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一場徹底摧毀封建農(nong) 奴製度的民主改革在西藏轟轟烈烈展開,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解放,這是西藏曆史上劃時代的偉(wei) 大變革。
65年來,在黨(dang) 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昌都各項事業(ye) 取得了巨大成就。過去被壟斷的受教育權,走進尋常人家;昔日的農(nong) 奴和他們(men) 的後代,成為(wei) 西藏各行各業(ye) 的佼佼者;昔日天塹也變為(wei) 通途……
“1997年3月28日,我從(cong) 成都坐上了前往昌都類烏(wu) 齊縣的客車。道路坑坑窪窪,客車搖搖晃晃,邊走邊修車,我用了整整11天才到達類烏(wu) 齊縣。”回憶起第一次進藏的場景,昌都市政協委員賴乾優(you) 仍印象深刻。
賴乾優(you) 說,這些年來,昌都市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大力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如今,天塹變通途,處處都是柏油路。“現在開車到成都隻需20個(ge) 小時左右,乘飛機隻要1個(ge) 多小時。無論是道路交通還是生活條件,各方麵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說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奇跡。”
談到昌都的路,昌都公路事業(ye) 發展和應急保障中心卡若養(yang) 護段的紮西江村也有說不完的話。作為(wei) “路二代”,無論寒暑晴雨,抑或疾風暴雪,他總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為(wei) 腳下的路忙碌著。
“聽父輩講,他們(men) 那時的養(yang) 護工具很簡陋,一把鐵鍬、一把掃帚和一顆不服輸的心,全憑人拉肩扛的方式保障道路暢通,以路為(wei) 業(ye) ,以站為(wei) 家,但是沒有人喊苦喊累。”30多年來,紮西江村切身感受著昌都公路發生的巨變。油光順滑、寬敞平坦的瀝青路代替了塵土飛揚的砂石路,一條條隧道接連貫通,交通越來越便利,生活越來越好,老百姓幸福感大大增強。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昌都市公路通車總裏程20153.522公裏,其中國道2248.949公裏,省道2378.556公裏,農(nong) 村公路15526.017公裏。
民主改革65年來,在昌都交通事業(ye) 不斷發展的同時,電力、能源、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從(cong) 無到有、日趨完善,各族人民獲得感幸福感不斷躍升。
說到“電力天路”的發展,國網昌都供電公司發展建設部項目經理格桑羅布感慨萬(wan) 千。“冬天雪大,道路結冰,各種工程機械都無法使用。多少次穿過冰雪的路麵,多少次踏著雨後的泥濘,多少次冒著高空作業(ye) 的危險,終於(yu) 換來了一區十縣工程建設任務的順利完成,解決(jue) 和改善了約27.45萬(wan) 人的用電問題。”
通過電力人的共同努力,群眾(zhong) 用上了大網電,各種電器進入千家萬(wan) 戶,極大地改善了生產(chan) 、生活條件。“看著萬(wan) 家燈火,我覺得一切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格桑羅布表示,要把有限的青春投入到無限的為(wei) 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服務、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服務中去。
隨著交通、電力等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昌都人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在20多年的職業(ye) 生涯中,我切身感受到了藏東(dong) 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群眾(zhong) 觀念的轉變。”中國人民銀行昌都市分行副行長秦嶺說,“2005年在八宿調研時發現,群眾(zhong) 不敢貸款、不願貸款,因為(wei) 在舊西藏,高利貸是三大領主剝削百姓的重要手段,有些貧苦百姓因為(wei) 借糧還不上,世世代代淪為(wei) 農(nong) 奴。但隨著黨(dang) 的各項惠民政策的落實落地,群眾(zhong) 的觀念發生了改變,現在我們(men) 下鄉(xiang) 與(yu) 廣大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溝通時,他們(men) 更關(guan) 心能不能增加信用貸款的額度,以幫助更好發展生產(chan) 。”
西藏康巴建築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阿旺陳林對群眾(zhong) 觀念的轉變也有很深的感觸:“現在老百姓的思想轉變了很多,大家都願意出去打工、創業(ye) ,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
三江源頭黨(dang) 旗豔,雪域高原步履堅。沐浴著黨(dang) 的春風,藏東(dong) 兒(er) 女正攜手共進,讓“藏東(dong) 明珠”愈加璀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