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wei) 遊客暢遊嘎拉村桃花林。 記者 王莉 攝
位於(yu) 318國道沿線的嘎拉村,因其左右兩(liang) 邊有大山圍繞,又有潺潺的高山雪水流經此地,每逢春天,桃花夾岸而開,故又被當地人稱為(wei) “桃花溝”。
作為(wei) 林芝首屆桃花旅遊文化節的主會(hui) 場,嘎拉村共有桃林270多畝(mu) ,有野桃樹1253棵。每年的這個(ge) 時節,桃花與(yu) 田園風光交相輝映,別有一番韻味。簇簇桃花,宛如粉紅色的海洋,每個(ge) 角落都可以拍出絕美的照片。
作為(wei) 全國第一批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近年來,嘎拉村依托桃花園景區,大力開發觀光、采摘等項目,村集體(ti) 經濟不斷壯大,老百姓吃上了“旅遊飯”。
“今年嘎拉桃花園從(cong) 3月17日開園,半個(ge) 月的時間裏接待遊客約3.8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約200萬(wan) 元。”提起“桃花經濟”,林芝市巴宜區真巴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邊巴十分開心地說,“3月31日桃花旅遊文化節開幕當天,桃花園接待遊客約6000人,當天實現旅遊收入約19萬(wan) 元。按目前的情況來看,今年預計整個(ge) 桃花季能夠實現旅遊收入約500萬(wan) 元,比去年增加約150萬(wan) 元。”
春日桃花季,嘎拉村遊人如織,為(wei) 增強遊客體(ti) 驗感,今年桃花園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擴大步道1800平方米,新增3個(ge) 洗手間。同時,設置移動咖啡、民族服飾旅拍、美食、特產(chan) 等攤位。“園區還設置了響箭、騎馬觀光、網紅打卡等沉浸式體(ti) 驗項目。”邊巴介紹道。
來自貴陽的陳阿姨,今年76歲,這已是她第3次進藏。在嘎拉村,壯麗(li) 的雪山、秀美的桃花吸引著她不時拍照留念。
(下轉第三版)(緊接第一版) 她認為(wei) :“嘎拉村以花為(wei) 媒、文旅搭台,讓美麗(li) 的生態‘顏值’轉化為(wei) 了強勁的經濟‘產(chan) 值’,讓百裏桃花的動人美景轉化為(wei) 老百姓增收的如花笑靨。”
嘎拉村村民喬(qiao) 次仁主要負責為(wei) 遊客牽馬觀光。他告訴記者:“如今,願意體(ti) 驗騎馬的遊客越來越多,園區也從(cong) 幾年前的一匹馬增加到現在的四匹,一匹馬每天的收入約五六百元。如今,我們(men) 村人均年收入達到三萬(wan) 多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今年是簡曉霞在桃花園做民族服飾旅拍的第4年,幾年來,桃花園的發展與(yu) 變化讓她驚歎不已。她發覺,隨著桃花旅遊文化節活動的不斷拓展,遊客不僅(jin) 僅(jin) 熱衷於(yu) 拍照打卡,還更加注重深度旅遊,對當地人文風情、老百姓的日常生產(chan) 生活、飲食風味等也表現出濃厚的興(xing) 趣。
美景遇美食。桃花盛開的季節,臨(lin) 近嘎拉村的久巴村種植的無公害草莓也適時上市。
一大早,帶著22筐散發著果香的草莓,次仁旺姆早早來到桃花園。草莓攤位前,遊客絡繹不絕,或品嚐或購買(mai) 。“草莓吃起來很甜,像我們(men) 如今的生活。”十分鍾不到,22筐草莓便銷售一空。
3月的青藏高原,乍暖還寒,林芝粉嫩的桃花已開遍山野。身處尼洋河畔、雅魯藏布大峽穀中,仿佛仙境一般。為(wei) 盤活“桃花經濟”,讓更多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吃上“生態飯”,走上致富路,林芝已連續舉(ju) 辦21屆桃花旅遊文化節。
據統計,今年1—2月,林芝市全市鄉(xiang) 村旅遊累計接待11.83萬(wan) 人次,實現收入1438.64萬(wan) 元。各類旅遊業(ye) 主體(ti) 累計帶動農(nong) 牧民轉移就業(ye) 6864人次,實現轉移就業(ye) 收入1476.26萬(wan) 元。
“如今,更多群眾(zhong) 吃上了‘旅遊飯’、賺上了旅遊錢、過上了好日子,享受到了旅遊業(ye) 發展的成果,我們(men) 的綠水青山通過發展旅遊業(ye) 正在成為(wei) ‘金山銀山’。”林芝市旅遊發展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副局長旦增桑珠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