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耳熟能詳的俗語,是昌都市卡若區俄洛鎮孔瑪村發展變化的真實寫(xie) 照。
從(cong) 昌都市區出發,翻山越嶺驅車行駛近一個(ge) 半小時,我們(men) 來到了藏在大山深處的村莊——孔瑪村。平坦整齊的公路和一棟棟漂亮的藏式兩(liang) 層小樓映入眼簾,一些村民拿著編織袋、鉗子等工具正在清理地上的垃圾。
出生於(yu) 1958年的洛鬆群培,如今是孔瑪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談起家鄉(xiang) 的變化,洛鬆群培指著村口通往昌都的路說:“我印象裏最深刻的是這條前後修了三次的路。”
過去,由於(yu) 大山阻隔,孔瑪村閉塞落後,運輸物資難度大、成本高,嚴(yan) 重製約了孔瑪村的發展。1975年,洛鬆群培和同村人一同參與(yu) 了沙貢鄉(xiang) 分岔路口到孔瑪村的開路工程。他說:“那時我們(men) 完全是從(cong) 高山峻嶺中開辟出一條新的路,每天的工作非常辛苦,但想著這條路對家鄉(xiang) 老百姓的巨大作用,一切辛苦也覺得值了。”
雖然孔瑪村通往外界的路修通了,但受惡劣天氣影響,孔瑪村的土路每年都要經曆夏天被雨水衝(chong) 毀、冬天被大雪封路的困境。2011年前後,這條土路迎來新一輪的修繕。但孔瑪村海拔較俄洛鎮高出600米左右,坡陡且路段多為(wei) 上坡路,最終隻能在原來的土路上稍作加寬。
“如果想要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條路是遠遠不行的。”2013年,當時還是俄洛鄉(xiang) 鄉(xiang) 長的布措借昌都地委書(shu) 記調研的契機作了相關(guan) 匯報。不久,鄉(xiang) 裏就收到政府要投資修路的消息。
經過多輪勘察、設計、施工,2019年,連接孔瑪村與(yu) 外界的這條土路蛻變成了嶄新的水泥路。
“這條路是我們(men) 與(yu) 外界聯係的唯一樞紐,這條路的每一次變化都是我們(men) 幸福生活變化的轉折點。”洛鬆群培說。
在此期間,孔瑪村也迎來美麗(li) 鄉(xiang) 村建設。新修了黨(dang) 群活動中心和村幼兒(er) 園,一棟棟漂亮的藏式小樓拔地而起,孔瑪村麵貌煥然一新。
“以前生病,完全靠村醫。稍微病重一點的,常常在路上耽誤治療。現在路通了,不管是求醫問藥還是其他什麽(me) 事,去市區、鄉(xiang) 鎮便利多了。”孔瑪村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向巴次仁說。
“自從(cong) 修了路,村裏上學的小孩就輕鬆多了。”“修了路,我們(men) 家的孩子都外出務工了,收入比在家務農(nong) 多多了。”談到修路後的變化,村民們(men) 你一言我一語地討論起來,大夥(huo) 臉上是藏不住的笑容。
次仁頓珠是村裏公認的勤快人,先後參加過鎮人社局組織的裝修裝飾工、鋼筋工培訓班。農(nong) 閑時,他會(hui) 到工地上打零工,或是幫親(qin) 戚開車跑運輸。他的妻子郎加卓瑪也在第四高級中學食堂找到一份長期工作。
“以前一年到頭都難得出村,現在路修好了,我們(men) 也買(mai) 了摩托車和小車,無論出去打工還是辦事,都非常方便。”通過夫妻倆(lia) 的努力,次仁頓珠一家住進了129平方米的小樓房,生活越過越滋潤。
臨(lin) 走前,孔瑪村選派支部書(shu) 記江永仁增告訴我們(men) :“今年還要投資近600萬(wan) 元進行道路修繕和延伸,村民也都進行了各個(ge) 工種的培訓,到時候他們(men) 都可以通過參與(yu) 建設增加收入。”
路通了,孔瑪村變美了,讓我們(men) 共同期待孔瑪村更好的未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