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邊境建設關(guan) 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家安全,關(guan) 乎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
西藏民主改革65年來,在黨(dang) 的光輝照耀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同心同德、團結奮鬥,攜手建設美麗(li) 幸福西藏,與(yu) 全國人民一道奮進在社會(hui) 主義(yi) 康莊大道上。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高度,鮮明提出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區黨(dang) 委、政府落實各類惠民政策,改善邊境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條件,邊境地區發展日新月異,群眾(zhong) 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陽春三月,行走在祖國西南邊陲,邊防鞏固、邊境安全,河湖絢麗(li) 、峰巒疊彩,一幅幅美麗(li) 和諧幸福的邊境新畫卷徐徐展開,見證著新時代西藏邊境建設的輝煌成就。
固本培元——
夯實基礎謀發展
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xiang) 村民卓嘎清楚地記得,過去,在長達半年的大雪封山日子裏,她和妹妹央宗需要跟隨父親(qin) 桑傑曲巴從(cong) 玉麥出發,翻山越嶺,向百裏外的縣城方向前行,換取生活物資,來回一趟往往要幾天時間。
當其他村民因大山阻隔、生活不便而紛紛選擇搬離時,父女3人克服重重困難,堅守著這1976平方公裏國土,讓祖國的這片土地上始終飄揚著五星紅旗。
如今的玉麥,早已舊貌換新顏:柏油路通到了村口,水電訊網安裝好了,新房子也蓋起來了;而且隨著越來越多群眾(zhong) 搬遷而來,玉麥也變得熱鬧了,從(cong) 1戶3人到4戶21人,再到5戶22人、9戶32人……曾經的“三人鄉(xiang) ”,現在已有兩(liang) 個(ge) 行政村,常住人口67戶245人。
“現在路修好了,從(cong) 鄉(xiang) 裏到縣城,一天之內(nei) 就可往返,很方便!”卓嘎感歎道。隨著基礎設施的改善,日拉山不再成為(wei) 與(yu) 外界的阻隔,巡邊之路也不再遙遠,放牧的隊伍日益壯大,不斷延伸著“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信念。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作為(wei) 新時代西藏全局工作中的“四件大事”之一——強邊,是築牢國家安全屏障第一道防線、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重要抓手。西藏堅持全麵貫徹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落實各項邊境安居優(you) 惠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wei) 邊境地區繁榮穩定、和諧安寧提供堅強保障。
資料顯示,西藏邊境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展:624個(ge) 邊境小康村全部建成,邊境鄉(xiang) 村硬化路通達率分別達97%和87%,建製村用電覆蓋率、幼兒(er) 園覆蓋率分別達96%和96.5%;主要鄉(xiang) 鎮全部接入大電網,郵政、寬帶和4G信號實現“村村通”,興(xing) 邊富民行動中心城鎮加快建設,邊境安居優(you) 惠政策有力推進……
鄉(xiang) 村旅遊——
依托生態促增收
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中尼邊境的日喀則市吉隆鎮,素有“喜馬拉雅後花園”的美譽,這裏景色優(you) 美、氣候宜人。而位於(yu) 吉隆鎮南端的吉甫村,飛瀑急流、古木參天,村中一條幾十裏長的大峽穀——吉甫大峽穀,將靈動的原始自然風光之美展露無遺,遊人往來如織。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曾是吉甫村的生動寫(xie) 照。近年來,日喀則以文化旅遊為(wei) 引領,加快推進邊境地區旅遊產(chan) 業(ye) ,投入1000萬(wan) 元鄉(xiang) 村振興(xing) 產(chan) 業(ye) 扶持資金實施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硬化村道、裝點村景、興(xing) 建民宿……吉甫村環境得到極大改善,形成一道“田園牧歌式”的鄉(xiang) 村景觀。
“村子變得越來越美了。”對於(yu) 村裏的變化,村民次仁感觸最深:“經過改造,村子徹底告別了‘髒、亂(luan) 、差’,庭院環境、村組道路都實現了綠化、美化、亮化、淨化,全村19戶,家家吃上‘旅遊飯’。”
每年5到10月是旅遊旺季,吸引國內(nei) 外遊客前來吉甫村“打卡”。民宿負責人索朗普赤整天忙前忙後,為(wei) 一批批遠道而來的客人準備“農(nong) 家餐”。“食材全部來自本地,純天然、無汙染。附近山上采挖來的雪蓮花、貝母、天麻等名貴藥材,常常銷售一空,家裏人均年收入過萬(wan) 元。”索朗普赤說。
吉甫村的今昔變化,隻是西藏邊境鄉(xiang) 村“依托好生態、引得遊人來”的一個(ge) 生動縮影。在全區範圍內(nei) ,隨著邊境建設的深入,邊境鄉(xiang) 村旅遊方興(xing) 未艾。山南市麻麻門巴民族鄉(xiang) 、日喀則市“珠峰小鎮”紮西崗鄉(xiang) 、林芝市南伊珞巴民族鄉(xiang) 等邊境鄉(xiang) 鎮,正積極打造生態文明示範村鎮新名片,引得各地遊客流連忘返。
固邊興(xing) 邊——
搬進新居守家園
2019年國慶前夕,一場遷居儀(yi) 式在阿裏地區噶爾縣紮西崗鄉(xiang) 典角村舉(ju) 行,25戶、79名群眾(zhong) 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家。在明媚的陽光下,湛藍的屋頂、白色的外牆,邊境小康村25套藏式院落顯得格外醒目。
“黨(dang) 和國家對咱們(men) 守邊群眾(zhong) 的政策越來越好啦。”對於(yu) 年近七旬的守邊牧民占堆來說,搬新居、住新房在他小的時候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可這些年裏,從(cong) 用石頭壘起的“第一代”簡易房至今,占堆先後搬了五次新家;這一天,他和5個(ge) 子女共分到6套新房,兒(er) 子紮西頓珠的住房麵積更是達到150平方米。
典角村位於(yu) 中印邊境,數十年來,這裏的牧民一代接一代,自發組織開展守邊護邊行動,並逐漸形成一個(ge) 傳(chuan) 統。占堆記得,在他還是孩童的時候,就聽過不少關(guan) 於(yu) 先輩們(men) 衛國戍邊的英雄事跡;而他也是一名數十年放牧巡邏的“老手”,足跡踏遍了邊境線上的山山水水。
如今,占堆的腿腳已不像年輕時那麽(me) 靈活,雖不再經常外出巡邏,但看到像兒(er) 子紮西頓珠一樣的年輕幹部群眾(zhong) ,特別是更多年輕的巡邊隊員接過父輩們(men) 的“接力棒”,繼續行走在守護國門的巡邏路上,他“感到很安全,也很滿意”。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國家安全是民族複興(xing) 的根基。近些年,典角村深入推進黨(dang) 政軍(jun) 警民合力強邊固防機製建設,組織群眾(zhong) 成立“五員”隊伍,常態化開展巡邊守邊,推行村委會(hui) 主任、鄉(xiang) 長、所長三方聯合管控措施,不斷增強群眾(zhong) 守土衛疆底氣。
放眼望去,在西藏長達4000多公裏邊境線上,千千萬(wan) 萬(wan) 幹部群眾(zhong) 紮根邊陲,“人人是哨兵、戶戶是哨所、村村是堡壘、生產(chan) 是執勤、放牧是巡邏”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一座座守土衛國的堅強堡壘已經築就。
65年櫛風沐雨,65年砥礪奮進。新時代新征程上,翻身解放、當家作主的西藏各族兒(er) 女堅持屯兵和安民並舉(ju) 、固邊和興(xing) 邊並重,以更加堅定的信心、更加務實的作風,用更加飽滿的筆調、更加濃重的色彩,為(wei) 繪製好西藏邊境一線壯美畫卷而不懈奮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