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西藏林芝桃花旅遊文化節期間,漫山遍野的桃樹下人頭攢動,除了打卡拍照的遊客外,景區內(nei) 還有許多人在忙碌。
憑借得天獨厚的桃花資源,林芝的“桃花經濟”玩出了花樣,成為(wei) 當地農(nong) 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林芝市巴宜區嘎拉村,270畝(mu) 桃花園幹淨整潔,園內(nei) 有人在打掃衛生,有人在為(wei) 遊客牽馬拍照,還有人在協助交警疏導交通。在桃花園外,尼洋河的河灘上有人一邊植樹,一邊唱歌。
“在景區幹活的是和我一樣的村民。”尼瑪曲吉收起掃把、掏出手機給記者展示她的排班:上周在河灘上種植桃樹,本周在桃花園裏打掃衛生。記者看到,嘎拉村村民在桃花節期間的排班十分詳細,票務、衛生、經營、勞務等環節分工明確。
尼瑪曲吉在嘎拉村桃花園裏撿拾垃圾。新華社記者丁增尼達 攝
“我們(men) 把村民分成4個(ge) 組,排了值班表。事情太多,我們(men) 現在有33戶148人,都有點不夠用。”記者見到村委會(hui) 副主任尼瑪多吉時,他正穿著當地傳(chuan) 統服飾,在長椅上擺弄箭具,“今天我負責在射箭場值班,剛剛就有遊客來體(ti) 驗項目。”
“河灘的生態修複是今年的新項目,種樹一天可以掙260元;村民在桃花園的經營項目收入進自己腰包,不用參與(yu) 分紅;門票收入參與(yu) 集體(ti) 分紅。”尼瑪多吉告訴記者,排班交替輪換,大家都有機會(hui) 在經營項目上掙錢,也可以掙勞務收入。
2023年,嘎拉村桃花園接待遊客達11萬(wan) 餘(yu) 人次,景區門票及二次消費收入達341萬(wan) 餘(yu) 元。上個(ge) 月,該村年度分紅及發放勞務工資等共計380.6萬(wan) 元,戶均分紅11.4萬(wan) 餘(yu) 元。
在尼洋河下遊的林芝市巴宜區布久鄉(xiang) 朵當村,3000株桃樹也在山穀間綻放。不少遊客在景區外的換裝棚內(nei) 挑選心儀(yi) 的藏裝,穿好後再進入景區觀光。
“遊客可以免費換裝去朵當村桃花園,這是我們(men) 給村裏的桃花遊新增的一項增值服務。”工布原鄉(xiang) 景區負責人陳亮說,他所在的公司通過土地流轉,在布久鄉(xiang) 打造玫瑰園、藍莓園等,主打農(nong) 業(ye) 種植、觀光、采摘和深加工,努力為(wei) 當地旅遊內(nei) 容增加新花樣。
工布原鄉(xiang) 景區2023年共聘用本地村民50餘(yu) 人,從(cong) 事除草、施肥、修枝、采摘等工作。
“長期工的年工資有4萬(wan) 多元,日結工每天150元。我們(men) 希望向村民宣講用工規劃,把更多村民吸引回家門口就業(ye) 。”陳亮說。
這是林芝市波密縣傾(qing) 多鎮的桃樹林。新華社記者丁汀 攝
在林芝市波密縣桃花穀的傾(qing) 多鎮古通村,目前有3家民宿。“桃花開的時候基本都能住滿。”村民洛鬆頓珠介紹,他家民宿是村裏最大的一家,共有7間客房,最近每日還為(wei) 遊客提供藏裝和藏餐體(ti) 驗服務。
在波密桃花穀中共有90餘(yu) 家家庭旅館、客棧、民宿及酒店。為(wei) 鼓勵村民積極參與(yu) “桃花經濟”,今年桃花節前夕,當地組織“波密縣文化旅遊人才儲(chu) 備培訓班”,免費為(wei) 110多名住宿、餐飲、農(nong) 特產(chan) 品經營從(cong) 業(ye) 者提供指導。
“春天開花,秋天結果,全家人一起摘桃子。這是我的童年回憶。”朵當村村民尼瑪德吉說。
“從(cong) 前大家隻是種地,不把花期當回事。”尼瑪多吉說,自己記得兒(er) 時母親(qin) 去城裏賣桃子,背著桃筐一走就是一天,卻隻賣了14元,讓他很心疼。
如今,桃樹變成寶樹。今年1月至3月,林芝市共接待國內(nei) 外遊客230.59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總收入20.03億(yi) 元。林芝的桃花穀、桃花村,還在開出新花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