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跨越三十年的兩封高原來信

發布時間: 2024-05-20 09:06:00 來源: www.easyfundingllc.com新聞網


圖為(wei) 那曲市第五幼兒(er) 園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達紮旺堆向孩子們(men) 講述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的曆史。浙江日報記者 倪雁強 王建龍 攝

  編者按:

  紙短情長。在曆史的長河中,有些信件承載著特殊的意義(yi) ,它們(men) 不僅(jin) 是文字的交流,更是時代的印記和情感的紐帶。

  1995年,浙江第一批援藏幹部薑軍(jun) 的求助信如同石投湖麵,激發起杭州人民湧向高原的愛心,最終促成了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的建立。

  2024年,達紮旺堆作為(wei) 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的第一批學生,給當年那群“可愛的叔叔”寫(xie) 了一封信,傳(chuan) 遞高原兒(er) 女對黨(dang) 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深深感恩。

  從(cong) 一封信、兩(liang) 地情築起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學,到現在與(yu) 區外學校別無二致的香茂鄉(xiang) 小學,正是30年間全國援藏工作和西藏變遷的一個(ge) 縮影。

  今日,本報攜手《浙江日報》推出《跨越三十年的兩(liang) 封高原來信》聯動報道,讓我們(men) 一起品讀這兩(liang) 封信背後的故事和情感。

  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麵積相當於(yu) 三個(ge) 浙江省的那曲,最好的建築是學校。

  牧野蒼茫,雲(yun) 層山脈並肩,犛牛群散落如星點,高高隆起的念青唐古拉山脈下,京藏高速和青藏鐵路線交錯穿越羌塘草原——時光如飛掠的車輛般迅疾,道路旁海拔4700多米、設施完備的香茂鄉(xiang) 小學,有一段獨特的DNA深嵌在主樓牆體(ti) 中:刻著“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的石碑。

  29年前,一封來自援藏幹部的求助信從(cong) 那曲發出,翻越千山抵達3800多公裏外的西子湖畔,隨之湧向高原的愛心,讓那裏的孩子背上書(shu) 包、改變命運;

  近30年來,很多曾在這塊石碑前暢快歡笑的孩子,帶著“愛和希望的種子”回到家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

  2024年春天,曾是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第一批學生之一的達紮旺堆,寫(xie) 下一封信,向那群“可愛的叔叔”致意。

  自1994年對口援藏大幕正式拉開以來,至2022年,全國先後有10批共11900名援藏幹部人才奮戰在高原各地。他們(men) ,都在用心、用情、用行動,向時代作答。

  高原來信

  拍照時,我就站在第一排正中間。那天的情景,讓我和30多位同學終生難忘:從(cong) 此我們(men) 有新校舍了,再也不用忍受刺骨的寒風了。

  ——摘自達紮旺堆的信

  今年4月,全國首批援藏幹部、當年任那曲縣常務副縣長的薑軍(jun) 結束對西藏的回訪,搖下車窗,再次揮手告別這片土地。人群中,達紮旺堆突然上前,握住薑軍(jun) 的手,將額頭輕輕抵在他的手背。

  這個(ge) 至高的行禮,是尊敬,是送別,是祝福;是跨越30年被兩(liang) 封書(shu) 信串起的記憶,在這一天,被重啟,被表達,被延續。

  在38歲的達紮旺堆記憶裏,童年有兩(liang) 個(ge) 鑲著金邊的日子:一是五年級的六一兒(er) 童節,父母特意從(cong) 牧區來看他,為(wei) 他帶來一身藍白相間的新衣服;另一個(ge) ,斑駁相紙定格1996年9月初的一天,在學校旁路邊瘋玩時,他和同學們(men) 突然被格桑老師召回,因為(wei) 一群“可愛的叔叔”馬上要到來,“還要拍照片!”

  為(wei) 了人生第一張照片,孩子們(men) 很快散去,換上最像樣的衣服,抹淨臉和頭發。他們(men) 聚到一塊鐫刻著“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的石碑後,揮舞雙手,暢意歡笑。

  如今,已從(cong) 事教育工作19年的達紮旺堆,是那曲市第五幼兒(er) 園黨(dang) 支部書(shu) 記。今年3月底,當他在給孩子們(men) 準備一堂主旨為(wei) “愛”的主題演講時,思索許久,孩時那個(ge) 節日般的日子閃現眼前。

  “心中有太多感激的話想說出來。”寫(xie) 完課件,達紮旺堆突然萌生了一個(ge) 想法——給當年那群“可愛的叔叔”寫(xie) 一封信:

  “起初,學校沒有圍牆,屋頂漏雨漏雪,教室窗戶幾乎沒有玻璃,上課時凍得直哆嗦。因家庭經濟困難,同學們(men) 身上穿的都比較單薄。搬進窗明幾淨的新校舍後,同學們(men) 都特別開心。”

  他想告訴當年的叔叔,後來,學校的圍牆砌得更好了,校舍更漂亮了;以學校為(wei) 起點,他們(men) 的人生與(yu) 家庭命運,都被改變。

  這一切,源自30年前的一粒“種子”。

  1994年7月,西藏百萬(wan) 農(nong) 奴解放35周年,中央召開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確定了“全國支援西藏”的方針和“分片負責、對口支援、定期輪換”的援藏模式。對口援藏大幕正式拉開。

  次年5月20日,浙江第一批45名援藏幹部,胸前別著大紅花,從(cong) 位於(yu) 杭州西子湖畔的大華飯店啟程挺進那曲。

  那天的雨水如西湖邊的柳枝般綿延。很多素不相識的市民走上街頭,耳邊漾起的啜泣漫過雨落枝葉的滴答,送別與(yu) 被送別的人都紅了眼眶。

  之後,當“520”演變成表達愛意的日子,很多當年的援藏幹部覺得,這個(ge) 小小的巧合,照應著所有人對雪域高原最樸實的情意。

  為(wei) 了那塊豐(feng) 碑

  我們(men) 期待著在世界屋脊上矗立起一座豐(feng) 碑!——摘自薑軍(jun) 的信

  一百多年前,現代探險家出現在那曲,向著彩雲(yun) 消散的遠方,沿著“隻有野犛牛、野驢和羚羊踏出來的路”艱難跋涉。

  在今天,不消一眨眼,光纖通信就將達紮旺堆的心意傳(chuan) 達。但30年前,就像高原上遲遲不來的春天,寄出一封信,並不意味著會(hui) 有回音。

  1995年8月10日,在那曲縣委住宿樓昏黃的燭光下,薑軍(jun) 寫(xie) 下一封特殊的“家書(shu) ”,給素昧平生的時任《杭州日報》總編舒士越。

  那段日子,下鄉(xiang) 的車輪軋過茫茫草原又紮進河水,一些數字深深地刻在薑軍(jun) 腦子裏:那曲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隻有22.5%,中青年文盲率高達75%;平均每1500平方公裏內(nei) 隻有一所小學,讀完三年級又有72%的孩子失學,重複父輩揮鞭牧羊的命運。

  對這個(ge) 初為(wei) 人父的28歲年輕人來說,無數個(ge) 時刻,他隻能在想象中抱上一抱血脈相連的新生命,但眼下,有一種對更多孩子的責任充盈心胸。於(yu) 是,他向“大後方”求援:“每個(ge) 杭州人少吃一根棒冰,少抽一支煙,省下的錢可以建三四所希望小學……”

  十餘(yu) 日後,薑軍(jun) 被一封加急電報驚醒,簡短幾行字傳(chuan) 遞了喜訊。

  那年8月25日,薑軍(jun) 的信在《杭州日報》頭版刊登,很快傳(chuan) 遍整座杭城。幾個(ge) 月前深烙在人們(men) 心中的那場送別被喚醒,支援西藏的張力驟然迸發——每天都有大量懷揣現金的人湧進捐款點:一位在菜市場賣荷葉的小本生意人送來了3000元錢;一位不留名的婦女將丈夫去世的撫恤金塞進捐款箱;7歲小姑娘喻愷寧給薑軍(jun) 寫(xie) 信:“從(cong) 今天qǐ(起)10天不吃棒冰,省下10元錢,為(wei) xi zàng(西藏)杭州希望小學買(mai) 10塊磚。”……

  一個(ge) 星期內(nei) ,56000多位市民、120多家企業(ye) 捐助了225萬(wan) 元。

  1996年下半年,4所希望小學相繼在那曲落成,其中一所將“杭州”刻進校名。每所學校都是當地最漂亮的建築。牧民興(xing) 高采烈,他們(men) 為(wei) 孩子獻上哈達,牽來家中的高頭大馬,把孩子送入學校。

  當下,那曲適齡兒(er) 童入學率早已是100%,2023年高考上線率達95.56%。

  從(cong) 一封信、兩(liang) 地情築起的那曲杭州希望小學,到現在與(yu) 區外學校別無二致的香茂鄉(xiang) 小學,正是30年間全國援藏工作和西藏變遷的一個(ge) 縮影。

  欣喜和快慰,足以抵消援藏幹部切身感受的高原之苦。回溯上世紀90年代,援藏幹部在宿舍裏燒犛牛糞取暖,年輕的腸胃吞下這裏“極硬”的水、耐儲(chu) 存的土豆和白菜,下鄉(xiang) 去渺無人煙的牧區,有時要在車裏過夜,氣溫降到零下十多攝氏度,他們(men) 靠著車窗捂著被服直哆嗦。

  這些年,黨(dang) 中央從(cong) 西藏異常艱苦的工作、生活出發,製定各項政策舉(ju) 措,解除幹部職工的後顧之憂。

  即便能在保障完善的宿舍裏生活,但每個(ge) 初到這裏的援藏幹部,對抗高原反應的努力依然堪稱艱辛:頭痛、嘔吐、血氧濃度降到區外的搶救標準。他們(men) 的皮膚逐漸黢黑,高原紅烙在臉上。更令人擔憂的變化則記錄在醫學影像中:肺動脈高壓、心肌肥厚……許多浙江的援藏幹部,每天要靠安眠藥才能睡上幾小時。有人甚至把年輕的生命永遠留在了雪域高原。

  他們(men) 不想過多地談論艱辛,但每個(ge) 人,都會(hui) 提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hui) 上強調的19個(ge) 字:缺氧不缺精神、艱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

  種子

  30年來,是你們(men) 的愛,為(wei) 我們(men) 種下了“希望和愛的種子”。讓我們(men) 牧區的小孩,都能實現自己的夢想。我也會(hui) 把這份愛和溫暖傳(chuan) 遞下去。

  ——摘自達紮旺堆的信

  見字如麵,信件傳(chuan) 達思念與(yu) 期盼;紙短情長,寫(xie) 信與(yu) 回信的人,以光陰和人生作答。

  就像犛牛群日暮時分總會(hui) 記得家的方向,大學畢業(ye) ,達紮旺堆沒有留在外麵的世界。像他一樣重返家鄉(xiang) 的同學是大多數。還有人回到曾就讀的香茂鄉(xiang) 小學任教,每天在那塊“那曲杭州希望小學”的石碑旁,與(yu) 又一屆眼神晶亮、笑容純真的孩子相伴。

  2018年,達紮旺堆在那曲古露鎮小學擔任校長。他注意到一個(ge) 叫羅布堅才的孩子,總把殘缺的左手藏在褲兜,瑟縮著瘦小的身體(ti) 。

  “沒有水就不成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達紮旺堆想,對這樣的孩子,更該付出無私的愛。他帶孩子們(men) 去拉薩,去遊樂(le) 場、科技館,看外麵的世界;他鼓勵羅布融入集體(ti) ,即使大掃除,也安排他做一些擺桌椅板凳的活。

  一學期後,達紮旺堆檢查興(xing) 趣班,被一個(ge) 唱得最好、聲音最大的孩子吸引。一看,正是羅布,他用有缺陷的左手,使勁敲響非洲鼓。達紮旺堆禁不住熱淚盈眶。

  他將羅布的進步,歸結為(wei) “愛的力量”。寫(xie) 信時,回望來時路,達紮旺堆恍然發現,自己的成長也正是被“愛”鼓舞:記憶裏那間窗明幾淨的希望小學校舍,長久滋養(yang) 著人生,這是他幸福感的來源,也讓他甘願把愛回饋“原點”。

  希望與(yu) 愛的種子,在當下有了更多具象:

  醫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讓病痛遠離高原上的人們(men) ,也進行“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耕耘;

  全國書(shu) 法教師“蒲公英計劃”公益培訓項目,每年都會(hui) 派名師前往西藏,一筆一畫交融漢藏文化;

  不斷有援藏幹部人才主動遞交續援申請,為(wei) 這裏實現更多可能,是他們(men) 未竟的心願;

  越來越多的年輕“援二代”,沿著父輩走過的路,來到這裏並紮下了根……

  “這個(ge) 事情必須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幹下去。”2021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考察期間會(hui) 見援藏幹部人才代表時強調。

  1998年6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shu) 記的習(xi) 近平率福建第二批援藏幹部進藏。在浙江工作期間,他也一直關(guan) 心西藏建設,高度重視援藏工作。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對口支援西藏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

  今朝,漫步在拉薩的北京中路,那曲的浙江中路、遼寧中路,日喀則的山東(dong) 中路……每個(ge) 路名,都匯聚了全國援藏的力量。30年間,援藏人前後接續,為(wei) 西藏帶去了另一種“高原反應”——2019年底,西藏擺脫被束縛了千百年的絕對貧困,對口援藏政策也從(cong) “輸血式”幫扶轉向“造血式”幫扶,“十三五”期間17個(ge) 省市規劃安排援藏項目達1260個(ge) ,完成總投資200億(yi) 元……

  廣闊的“世界屋脊”上,當藏族同胞遇上援藏幹部人才,總會(hui) 互相熱情招呼,“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標語隨處可見,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紮根在心。

  29年前,當杭州的愛湧向高原,《西藏日報》曾用一篇頭版頭條文章《來自大後方的回響》千裏呼應:援藏幹部是一粒種子,大後方則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西藏隻有在祖國大家庭中才能繁榮興(xing) 旺,祖國永遠是西藏的堅強後盾”。

  眼下,高原綠意已來:那曲曾是中國唯一沒有樹木綠化的城市,如今一些道路旁已有雲(yun) 杉生長,有的還結出紮實飽滿的果實,偶有西藏雪雀築巢枝間。

  30年來,全國各地的援藏幹部人才抵達遙遠的雪域高原時,往往會(hui) 從(cong) 家鄉(xiang) 帶來一瓶水、一捧泥。當水和泥融進新的土地,他們(men) 堅信,泥土與(yu) 心意總能相融,種子會(hui) 破土萌發。春天如同回信,終將在眼前舒展。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