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徐來,蓮花盛開。眼下,墨脫雲(yun) 霧繚繞,茶山吐翠,層層疊疊,宛若仙境一般。
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來到達木珞巴民族鄉(xiang) 卡布村革林茶場,還未走近,便能聞到山中飄來的清新茶香和泥土芬芳,令人神清氣爽。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wan) 顆子。”這句古詩恰如其分地描繪了革林茶廠的誕生。它如同一顆種子,被播撒進這片肥沃的土地,600畝(mu) 的茶園開始孕育新的生命。
從(cong) 茶籽植入土壤的那一刻起,預示著希望與(yu) 收獲的開始。
茶道蜿蜒入山間
從(cong) 一顆種子成為(wei) 一杯茶湯,要經曆播種、萌芽、生長、采摘、炙炒、包裝等諸多環節,需要經曆漫長的時間,而運輸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以前到革林茶場隻有一條羊腸小道,一到下雨天就滿是泥濘,即便是晴天也隻能徒步行進,有時候帶除草機等農(nong) 具上山,要靠肩扛手提,極為(wei) 不便。”
“煙草行業(ye) 援建的茶場專(zhuan) 用道路通了以後,不僅(jin) 新建了排水溝,還加裝了減速帶、指示牌等設施,日常進出更加安全便捷,致富路也越走越寬敞了。”
“以前,茶商來我們(men) 茶場,要麽(me) 找不到路,要麽(me) 就是車輛無法通行而直接離去,現在不僅(jin) 方便了茶葉收購,而且也推動了生態采摘的發展。”
鋪下的是路,通達的是富,連接的是心。
沿著寬敞整潔的道路驅車上山,來到革林茶場,一路綠樹成蔭、櫛比鱗次,仿佛置身於(yu) 一片綠色的海洋。微風吹過,茶樹搖曳生姿,陽光透過稀疏的雲(yun) 層,灑在茶葉上,泛起點點金光。
茶場道路順著山穀延伸,像一條絲(si) 帶纏繞在翠綠的山上,與(yu) 國道559線紮墨段(即
紮墨公路)K117路段相接,茶葉從(cong) 這裏被運往四麵八方,而這裏也成了茶葉旅程的起點。
“現在路修好了,外麵的車能直接開到茶園,我們(men) 的茶葉運出去更方便了。”村民索朗旺姆說。她的話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氤氳茗香雪域來
“茶香浸雲(yun) 氣,仙芽沁骨香。”——這就是秘境墨脫的茶。
墨脫常年雲(yun) 霧繚繞,平均海拔約1200米,富有“一天經四季、十裏不同天”之特色,是世界屋脊的低穀、青藏高原的氧吧,年均氣溫約18.4℃,年均降雨量超過2330毫米,土壤酸堿值及所含礦物質成分極宜茶的生長。
因此,墨脫茶葉成型佳、品質好,富含茶氨酸、茶多酚等多種營養(yang) 物質,味道濃鬱,香氣醇厚,極耐衝(chong) 泡。
雲(yun) 山霧海之下,革林茶場排排茶樹錯落有致,采茶人和遊客穿行其間,濃情美景交織,茶香花香共醉。不時傳(chuan) 來的鳥鳴和雅魯藏布江的潺潺水聲,增添了些許生機與(yu) 活力。
陣陣微風吹過,氤氳茗香彌漫開來。
再香的茶,也要采摘加工後方可泡飲。采茶是非常講究的,要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芽尖向上提采,不能直接用手掐斷。
“對采茶人而言,采茶是細活,要避免撕、拉、擰、掐等錯誤的手法,隻有把最鮮嫩的茶芽完好無損地采下來,才能品嚐到真正的雪域茶韻。”村民巴桑如是說。
茶廠裏人頭攢動、歡聲笑語,珞巴族女子穿梭在茶樹之間,單手輕輕一旋,嫩葉飄然入簍,不一會(hui) 兒(er) ,簍裏已是一片青綠。
“現在已經是今年第二次采摘了,由於(yu) 天氣好,茶葉長得飽滿,長短均勻,品質普遍好於(yu) 往年。”一大早從(cong) 卡布村趕過來采摘的村民桑傑拉姆高興(xing) 地告訴筆者,新采的茶葉賣了5000多元。
茶旅融合譜新篇
“我們(men) 背靠青山,麵朝雅江,這裏的每一片茶葉都蘊含著自然的饋贈,也承載著全村人的夢想和汗水。”村民達瓦站在茶樹旁邊,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憧憬。
2023年,墨脫縣製定了茶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的獎勵政策,不斷優(you) 化營商環境,茶產(chan) 業(ye) 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林芝市煙草專(zhuan) 賣局駐村工作隊搶抓政策機遇,以援藏項目為(wei) 抓手,完善基礎設施、培訓種茶技術、拓寬銷售渠道……使村裏的茶產(chan) 業(ye) 從(cong) 有到優(you) 、從(cong) 優(you) 到強。團結村“兩(liang) 委”班子,帶領卡布村群眾(zhong) 探索出“茶葉+種養(yang) 殖+旅遊”的生態互補發展模式。
他們(men) 在茶場合理套種芭蕉、檸檬樹,樹下養(yang) 雞養(yang) 鴨,雞鴨啄食了茶場的害蟲,糞便發酵後為(wei) 茶樹的生長提供了天然肥料,既節約了成本,實現禽肉自給自足,又帶來了經濟效益。
在這裏,遊客可以賞美景、品茶香,采茶時節還可以體(ti) 驗生態采摘,了解茶葉的加工技藝。
“以前我們(men) 這裏主要是種植玉米和土豆,收入有限。”村民紮西說,“有了茶場後,我們(men) 開始學習(xi) 種茶、製茶的技術,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了。”去年,革林茶場年產(chan) 茶葉6000多公斤,實現戶均增收1萬(wan) 多元。
五月的茶場,放眼望去,芭蕉樹挺拔而立,寬大的葉片隨風輕搖,與(yu) 茶樹相映成趣,增添了幾分熱帶風情。而這片生機勃勃的茶園,正悄然綻放著希望的花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