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在冰川下行走的誌願者:守護好“長江第一滴水”

發布時間: 2024-03-27 14:42:00 來源: 新華網


守護長江源的瑪曲鄉(xiang) 長江源環保誌願隊隊員(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高原三月,萬(wan) 物複蘇,但在海拔6621米的薑根迪如冰川腳下,如來村仍會(hui) 風雪肆虐。

  如來村位於(yu) 西藏自治區那曲市安多縣瑪曲鄉(xiang) ,在這裏,記者見到了48歲的牧民南紮。

  南紮的家距薑根迪如冰川不到3公裏,被稱為(wei) “長江源第一戶”。

  這裏自然環境艱苦,但南紮舍不得搬家。因為(wei) 如來村有個(ge) 讓南紮無比自豪的標簽——“長江第一滴水”發源地。薑根迪如冰川的融水,在這裏形成沱沱河後,途經通天河、金沙江,一路向東(dong) 最終匯入長江。

  與(yu) 牛羊相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南紮一家和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祖輩們(men) 一樣,安穩經營著自己的生活。不同的是,如今南紮還有一個(ge) 身份——瑪曲鄉(xiang) 長江源環保誌願隊的隊員。


瑪曲鄉(xiang) 長江源環保誌願隊隊員在巡邏時通過對講機互相聯係(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這個(ge) 新身份要求南紮每個(ge) 月把一大半的時間,都用在長江源頭的生態保護上。“這裏生態極其脆弱,一旦破壞就很難修複,加強生態保護至關(guan) 重要。”南紮說。

  長江源環保誌願隊是由一群普通的牧民組成的,他們(men) 土生土長在長江源頭,因為(wei) 對家鄉(xiang) 的熱愛而走到一起。

  自2016年加入長江源誌願服務隊以來,7年多的時間裏,南紮和隊員們(men) 一起,自發組織清理河道垃圾、救助受困的野生動物、勸導破壞環境的行為(wei) ,用自己的雙腳一步步丈量長江源頭的冰川和河流。

  “誌願服務隊每個(ge) 月都要進行5到6次巡邏,每次巡邏40多公裏。”南紮說。


瑪曲鄉(xiang) 長江源環保誌願隊在巡邏守護長江源(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晉美多吉 攝

  瑪曲鄉(xiang) 麵積有2.64萬(wan) 平方公裏,相當於(yu) 4個(ge) 上海市。由於(yu) 海拔高,氣候條件惡劣,誌願隊員們(men) 冬季要在風雪中跋涉,夏季要在沼澤中掙紮。

  在長江源頭,大多數巡邏區沒有網絡信號,誌願者隻能使用對講機彼此保持聯係。

  “如果發現不速之客,隊員會(hui) 通過對講機一層一層向上報告。”瑪曲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次旺卓瑪說,這種簡單又實用的溝通方式將分散在牧區的牧民聯係起來,形成了長江源頭生態的“保護網”。


生活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片區的藏羚羊(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儲(chu) 國強 攝

  次旺卓瑪說,從(cong) 長江源環保誌願服務隊成立以來,共製止和勸返擅闖長江源保護區的外來人員137人次,開展救援14起。

  仁青加措是長江源環保誌願隊隊長。他說,每當巡護長江源精疲力盡時,總是想起先輩們(men) 所說的話:“我們(men) 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神聖的土地,要竭盡全力當好這片土地的守護者。”


生活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唐北片區的藏羚羊(2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儲(chu) 國強 攝

  行走在長江源頭,藏羚羊、藏野驢、藏原羚等不時闖入眼簾。仁青加措說,如今這裏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這是對我們(men) 工作的最大認可”。

  對仁青加措來說,唐古拉、長江源,這些響亮的名字,隻不過是家門口的那座山、那條河。“我們(men) 隻不過是在做一件普普通通、所有人都應當做的事情——守護自己的家園。”

  薑根迪如冰川下,大地一片蒼茫。居住在長江源頭的牧民,深受長江源頭第一泓清水的滋養(yang) ,也在盡力守護著這片土地。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