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香了歲月,香了家鄉”——西藏林芝牢記囑托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的實踐探索

發布時間: 2024-05-31 08:58:00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自拉薩車行向東(dong) ,翻越海拔五千米的米拉山口,一路蜿蜒而下。車窗外,綠意漸漸豐(feng) 盈起來。群山在公路兩(liang) 側(ce) 綿延,山穀流水潺潺,山腰鬆柏挺立,山頂白雪皚皚……

  “浪漫的雪山,映襯你的笑容。你的美麗(li) ,在雪山下閃光……林芝桃花香,林芝桃花香。香了歲月,香了家鄉(xiang) ……”伴著美妙的歌聲,調研組一行來到了素有“高原林海”“西藏江南”之稱的林芝。這裏森林覆蓋率達47.66%,分布有國家重點保護陸生野生動物120種、野生植物110種,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典型的地區之一。春天,當青藏高原大部還是一片蕭索時,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已悄然滋潤了這片土地。沐浴著和煦的春光,絢爛的桃花染遍了山野、氤氳了歲月,吸引天南海北的遊客紛至遝來。

  2021年7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西藏林芝考察時指出,要堅持保護優(you) 先,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強重要江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複,統籌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守護好這裏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

  生態是林芝的最大資源、最大優(you) 勢和最靚麗(li) 底色。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走進林芝,看當地如何統籌保護與(yu) 發展,厚植高質量發展優(you) 勢,擦亮高質量發展底色,努力守護好高原的生靈草木、萬(wan) 水千山,讓“綠水青山”成為(wei) 各族群眾(zhong) 的“幸福靠山”。


林芝市巴宜區桃花盛開美景。新華社發

  1、壯麗(li) 山川多滋養(yang)

  近看,水光瀲灩,草木蔥蘢;遠眺,青山巍峨,雲(yun) 遮霧繞。走進雅尼國家濕地公園,壯麗(li) 的山川風光盡收眼底。不遠處,澄澈的尼洋河水匯入洶湧的雅魯藏布江,向下遊奔騰而去。

  望著踴躍拍照“打卡”的遊客,普布多傑古銅色的臉龐上掩飾不住自豪。40多歲的普布多傑是林芝市巴宜區林芝鎮幫納村村民,也是濕地公園45名管護員之一。

  “我每天的任務是巡查樹木、水源和山嶺,一天下來要走五六萬(wan) 步。”這是普布多傑成為(wei) 管護員4年多來的日常。幫納村靠近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過去,這一帶植被稀疏、沙化嚴(yan) 重,春秋兩(liang) 季經常黃沙彌漫、河水泛濫。

  轉變始於(yu) 2009年。當年,雅尼國家濕地公園開始試點建設。2016年,雅尼國家濕地公園管理局正式掛牌成立。至今,已累計投入資金4500多萬(wan) 元,實施了濕地保護與(yu) 修複等4項工程。


遊客在林芝易貢茶場體(ti) 驗采茶。資料圖片

  2022年7月21日,西藏雅尼濕地生態係統國家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式掛牌,開啟了雅尼濕地科學保護、合理利用、全麵發展的新階段。觀測研究站成立後,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拉瓊成了這裏的“常客”,“一個(ge) 月最多跑4趟,最少也得兩(liang) 趟”。

  截至目前,濕地已監測記錄到鳥類57種、昆蟲154種、維管束植物64種,是名副其實的動植物天堂。“我們(men) 要重視高原生態係統自然演替規律,以自然恢複為(wei) 主、人工修複為(wei) 輔,建立更加完善的監測體(ti) 係,全麵掌握濕地的動態變化規律,為(wei) 保護濕地提供科學依據。”拉瓊向調研組強調。

  昔日荒草灘,今朝綠意濃。“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自然和生態環境”,已成為(wei) 幫納村村民的行動自覺。望著鳥掠芳洲的喜人場景,普布多傑的語氣沉穩有力:“濕地公園的變化來之不易,我們(men) 要用心守護好。”

  如今的林芝,森林覆蓋率已從(cong) 2015年調查公布的47.6%提高至47.66%。高原生態環境脆弱敏感,別小看這0.06個(ge) 百分點,其中浸透了多少人的辛勤汗水!

  以雅尼河穀麵山生態修複工程為(wei) 代表,林芝市大力實施一係列重點生態修複項目、防沙治沙工程、生態宜居村莊建設和森林撫育等國土綠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市累計新增國土綠化9.56萬(wan) 畝(mu) ,打造生態宜居村莊58個(ge) ,完成森林撫育16.58萬(wan) 畝(mu) 。林草生態修複功能進一步增強,森林生態係統質量、穩定性和碳匯能力穩步提升。

  青藏高原被稱為(wei) “地球第三極”,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高寒氣候孕育了特有的“冰川白”。西藏的冰川主要分布在林芝市波密縣,這裏大小冰川超2000座,堪稱“冰川之鄉(xiang) ”。

  “雪域高原的冰雪是資源,是生態係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體(ti) 化保護和係統治理,加上一個(ge) ‘冰’字,體(ti) 現了青藏高原生態保護的特殊針對性。”林芝市生態環境局黨(dang) 組成員、二級調研員安誌光表示。

  米堆冰川位於(yu) 波密縣玉普鄉(xiang) ,被譽為(wei) 我國最美的六大冰川之一。自2008年起,旦巴塔傑就來到米堆冰川景區管委會(hui) 工作。隨著全球氣溫升高,冰川持續融化,一些知名的冰川景觀逐漸不複以往風采,這一度讓旦巴塔傑很揪心。

  夯實環境保護製度,加強環保宣傳(chuan) 引導,集中收集清運垃圾,建設一體(ti) 化汙水處理設施……近年來,當地將保護冰川作為(wei) 頭等大事來抓,確保人類活動對冰川的影響降到最低。

  已經是景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的旦巴塔傑,比以往更加忙碌了。讓他欣慰的是,之前總有遊客會(hui) 因為(wei) 不能踏足冰川而抱怨,而現在大家幾乎都明白冰川保護的重要意義(yi) 。

  最好的保護就是最好的發展。林芝市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綜合治理,努力在西藏創建國家生態文明高地的進程中走在前列。據統計,當地已湧現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4個(ge) (林芝市、巴宜區、工布江達縣、波密縣)、“兩(liang) 山”實踐創新基地1個(ge) (巴宜區),自治區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5個(ge) 、示範鄉(xiang) (鎮)39個(ge) 、示範村360個(ge) 。

  2、天然寶藏好前景

  清澈的雪水、濕潤的空氣與(yu) 充足的光照,滋養(yang) 著高原的萬(wan) 物生靈,也蘊含著獨特的發展優(you) 勢。日光傾(qing) 下,沿著鄉(xiang) 間小道,調研組來到波密縣靈芝菌產(chan) 業(ye) 示範種植基地。連片的藍色溫室大棚在遠處雪山的映襯下,蔚為(wei) 壯觀。

  走進棚內(nei) ,一眼望去,盡是稀疏的雜草與(yu) 裸露的土壤,大家不禁疑惑,靈芝在哪裏?

  “奧秘在下麵!”大棚負責人、波密縣傾(qing) 多鎮巴康村村民紮西平措用手指了指,“瞧,這冒出小白頭的就是白肉靈芝,現在還是小不點兒(er) ,再過三個(ge) 月就可以收獲啦。”


位於(yu) 林芝波密的米堆冰川。央青占堆攝/光明圖片

  波密是高原特有靈芝品種——白肉靈芝的重要產(chan) 地。2018年,傾(qing) 多鎮整合資金,成立了聯村共建產(chan) 業(ye) 示範園區。“短短幾年光景,大棚就種出了致富‘好錢景’。”傾(qing) 多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朱晨晨向調研組介紹,2023年,園區單白肉靈芝(幹貨)產(chan) 量就達7000餘(yu) 斤,產(chan) 值300餘(yu) 萬(wan) 元。

  園區成立之初,紮西平措就帶領農(nong) 牧民合作社承包了23座溫室大棚,主要種植白肉靈芝。“這可是我們(men) 的‘致富果’,最貴要賣到1500元一斤!”紮西平措的嘴角止不住上揚,他還趁著風口做起了直播帶貨。

  天麻、七葉一枝花、當歸、黨(dang) 參……林芝擁有的“天然寶藏”還有很多。

  波密藏天麻產(chan) 業(ye) 基地,背靠帕隆藏布江,滾滾江水為(wei) 這裏提供了豐(feng) 富的滋養(yang) 。“在高海拔、低緯度、缺氧的環境下,波密藏天麻品質極佳。”說這話的是西藏波密高原藏天麻產(chan) 業(ye) 開發公司負責人仇全雷,他是林芝市、波密縣兩(liang) 級政府專(zhuan) 門從(cong) 雲(yun) 南“招引”而來的植物學博士。

  瞄準藏天麻的獨特優(you) 勢,2020年,仇全雷帶領科研團隊來到林芝,啟動藏天麻林下野生撫育實驗項目。過去,由於(yu) 缺乏專(zhuan) 業(ye) 的技術指導和運營模式,本地村民隻有野生天麻可采,產(chan) 量有限且不穩定。仇全雷帶領團隊租賃1700餘(yu) 畝(mu) 林地進行藏天麻林下野生撫育種植,向村民提供菌種、天麻種等,並傳(chuan) 授種植技術,帶動周邊18個(ge) 村莊500餘(yu) 戶農(nong) 牧民參與(yu) 種植天麻,戶均年增收超1.5萬(wan) 元。

  “天麻無根無葉,主要營養(yang) 來源於(yu) 蜜環菌。我們(men) 在蜜環菌菌種培育方麵取得關(guan) 鍵性技術突破,使天麻種植成本由原來每畝(mu) 4萬(wan) 多元降至兩(liang) 萬(wan) 多元,產(chan) 量也有了顯著提升。”仇全雷說。該公司展示大廳內(nei) ,天麻幹果、天麻絲(si) 、天麻片、天麻酒等產(chan) 品琳琅滿目,展示了波密藏天麻產(chan) 業(ye) 的成果。

  近年來,在挖掘自身優(you) 勢、發展特色林下產(chan) 業(ye) 的同時,林芝還不斷引進蘋果、櫻桃、海鮮等適宜高原種養(yang) 殖的產(chan) 品,推動綠色發展實現新跨越。

  前一秒還陽光明媚,下一秒就下起雨來,不一會(hui) 兒(er) 又是彩虹高掛、湛藍如洗。感受著高原的多變天氣,調研組來到位於(yu) 米林市羌納鄉(xiang) 的盛世農(nong) 業(ye) 蘋果標準化園區,隻見一排排果樹一直延伸到雅魯藏布江邊,朵朵白裏泛紅的蘋果花清香怡人。

  “在林芝種植蘋果,溫差大、病害少、甜度高,賺頭也大。”深耕現代農(nong) 業(ye) 多年的園區負責人楊開平介紹,園區實施農(nong) 機農(nong) 藝組合、水肥一體(ti) 化及“果草畜”循環的綠色生態化種植模式,2023年蘋果產(chan) 量達150多萬(wan) 斤,產(chan) 值900多萬(wan) 元。園區土地從(cong) 周邊村莊流轉而來,每年租金有600萬(wan) 元。很多村民不用外出打工,在園區一年的務工收入就有四五萬(wan) 元。

  高原漁業(ye) 也是當前林芝重點發展的產(chan) 業(ye) 之一。2022年以來,林芝農(nong) 墾嘎瑪農(nong) 業(ye) 有限公司規劃建設了120畝(mu) 現代高原漁業(ye) 科技示範園,開展虹鱒、鱸魚、烏(wu) 魚和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養(yang) 殖,目前養(yang) 殖規模已超120萬(wan) 尾。

  “我們(men) 經過反複探索,形成了‘微流水式可控養(yang) 殖’‘高位池保溫養(yang) 殖’‘多層保溫小棚養(yang) 蝦’等多種適合高原地區的養(yang) 殖模式。為(wei) 保護高原生態環境,采用工程化、工廠化循環水養(yang) 殖方式減少養(yang) 殖尾水排放,少量尾水經處理後還能灌溉下遊果園。”援藏專(zhuan) 家、來自廣東(dong) 珠海的水產(chan) 養(yang) 殖專(zhuan) 家駱明飛介紹,今年基地的魚蝦產(chan) 量預計達20多萬(wan) 斤,產(chan) 值300多萬(wan) 元。

  宜農(nong) 則農(nong) 、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遊則遊,如今的林芝正積極推動生態價(jia) 值轉化,探索產(chan) 業(ye) 新模式,構建以特色農(nong) 牧、林下經濟為(wei) 支撐的綠色產(chan) 業(ye) 體(ti) 係,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就能增收致富。

  3、和美生活惹人醉

  從(cong) 318國道駛出,沿山路盤旋而上,轉過一處山坡,一座藏式村落倏然出現在調研組眼前。這就是波密縣古鄉(xiang) 嘎朗村。整個(ge) 村莊坐落在嘎朗國家濕地公園內(nei) ,四周高山環抱,山穀內(nei) 花草盎然,不大的嘎朗湖宛若藍寶石鑲嵌其中。

  與(yu) 嘎朗村村委會(hui) 主任紮珠一同漫步村中,一棟棟藏式房屋星羅棋布,一頭頭犛牛或趴在路邊,或在田野裏啃著青草。“如今,越來越多喜愛生態田園風光的人到嘎朗村休閑度假,村裏興(xing) 辦的家庭旅館、民宿有18家,還創辦了集體(ti) 非遺民宿。2023年,村裏接待遊客2.5萬(wan) 人次,村民通過參與(yu) 旅遊服務、銷售旅遊產(chan) 品增收140餘(yu) 萬(wan) 元……”紮珠邊走邊介紹。

  在林芝,像嘎朗村一樣吃上“生態飯”的村莊不勝枚舉(ju) 。位於(yu) 巴宜區林芝鎮的嘎拉村,當屬其中名頭最響的那個(ge) 。

  嘎拉村因春季盛開的山野桃花而聞名。每年3、4月份,全村270餘(yu) 畝(mu) 的野桃花競相綻放,宛如一片粉色海洋,吸引著一批批遊客不遠萬(wan) 裏、奔赴這處“世外桃源”。

  調研組來到嘎拉村時,粉色已成了滿眼的綠。一大早,村民尼瑪多吉就拿上衛生工具,打掃起房前屋後的衛生。見調研組過來,他熱情地拉著大家到他家中,喝上一杯暖暖的酥油茶。

  “今年桃花節期間,我們(men) 嘎拉村接待遊客11萬(wan) 餘(yu) 人次,實現村集體(ti) 經濟收入370萬(wan) 餘(yu) 元,較2023年同期增長8.5%。其中,門票收入330餘(yu) 萬(wan) 元,旅拍、餐飲等商家的租金及村集體(ti) 自營的茶館、商超實現‘二次消費’近40萬(wan) 元。”作為(wei) 嘎拉村所屬的真巴村行政村的村委會(hui) 副主任,尼瑪多吉掰著手指,細算起剛剛過去的桃花節收入,臉上堆滿了笑容。

  近年來,為(wei) 更好推動小康示範村、美麗(li) 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和旅遊綜合體(ti) 等項目建設,嘎拉村集中開展了道路硬化、管網入地、人畜分離、植樹造林等工程,建設綠色籬笆、瓜果庭院,實施村基礎設施提升改造、人居環境整治等項目。

  打造宜居宜業(ye) 和美鄉(xiang) 村,村民也在積極行動。他們(men) 定期將回收的垃圾帶到嘎拉村“綠色銀行”兌(dui) 換商店,賺取相應積分後再兌(dui) 換商品。

  1公斤礦泉水(飲料)瓶可兌(dui) 換80積分、100個(ge) 一次性杯可兌(dui) 換200積分……商店牆上,貼著可回收垃圾兌(dui) 換明細表。另一側(ce) 的貨架上,擺滿了可用積分兌(dui) 換的醬油、洗潔精、牙刷、紙抽等商品。“截至目前,我們(men) 共兌(dui) 換了23.6萬(wan) 積分,同時,農(nong) 行還參考積分排名為(wei) 其中13戶發放惠農(nong) 貸280萬(wan) 元,單戶最高達60萬(wan) 元,大家的參與(yu) 熱情很高!”尼瑪多吉介紹。

  “綠色銀行”正在林芝推廣開來。自2022年起,林芝市鄉(xiang) 村振興(xing) 局試點實施農(nong) 牧民新風貌積分製,進一步激發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的積極性、主動性。截至目前,全市224個(ge) 村全部搭建完成積分製推廣運用平台。

  天色漸暗,調研組走進位於(yu) 林芝市區的工布公園,光彩奪目的音樂(le) 噴泉水景燈光秀正在上演。人們(men) 三五成群,或跳舞健身,或遊玩賞景。

  作為(wei) 西藏占地麵積最大、樹種最豐(feng) 富、功能最齊全的城市中央公園,工布公園分為(wei) 兒(er) 童公園、城市公園、生態公園和工布天街四大區域,已成為(wei) 林芝市民休閑娛樂(le) 的好去處。家住附近的羅女士正在公園裏跳舞,她激動地說:“我們(men) 幾乎每晚都會(hui) 到公園來,在畫中起舞,簡直太美了!”

  4、林芝推動生態保護與(yu) 綠色發展的經驗啟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林芝牢記囑托,通過科學規劃、係統治理、科技創新、政策激勵等舉(ju) 措,使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經濟蓬勃發展,為(wei) 高原地區生態文明建設探索了有效路徑。

  科學規劃與(yu) 係統治理。林芝市在生態保護中堅持科學規劃和係統治理的原則。通過製定《林芝市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等一係列生態保護規劃和政策,明確了生態保護的目標和路徑。在具體(ti) 實踐中,林芝市實施了流域治理、森林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係統工程,有效提升了生態係統的質量和穩定性,為(wei) 生態保護提供了堅實基礎。

  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林芝市通過廣泛的宣傳(chuan) 教育活動,使得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追求可持續發展的高原生態文化得到進一步激發。通過廣播、電視、報紙、新媒體(ti) 等多種渠道,廣泛宣傳(chuan) 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在社區、學校、企業(ye) 等場所開展生態文明講座和環保活動,引導市民樹立綠色低碳發展觀念,自覺參與(yu) 生態保護行動。同時,林芝將生態文明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體(ti) 係,讓生態文明理念在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公眾(zhong) 參與(yu) 和社會(hui) 共識的形成,為(wei) 林芝市的綠色發展奠定了堅實思想基礎。

  創新驅動與(yu) 科技支撐深度融合。林芝市在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中特別強調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通過與(yu) 科研機構緊密合作,不斷提升生態保護的科技含量,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遙感監測和生態模型,實現了對生態環境變化的實時監控和精準管理。這些技術的應用,為(wei) 生態保護措施提供了科學決(jue) 策支持,確保了保護工作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生態文明與(yu) 綠色產(chan) 業(ye) 協調發展。林芝市堅持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保護與(yu) 綠色發展相結合,把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經濟優(you) 勢,走出了一條生態與(yu) 經濟雙贏共進的新路。林芝積極培育和發展生態農(nong) 業(ye) 、生態旅遊等產(chan) 業(ye) ,既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促進了經濟增長,帶動了群眾(zhong) 增收致富。

  有效的法治保障與(yu) 政策激勵。林芝市加強生態保護的法治保障,嚴(yan) 格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青藏高原生態保護法》《西藏自治區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條例》,新出台《林芝市雅魯藏布江保護條例》等地方法律法規,確保生態環境保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政府部門嚴(yan) 格生態環境監管和執法,同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市場主體(ti) 在政策激勵下積極投入發展綠色產(chan) 業(ye) ,政府、市場和社會(hui) 三方共同參與(yu) 的良好局麵逐步形成。(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鄧海雲(yun) 、尕瑪多吉、靳昊、楊桐彤,西藏大學生態環境學院教授叢(cong) 誌遠)

(責編: 李雨潼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