 動,放牧的日子裏,她揮舞著“吾爾朵”在草木之間唱著牧歌。

  在老家800多公裏之外的山南市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丹增還有個(ge) 新家。逛街、品奶茶、做美甲……城鎮的生活讓年輕姑娘找到了生活的“小確幸”。

  穿梭於(yu) 新家和老家之間,是丹增生活的日常,也是新一代高原牧民奔向幸福的足跡。

  格桑花的故鄉(xiang)

  丹增的老家,在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尼瑪縣俄久鄉(xiang) 馬遷村,地處藏北羌塘草原腹地,海拔4700多米。跟歌曲《藏北草原》唱的一樣,那裏藍天白雲(yun) ,草原牧場,遍地格桑花,美麗(li) 非凡。

  但是,那裏空氣含氧量僅(jin) 為(wei) 其他省市的40%左右,每年超過200天刮8級以上大風,也會(hui) 像歌裏所唱“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在一天中出現”。


丹增在尼瑪縣俄久鄉(xiang) 馬遷村老家的草場上牧羊(無人機照片,2023年12月18日攝)。新華社 薑帆 攝

  2023年末,記者在馬遷村遇到獨自放羊的丹增。那天,尼瑪全縣出現了大風天氣,局地風力達到12級,傍晚的氣溫就達到零下十幾攝氏度。盡管丹增穿著最厚的氆氌,隻有眼睛露在外麵,一整天的戶外勞作還是讓她渾身冰冷酸痛。“手指尖全都凍僵了,疼得不得了。”她說。

  母親(qin) 嘎宗心疼女兒(er) ,打好酥油茶,發微信讓她早點回家。4歲的小妹妹拉姆卓瑪也早早地到屋外等候。但等一切都做好了,夜幕早已籠罩大地。


丹增在尼瑪縣俄久鄉(xiang) 馬遷村老家的草場上牧羊(2023年12月18日攝)。新華社 薑帆 攝

  丹增的母親(qin) 嘎宗(左)和4歲的小妹妹拉姆卓瑪在牧場上的老家打酥油茶(2023年12月18日攝)。新華社 薑帆 攝


丹增4歲的小妹妹拉姆卓瑪在牧場上迎接姐姐趕羊入圈(2023年12月18日攝)。新華社 薑帆 攝

  在羌塘,人們(men) 長期受高海拔、惡劣氣候影響,高原性風濕病、痛風、心髒病多發。上學難、看病難、出行難也始終困擾著他們(men) 。另外,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羌塘草原的草場也開始出現退化。

  為(wei) 了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讓牧民群眾(zhong) 過上更高質量的生活,2018年,西藏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決(jue) 定實施極高海拔地區生態搬遷。2022年8月,丹增一家搬遷到老家800多公裏之外的山南市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輾轉於(yu) 兩(liang) 個(ge) 家之間,成了她的生活常態。

  比起尼瑪縣的老家,丹增更喜歡待在森布日離拉薩近的新家,但因為(wei) 是家裏的長女和主要勞動力,她現在大部分時間還要在老家放羊。“兩(liang) 個(ge) 弟弟在森布日上小學,爸爸平時在這裏照顧他們(men) 。媽媽和我在老家照顧4歲的妹妹和羊群。”她說。

  幸福生活新起點

  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聚居著來自那曲雙湖、尼瑪、安多等縣16個(ge) 搬遷鄉(xiang) 鎮的3萬(wan) 多名高海拔生態搬遷移民。自2019年起,他們(men) 陸續從(cong) 海拔超過4500米的羌塘草原腹地搬遷至此。

  這裏距離拉薩市區僅(jin) 60餘(yu) 公裏,臨(lin) 近機場、鐵路、高速公路,一座座藏式小院錯落有致,新建的九年一貫製學校教室寬敞,商業(ye) 街裏超市、郵局、銀行、餐館等一應俱全,已經形成了一座小鎮。


這是在飛機上拍攝的森布日全貌(手機照片,2024年1月22日攝)。新華社 薑帆 攝

  2024年1月,丹增趕了800多公裏的路,從(cong) 老家到新家參加賽馬活動,到拉薩置辦年貨。比起老家不到50平米的土磚房,丹增家119平米的新房更寬敞舒適,海拔也低了1000米左右,氣溫要高上10度,生活舒適愜意。


丹增在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的新家門前(2024年1月24日攝)。新華社 薑帆 攝

  賽馬是草原上重要的民俗活動,兼具競技、物資交流和社交功能。藏北地廣人稀,人們(men) 相聚不易,年輕人在賽馬會(hui) 上相識、相聚、相知、相戀是千百年來的習(xi) 俗。往年森布日的移民群眾(zhong) 都還是夏季在藏北老家舉(ju) 辦賽馬會(hui) 、賽馬節,這次是他們(men) 首次在森布日舉(ju) 辦賽馬活動,說明他們(men) 的生活重心已經逐漸轉移到新家這裏。

  1月24日一早,丹增就穿上了傳(chuan) 統藏裝,化了淡妝,佩戴上全套的紅珊瑚首飾,與(yu) 鄉(xiang) 親(qin) 們(men) 一起觀看賽馬。在人群中她笑靨如花,十分醒目;當記者問她有沒有找到意中人時,她羞紅了臉,低頭不答。


丹增(中)在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觀看賽馬(2024年1月24日攝)。新華社 薑帆 攝

  賽馬活動一結束,丹增就跟小姐妹搭車到60公裏外的拉薩城區逛街。她們(men) 轉了八廓街、大昭寺,喝了網紅奶茶,也吃了必勝客、跳了舞、做了美甲。


在拉薩市的一家必勝客餐廳,丹增和小姐妹們(men) 一起吃飯(2024年1月27日攝)。新華社 孫非 攝

  在拉薩市中心的一家商店,丹增(右)和小姐妹們(men) 正在挑選商品(2024年1月27日攝)。新華社 孫非 攝


在拉薩市中心的一家美甲店,丹增(左下)正在挑選指甲款式(2024年1月27日攝)。新華社 孫非 攝

  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管委會(hui) 主任達吉次仁告訴記者:“藏北草原的年輕人到了森布日,他們(men) 的世界一下子變大了,眼界也變寬了,對幸福的理解和追求也變高了。”

  致富的路上

  因為(wei) 收入來源主要依賴畜牧業(ye) ,而草場和牲畜帶不過來,像丹增這樣搬遷到森布日的年輕人暫時隻能輾轉兩(liang) 地生活。據了解,3.2萬(wan) 名定居森布日的生態搬遷移民中,目前有約7000人還需要時常回老家放牧,但情況正在得到改善。

  俄久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姚鵬說:“我們(men) 一方麵通過提供草場補貼,壓縮存欄量以減輕群眾(zhong) 生活對牲畜的依賴,另一方麵也在積極推進牧業(ye) 合作組織的建設,讓更多的年輕人從(cong) 畜牧業(ye) 中解放出來。在森布日附近就業(ye) ,實現生活方式的轉變。另外,牧羊合作組織做強做大了,也開始在森布日這裏尋找二產(chan) 、三產(chan) 的投資機會(hui) ,幫助牧民逐步實現生活重心的轉移。”

  羌塘草原上的牧業(ye) 合作組織采取群眾(zhong) 自願將人、草、畜整體(ti) 投入,統一安排勞動力、草場等生產(chan) 要素。假如原來10家人的3000頭羊要10個(ge) 勞動力放牧,合作化後就隻需要3個(ge) ,參與(yu) 放牧的勞動力多算一份工分,不參與(yu) 放牧的也可以拿到分紅,由此解放了大量勞動力。集體(ti) 還可以投資在森布日開辦賓館、商店、藏餐館等產(chan) 業(ye) 實體(ti) ,進一步增加群眾(zhong) 的收入,拓展他們(men) 的就業(ye) 渠道。

  丹增家如果將草場和羊群入股牧業(ye) 合作組織,她就可以在新家附近找個(ge) 工作。她的母親(qin) 嘎宗告訴記者:“村裏的牧業(ye) 合作社剛成立的時候,舍不得從(cong) 小養(yang) 到大的羊,怕別人養(yang) 不好,就還是單幹。這兩(liang) 年看合作社分紅很好,也在考慮入社的事。”


在拉薩市布達拉宮廣場上,丹增(右)正在拍照留念(2024年1月28日攝)。新華社 孫非 攝

  森布日生態搬遷安置點管委會(hui) 書(shu) 記陸珂說:“我們(men) 現在有矮化蘋果基地、現代牧場等產(chan) 業(ye) ,還計劃在森布日發展旅遊、臨(lin) 港工業(ye) 等產(chan) 業(ye) ,幫助搬遷牧民在新家園找到工作,真正實現‘搬得來,穩得住,能致富’。”

  監製:衛鐵民、劉暢

  記者:薑帆、曹檳、劉文博

  視頻製作:薑帆、孫非

  報道員:旦增努布

  編輯:劉暢

  海報製作:陸燁

  新華社對外部、新華社西藏分社聯合製作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