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沒有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沒有通夏村的今天!”

發布時間: 2024-03-30 10:48:00 來源: 人民日報客戶端西藏頻道

  通夏村,位於(yu)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卡若區城關(guan) 鎮東(dong) 部達瑪拉山山麓,距昌都城區約5公裏,全村共489人,是昌都市卡若區遠近聞名的“富裕村”。

  在紀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的重要時刻,昌都市委市政府主辦、市委宣傳(chuan) 部、市文化局承辦的“頌揚黨(dang) 的恩情,珍惜幸福生活”活動的現場,選在通夏村。

  初春的通夏村,嫩柳吐新、彩旗飄飄,鮮豔的五星紅旗迎著風招展,人們(men) 盛裝而來,空氣中洋溢著節日的氛圍。在觀眾(zhong) 的熱烈掌聲中,《銘記曆史》《翻身農(nong) 奴把歌唱》《歡騰的熱巴》……一首首經典的歌曲,一段段熱情四溢的舞蹈盡情展現了康巴兒(er) 女對黨(dang) 的感激和幸福生活的歌頌。

  而在通夏村門口,兩(liang) 幅照片十分顯眼,一幅是通夏村新貌,一幅是舊貌。在舊貌中,低矮的土平房在大雪積壓下,東(dong) 零西落地散布在起起伏伏的坡麵上,冰雪覆蓋的泥濘小道幾乎無法通行。“這樣的土坯房我和先輩們(men) 住了幾十年,更早以前,甚至都沒有房子,放牧到哪裏,帳篷就支到哪裏。”今年83歲的村民達瓦紮巴指著老照片說。而在一旁新貌圖中,蔚藍的天空下一幢幢藏式小樓整齊林立,寬敞的水泥路通家達戶,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一新一舊,恍如隔世,訴說著通夏村蝶變之路。故事的開始,要從(cong) 65年前的西藏民主改革說起……

  在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由於(yu) 通夏村毗鄰昌都城區,封建農(nong) 奴社會(hui) 三大領主(反動官僚、貴族、上層僧侶(lv) )的勢力在此盤根錯節,相互滲透。“很多時候,作為(wei) 農(nong) 奴的父輩們(men) 要在不同時間受到三股勢力的輪番剝削,每天有幹各種髒活累活,而最終的勞動成果卻要通通上交領主。”達瓦紮巴說。

  1959年3月,黨(dang) 中央領導西藏人民一邊平叛一邊進行民主改革,以摧枯拉朽之勢,解放了百萬(wan) 農(nong) 奴,讓他們(men) 擁有了自己的土地和牲畜,成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國家的主人。

  此後,獲得新生的村民們(men) 的生產(chan) 積極性極大提升,青稞、犛牛、山羊等農(nong) 畜產(chan) 量逐年遞增。“自足之餘(yu) ,還有剩餘(yu) 可以變現,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達瓦紮巴說。

  後來,隨著昌都市區的不斷建設,通夏村原有耕地、林地、草地陸續被政府征用,村集體(ti) 可開發土地隻剩100畝(mu) ,林地10平方千米且無林下資源,草場麵積42平方千米,放牧和耕種麵積不斷縮小。

  盡管拿到了政府的征地補償(chang) ,但一向勤勞的村民似乎閑不下來。開始紛紛轉變發展思路,陸續向第二、三產(chan) 業(ye) 進軍(jun) ,就近勞務、運輸拉貨、房屋租賃等,他們(men) 幹得不亦樂(le) 乎。

  1965年出生的加永尼瑪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作為(wei) 土生土長的通夏村人,他向來膽大心細,當年憑借一台籌錢買(mai) 來的拖拉機,就敢往返於(yu) 四川、青海、雲(yun) 南和昌都之間跑運輸,很快成為(wei) 村裏第一個(ge) “萬(wan) 元戶”。

  先富起來的加永尼瑪並沒有忘記唇齒相依的村民們(men) 。2000年,他不顧家人反對,變賣了卡車和百貨商店,競選為(wei) 通夏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從(cong) 此,全心全意帶領村民們(men) 走上致富的康莊大道。

  憑借多年的摸爬滾打,加永尼瑪首先瞅準了方興(xing) 未艾的房地產(chan) 業(ye) ,並出資成立了第一支農(nong) 民工施工隊,拉攏村民參與(yu) 到昌都城區及周邊大小項目建設,逐步發展成為(wei) 一家具有二級建築資質的公司,每年帶動群眾(zhong) 增收130萬(wan) 元。

  加永尼瑪在充分分析本村村情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理念,積極引導村民轉變發展方式,製定了“以勞務輸出為(wei) 主,以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為(wei) 輔”的村級經濟發展規劃,進一步明確了發展方向,爭(zheng) 取國家支持、發揮地理優(you) 勢、加之與(yu) 生俱來的實幹精神,發展村集體(ti) 經濟、跑運輸……,在短短十幾年的時間裏,村民的腰包就鼓起來了,精氣神也上來了。

  2012年,擔任村支部書(shu) 記12年的加永尼瑪考取了鄉(xiang) 鎮公務員,將村支部書(shu) 記的擔子交給年輕一輩,他說:“村級後備幹部已經成長起來了,帶領通夏村繼續向前的接力棒交到他們(men) 手上,我放心。”考慮到他對村務工作的熟悉,組織慎重考慮後,安排他以駐村工作組長的方式,繼續參與(yu) 村級事務管理工作。

  2016年,通夏村就率先實現了整村脫貧。

  2019年,村兩(liang) 委抓住民俗村創建契機,對全村的房屋進行整體(ti) 規劃、翻新或重建,推動房屋旱廁改水廁,建立地下汙水管網,實現廢水排放集中處置,全村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幾近完備,郵政、廣播電視、金融機構等網點實現全覆蓋。目前,全村住房總麵積達98844.8平方米,人均205平方米,人居環境極大改善。

  同時,村兩(liang) 委以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為(wei) 抓手,鞏固深化村集體(ti) 經濟,先後創辦了昌都市卡若區達野磚廠、通夏村物流倉(cang) 儲(chu) 等建築公司上下遊產(chan) 業(ye) ,延伸了產(chan) 業(ye) 鏈,帶動了更多村民就業(ye) 增收。

  此外,村兩(liang) 委搶抓發展機遇,決(jue) 定修建微型產(chan) 業(ye) 園區,培育引進昌都市查果拉山餐具清洗公司、通夏村彩旗廠、通夏村石磨糌粑加工廠、通夏村食品加工廠、通夏村軋糖加工廠等5個(ge) 集體(ti) 經濟項目,推動村集體(ti) 土地入股分紅、門麵出租、交通運輸等,農(nong) 牧民變工人,就近就便進廠勞動,不僅(jin) 實現了規律作息,還獲得了“雙份收入”。

  2023年,通夏村全村總收入1904.33萬(wan) 元,村集體(ti) 經濟年收入達230多萬(wan) 元,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90.99元。在最近一次的集體(ti) 經濟分紅中,全村115戶490人開展集體(ti) 經濟分紅667900元,戶均收到麵粉、大米、清油等生活物資折合人民幣5800元。

  記者看到,持續多年的發展,通夏村已經初步建立起覆蓋周邊學校、商場、醫院、活動中心的“15分鍾生活圈”,極大便捷了村民日常生活。

  成績有目共睹,榮譽紛至遝來!通夏村先後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dang) 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等榮譽稱號,成為(wei) 了其他村莊爭(zheng) 相學習(xi) 的榜樣。

  “沒有西藏的民主改革,就沒有通夏村的今天!”回想通夏村的發展史,加永尼瑪說,“改革不僅(jin) 改換了西藏社會(hui) 製度,引入了先進指導思想,國家還出台了多項幫扶政策,為(wei) 我們(men) 帶來了很多難得發展機遇,讓我們(men) 百萬(wan) 西藏兒(er) 女實現了從(cong) 站起來到富起來的曆史跨越。”

  關(guan) 於(yu) 通夏村未來的發展思路,現任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曲措告訴記者:“要搶抓昌都副中心城市建設曆史機遇,樹牢新發展理念,把通夏村集體(ti) 經濟做大做強,進一步輻射帶動周邊村莊和群眾(zhong) 共同發展,為(wei) 昌都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隨著國家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深入實施,未來的西藏,像通夏村一樣的新農(nong) 村還會(hui) 如雨後春筍般不斷湧現,共同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西藏篇章留下鮮明的時代注腳。而這些偉(wei) 大的成就必將一次又一次地證明,當年的民主改革不愧是黨(dang) 領導西藏人民進行的開天辟地、恩澤萬(wan) 代的正確抉擇。

(責編: 於超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