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正是播種青稞的好時節。西藏日喀則的天剛蒙蒙亮,拉孜縣堅達村村民達瓦加拉就出了門,匆匆往黨(dang) 群服務中心趕。
“青稞可以開種啦!”遠遠看到達瓦加拉,村支書(shu) 開尊笑著迎上前,“這幾天我們(men) 一直在監測土壤養(yang) 分,也看了村裏的氣象數據,今天就是好日子。”
村裏怎麽(me) 觀察土壤和天氣?
記者跟隨開尊走進堅達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牆上一塊大屏幕格外醒目。屏幕上,耕地分布、氣象數據、土壤墒情、蟲情監測等信息一應俱全。“這是縣裏統一裝配的青稞產(chan) 業(ye) 數字化管理係統平台,3月16日上線啟用。”開尊介紹,平台不僅(jin) 可以準確記錄不同耕地青稞的畝(mu) 產(chan) 量、農(nong) 藥化肥消耗量、綠色防控支出等變化,還可以分析農(nong) 機耕作軌跡和作業(ye) 效率,實時監測氣象變化,為(wei) 青稞生產(chan) 提供數據支持。“現在,數據給我們(men) 種好地添了底氣。”開尊說。
聊天的工夫,達瓦加拉已駕駛著旋耕施肥播種機來到地頭。當記者趕到時,他正對著駕駛室裏的一塊屏幕,熟練地點擊操作。“村裏每台農(nong) 機都裝有智能數字農(nong) 機監測係統,今年縣裏還專(zhuan) 門組織了操作培訓。”達瓦加拉使用的係統,和黨(dang) 群服務中心裏的平台聯了網,不僅(jin) 能精準報送農(nong) 機作業(ye) 現場狀況,還可以根據耕地對農(nong) 機作業(ye) 參數進行設置,提高田間作業(ye) 效率。
拉孜縣是西藏有名的糧倉(cang) 。近年來,當地探索用數字化和現代裝備等高科技手段開展青稞種植。“數字化手段可以用於(yu) 農(nong) 事記錄,實現耕地矢量化管理、農(nong) 情實時化監測、農(nong) 機可視化作業(ye) 、農(nong) 技係統化幫扶、種植全程化追溯等。”拉孜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組書(shu) 記、局長次仁說,對青稞傳(chuan) 統生產(chan) 方式進行數字化變革,減少災害風險、降低成本、提高產(chan) 量、增強品質,保障糧食安全。
糧食產(chan) 量有了保障,種植戶也有了更多選擇。達瓦加拉家有耕地120畝(mu) ,是村裏的種糧大戶。“我們(men) 家6個(ge) 勞動力,過去一年到頭都得紮在地裏,現在用上數字化係統,我們(men) 夫妻倆(lia) 就能照看過來。”達瓦加拉說,其他家人外出務工,再掙一份收入。堅達村還成立了農(nong) 業(ye) 機械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達瓦加拉成為(wei) 合作社成員,參與(yu) 為(wei) 周邊村子提供的托管服務,每年還可以拿到7000多元工資,“粗粗一算,去年全家收入超過24萬(wan)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