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位於(yu) 西藏山南市紮囊縣阿紮鄉(xiang) 的西藏綠之源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之源”),敞亮的玻璃溫室裏,蘆筍、菠菜、香菜、西瓜、蜜瓜等有機蔬果生機盎然。車間工人們(men) 正有條不紊地采摘、分揀、整理、包裝、冷藏、裝箱,這些有機蔬果將在貢嘎機場坐上飛往長沙的航班,走上長沙市民的餐桌。
溫室裏蔬果飄香。劉楓攝
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雅魯藏布江畔的阿紮鄉(xiang) 是風沙重災區,茫茫戈壁一度成為(wei) 製約當地經濟發展的瓶頸。誰也不曾想過,有一天,那一片片曾經荒涼貧瘠、人跡罕至的荒漠戈壁,如今人流如織,一片生機盎然;那一條條曾經風沙肆虐、人畜避之不及的沙漠天塹,如今成為(wei) 蔬果琳琅滿目、充滿現代科技氣息的生機綠地。科技賦能現代農(nong) 業(ye) 的能量,正在讓遍地的黃沙成為(wei) 幾十代人做夢都不敢想象的“黃金之地”。
高原荒灘溫室裏蔬果飄香。劉楓攝
麵對資源環境的約束、全區綠色果蔬供應基地偏少等形勢,2019年,紮囊縣委、縣政府和湖南省援藏工作隊、綠之源以獨到的眼光、誓鬥風沙的精神、帶領群眾(zhong) 增收致富的情懷,在飛沙走石中丈量土地、在多番論證中精準定位、在多方呼籲中爭(zheng) 取支持,最終盯上了阿紮鄉(xiang) 豐(feng) 富的光熱資源和大量開闊且未經工業(ye) 汙染的戈壁荒灘,以及其擁有的澤貢高速必經之地,距離貢嘎機場、拉薩和山南市區近等交通區位優(you) 勢。通過一係列努力,同年8月,綠之源正式在紮囊縣阿紮鄉(xiang) 3700畝(mu) 沙荒地上開疆拓土,開始上演高原荒漠上的“綠色奇跡”。
高原有機蘆筍紮根戈壁荒灘。劉楓攝
戈壁設施農(nong) 業(ye) ,不是簡單地在戈壁灘上開墾土地發展農(nong) 業(ye) ,而是要將光、熱、水、肥、土壤等一係列生產(chan) 要素進行合理配置。綠之源的規劃建設,走出了一條節地、節水、高效循環的戈壁生態農(nong) 業(ye) 發展路子。節地,充分利用了閑置的戈壁荒灘資源,不占耕地,有效解決(jue) 了菜糧爭(zheng) 地矛盾;節水,日光溫室作物生產(chan) ,全部配套了膜下滴灌技術,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了高效利用;高效循環,溫室采取“套種”種植模式,讓土地不空茬,連作多種作物,有效提高溫室利用率,實現“全年種植、全年采收”,改善了土壤沙化環境,提升了土壤地力,更是提高了蔬菜品質。
有機蘆筍成為(wei) 高品質的緊俏貨。劉楓攝
種什麽(me) 呢?麵對這個(ge) 問題,綠之源聘請國內(nei) 頂級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完成蘆筍、網紋甜瓜、辣椒、西瓜、黃瓜、黃桃、甜瓜等30多個(ge) 蔬果品種的引種馴化試驗,其中根係發達、附加值高的蘆筍“表現”最為(wei) 突出,成為(wei) 高品質的緊俏貨。2023年,有機蘆筍實現豐(feng) 產(chan) ,產(chan) 值達到400多萬(wan) 元。綠之源100.5畝(mu) 地塊取得有機認證,一舉(ju) 成為(wei) 西藏第一家有機蔬果企業(ye) 。2023年還被認定為(wei) 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ye) 和自治區級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
嚐一口春鮮,莫過於(yu) 蘆筍。而在上萬(wan) 年無汙染雅江衝(chong) 積泥沙環境中培植,經過雪域冰山融水浸潤和高原發酵有機肥涵養(yang) 的高原蘆筍,營養(yang) 和口感更為(wei) 突出。
章達村村民次仁卓瑪展示高原有機蘆筍。劉楓攝
2023年,首批蘆筍從(cong) 綠之源基地經過采摘分揀、冷鮮裝車,直達貢嘎機場,經飛機運往成都、上海、湖南等地,至此,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批高原鮮蘆筍飛出西藏。除了與(yu) 盒馬鮮生等線下商超和大型中高端酒店簽訂供貨協議外,綠之源還開發線上小程序進行銷售。目前,綠之源全力打造“雅藏傳(chuan) 奇”品牌,積極拓展產(chan) 品銷售渠道,銷售額迄今已經超億(yi) 元。
引進龍頭企業(ye) ,發揮示範作用,進一步拓寬了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增收渠道。基地流轉阿紮鄉(xiang) 章達村沙土地,為(wei) 章達村村集體(ti) 年均增收3萬(wan) 元。
章達村村民次仁卓瑪和丈夫烏(wu) 金次珠從(cong) 2019年基地建設起就在此務工,如今,已成為(wei) 業(ye) 務骨幹。
“我們(men) 兩(liang) 口子在這裏每月穩定收入1萬(wan) 多元,還有五險、帶薪休假和年節福利,我們(men) 非常滿意!”次仁卓瑪說。
這兩(liang) 年,基地效益逐步顯現,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看在眼裏,也紛紛加入了進來。如今,基地穩定吸收了章達村及周邊阿紮鄉(xiang) 的11位村民,和他們(men) 簽訂了長期勞務合同;除此之外,日均靈活聘用20至50名村民在此短期務工。
周邊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積極參與(yu) 生產(chan) 加工。劉楓攝
不少在基地工作的村民對記者說:“這裏工作收入穩定,風刮不著,雨淋不著,多舒坦啊!”
蝶變,使得千畝(mu) 戈壁灘成為(wei) “菜籃子”“錢袋子”、農(nong) 業(ye) 持續發展的聚寶盆。
“未來,我們(men) 綠之源將積極貫徹落實國家全麵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部署,堅持綠色發展、科技興(xing) 農(nong) ,成為(wei) 健康綠色農(nong) 業(ye) 領先者、有機健康生活引領者、引領帶動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和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的生力軍(jun) ,更好帶動農(nong) 牧民就業(ye) 增收致富,激發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發展新活力!”西藏綠之源現代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東(dong) 平表示。
以生態保護之定力謀綠色發展之蝶變,是山南市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近年來,山南市毫不動搖地推動高質量發展,以大力發展設施農(nong) 業(ye) 為(wei) 重要抓手,一體(ti) 推進生態保護、綠色發展和群眾(zhong) 增收,先後引進宏農(nong) 、帕竹榮順、夜伴蜂聲、巴山農(nong) 牧等大型現代農(nong) 業(ye) 龍頭企業(ye) 到山南落戶發展,從(cong) 用地用水用電要素保障、政策扶持、項目謀劃、資金投入等方麵,全方位扶持設施農(nong) 業(ye) 發展壯大,千方百計營造良好營商環境,讓設施農(nong) 業(ye) 逐漸成為(wei) 推動現代農(nong)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山南也正在走出一條“沙裏淘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