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山南市紮囊縣阿紮鄉(xiang) 章達村,烈日當空。
雖然地處雅江北岸的沙丘地帶,但坐落於(yu) 此的綠之源有機蔬果生產(chan) 基地內(nei) 的溫室大棚,卻是一片“綠洲”。
“最近天氣陰晴不定,棚裏的溫度可不敢馬虎!”次仁卓瑪走到配電箱前操作起來。隨即,一座占地15畝(mu) 的溫室內(nei) ,22個(ge) 換風機開始轉動,棚頂的窗口和篷布也自動打開,溫度監測表逐漸維持在了34攝氏度。
“現在是蘆筍的豐(feng) 產(chan) 期,這個(ge) 溫度剛剛好。”次仁卓瑪說。
濕潤的泥土夾雜著蔬果的清香,彌漫在悶濕的大棚內(nei) ,看著豐(feng) 收在即的蘆筍,次仁卓瑪的嘴角勾起微笑。
次仁卓瑪今年34歲,小時候因為(wei) 家境貧困,小學沒畢業(ye) 就留在了家裏務農(nong) 。“村裏人以前隻會(hui) 耕種青稞小麥,而且產(chan) 量不高,多半是自給自足。現在,有了基地技術人員幫帶,咱也掌握了有機蔬果的種植技術,有了一技之長,收入自然少不了。”次仁卓瑪自信地說。
在綠之源有機蔬果生產(chan) 基地,像次仁卓瑪一樣的固定員工共有26人,其中11人是本地群眾(zhong) ,他們(men) 不僅(jin) 每個(ge) 月的收入能達到5000元以上,公司還為(wei) 他們(men) 購買(mai) 了五險。此外,基地每天的用工需求在50人以上,分大、小工,日酬勞從(cong) 150元到200元不等,讓群眾(zhong) 在家門口實現就業(ye) 。
溫室大棚隔壁,一塊露天土地剛翻完地不久,久米次成正和幾個(ge) 年長的村民協作進行機械澆灌,盡管烈日炎炎,但大夥(huo) 兒(er) 幹勁十足。
久米次成從(cong) 西藏職業(ye) 技術學院畢業(ye) 後來到基地工作,從(cong) 學習(xi) 水電技術起步,如今已成長為(wei) 能獨當一麵的種植能手,負責一塊800畝(mu) 土地的種植任務。“在技術人員的指導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參與(yu) 下,以前連牛羊都喂不了的荒地現在瓜果飄香,我們(men) 心裏特別自豪,當個(ge) 職業(ye) 農(nong) 民一樣能出彩。”話剛說完,久米次成又跟著澆水車走向遠處的地裏。
“有產(chan) 業(ye) 的引領和科技的加持,他們(men) 已然是高原‘新農(nong) 人’。”在紮囊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工作的湖南援藏工作隊技術人員毛莎莎,對基地就業(ye) 的本地員工滿口稱讚。
綠之源有機蔬果生產(chan) 基地,是山南市重點生態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項目。2019年,在政策鼓勵和湖南援藏工作隊的爭(zheng) 取下,通過招商引資落地紮囊。湖南援藏工作隊立足湖南優(you) 勢,持續深化跨區域產(chan) 學研科技合作,助力當地規模化發展沙地有機農(nong) 業(ye) 、設施農(nong) 業(ye) ,其中引種馴化的有機蘆筍受到高端市場青睞,以每周2至3噸的頻次空運熱銷區外各地。
基地負責人喻瑩告訴記者,目前,經過3年多的資金和技術等投入,主打產(chan) 品有機蘆筍如期迎來豐(feng) 產(chan) 期,今年一季度蘆筍銷售額達到380萬(wan) 元,伴隨市場對有機蔬果需求的進一步加大,基地產(chan) 能、效益不僅(jin) 能保持長期增長態勢,還能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提供更多就業(ye) 崗位。
記者在現場走訪看到,該基地配套設施建設正如火如荼進行中,這片沙丘中的“綠洲”還在擴大。目前,基地改良沙荒地1300餘(yu) 畝(mu) ,建成了核心區高標準玻璃溫室1座,聯棟薄膜大棚4座,聯棟溫室大棚9座,以及有機蔬果產(chan) 業(ye) 園冷庫1座。值得一提的是,基地建設以來,累計帶動用工3.5萬(wan) 人次,為(wei) 當地累計增收3000餘(yu) 萬(wan) 元。
建好一個(ge) 產(chan) 業(ye) ,帶動一方經濟。雅江中遊百裏沙荒地上的綠色蝶變中,湖南援藏工作隊踐行“山南所需”、竭盡“湖南所能”的腳步還在繼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