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山東(dong) 援藏打造的桑珠孜區青稞小鎮全景。
山東(dong) 壽光技術專(zhuan) 家孟德利為(wei) 白朗縣阿亞(ya) 村科技專(zhuan) 幹進行果蔬種植指導。
白朗縣巴紮鄉(xiang) 彭倉(cang) 村溫室大棚基地全景。
南木林縣數字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山東(dong) 省第八批援藏幹部調研“艾瑪”土豆種薯擴繁發展情況。
2023年12月,在山東(dong) 省第十批援藏幹部努力下,德朗瑪天然飲用水項目順利投產(chan) 。
青島骨科專(zhuan) 家赴藏為(wei) 接受手術治療的群眾(zhong) 複查。
“魯藏百村幸福家園”—昂仁縣卡嘎鎮布瑪村。
自1994年以來,山東(dong) 省先後擔負起對口支援西藏日喀則市及其下轄桑珠孜(青島支援)、白朗(濟南支援)、昂仁(淄博支援)、聶拉木(煙台支援)、南木林(濰坊支援)5縣區的重任,分10批選派657名幹部進藏開展工作。
翻開山東(dong) 省援藏“日誌”,30年來“民生”二字貫穿始終。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山東(dong) 省援藏幹部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西藏工作和援藏工作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領悟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十個(ge) 堅持”豐(feng) 富內(nei) 涵,聚焦“四件大事”,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累計投入援藏財政資金61.8億(yi) 元、實施各類項目1608個(ge) ,不斷補齊民生短板,增進民生福祉,為(wei) 對口支援縣區同全國人民一道向中國式現代化邁進打下堅實基礎。
產(chan) 業(ye) 援藏“富民工程” 建載體(ti) 促就業(ye) 創品牌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
自1995年引進現代化蔬菜種植技術以來,在一批又一批山東(dong) 援藏幹部不懈努力下,白朗縣一張藍圖繪到底,建成西藏麵積最大、品種最多、質量最好的高原有機蔬菜基地。
目前,白朗蔬菜產(chan) 業(ye) 建有大棚2213個(ge) ,種植麵積1.7萬(wan) 餘(yu) 畝(mu) ,產(chan) 值達3.1億(yi) 元,全縣1.8萬(wan) 餘(yu) 人參與(yu) 蔬菜種植,年人均增收1萬(wan) 元以上。
發展是第一要務,產(chan) 業(ye) 是第一支撐。山東(dong) 援藏聚焦“優(you) ”“特”,緊抓“產(chan) 業(ye) ”這個(ge) 發展的“牛鼻子”,因地製宜,推進“一縣一品”,讓越來越多群眾(zhong) 共享產(chan) 業(ye) 發展紅利,品嚐到勤勞雙手帶來的甜蜜——
集中在桑珠孜區打造自治區唯一的國家級青稞產(chan) 業(ye) 集群,建設3個(ge) 千畝(mu) 千斤、11個(ge) 百畝(mu) 千斤綠色高質高效示範片;
持續加大昂仁縣 “桑桑酥油”供銷力度,酥油年產(chan) 量近2萬(wan) 公斤;
著重發展聶拉木縣藏藥產(chan) 業(ye) ,藏藥總產(chan) 值突破2億(yi) 元,帶動760多人就業(ye) ,年增加農(nong) 牧民收入800萬(wan) 元以上;
持續發展南木林縣“艾瑪”土豆產(chan) 業(ye) ,目前種植麵積4.8萬(wan) 畝(mu) 、實現產(chan) 值1.9億(yi) 元;
……
山東(dong) 援藏還圍繞壯大“園區經濟”,累計投入資金4000餘(yu) 萬(wan) 元,開展農(nong) 業(ye) 地方標準體(ti) 係建設,實施“園區產(chan) 業(ye) 發展補鏈工程”,助力日喀則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獲批國家級農(nong) 業(ye) 科技園區,引進企業(ye) 24家,累計實現產(chan) 值8.2億(yi) 元,帶動固定就業(ye) 人數1萬(wan) 餘(yu) 人次,人均年收入5萬(wan) 餘(yu) 元。
智力援藏“興(xing) 民工程” 補短板強支撐增動力
“來藏為(wei) 什麽(me) 、在藏幹什麽(me) 、離藏留什麽(me) ”,是每一批山東(dong) 援藏幹部人才想得最多的事情。
“日喀則是西藏農(nong) 牧業(ye) 大市,但當時日喀則黃牛改良處於(yu) 起步階段,缺專(zhuan) 人、缺技術。”從(cong) 事多年基層畜牧工作的劉錫武,深知牛對高原群眾(zhong) 生產(chan) 生活的重要性。2008年5月,劉錫武作為(wei) 山東(dong) 省第五批援藏幹部入藏。3年時間裏,他組織培訓、現場示範,編寫(xie) 技術資料,牽頭建立示範點,培訓技術人員50餘(yu) 人,推動日喀則黃牛改良加快步伐。
援藏工作,既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山東(dong) 援藏深化“實職化”使用、“組團化”幫扶、“柔性化”引進和受援地幹部人才“精準化”培訓,推動對口支援工作由“輸血”向“造血”轉變。
一直以來,山東(dong) 省立足日喀則實際,不斷優(you) 化幹部人才選派結構,以“一帶多”形式培養(yang) 當地骨幹近2000名,多領域組織日喀則幹部人才到山東(dong) 培訓,累計5萬(wan) 餘(yu) 人參加。組建醫療、教育組團及農(nong) 業(ye) 小組團,幫帶團隊30餘(yu) 個(ge) ,引進新技術、新模式120餘(yu) 項,特別引進了蔬菜種植、食品檢測等專(zhuan) 業(ye) 人才。依托兩(liang) 地資源,深化果蔬產(chan) 業(ye) 科創中心、青稞研發實驗室、藏藥研發平台、宏遠載人壓力艙工程技術研究院西藏分院4個(ge) 研發平台建設,共建魯藏高原種子研究院。
在這個(ge) 過程中,越來越多本地幹部人才快速成長,挑起重擔,投入到日喀則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中。
民生援藏“惠民工程” 兜底線優(you) 服務增福祉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山東(dong) 援藏堅持把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擺在優(you) 先位置,統籌推動“五大振興(xing) ”,接續實施“魯藏百村幸福家園”示範工程,完善179個(ge) 村居基礎設施,惠及9300餘(yu) 戶、3.5萬(wan) 名群眾(zhong) 。
教育是民族振興(xing) 、社會(hui) 進步的重要基石。近年來,日喀則教育領域利好消息不斷傳(chuan) 來——桑珠孜區率先在西藏實現村居標準化幼兒(er) 園全覆蓋;2023年7月,山東(dong) 援藏單體(ti) 投資最大的民生項目齊魯高級中學,被評定為(wei) 自治區示範高中,全市高中階段毛入學率提高13個(ge) 百分點。
山東(dong) 省始終把教育援藏作為(wei) 重中之重,開展“齊魯教育”全鏈條幫扶,打造以齊魯幼兒(er) 園、齊魯小學、齊魯中學為(wei) 代表的齊魯教育品牌,探索開展集團化辦學,集中優(you) 勢教育資源開展“組團式”幫扶,推動教育資源、教育理念深度融合。
山東(dong) 援藏組織的“齊魯醫療高原行”,推動市婦幼保健院成功創建二甲醫院、5家受援縣級醫療機構全部達到二級乙等,選派350名醫療人才對醫療機構實施長期幫扶,累計改進醫療流程480餘(yu) 個(ge) ,打造“院包科”重點科室20餘(yu) 個(ge) 。持續開展“魯藏一家親(qin) ·共圓健康夢”活動,推動先心病、白內(nei) 障、小兒(er) 斜視三類疾病在受援5縣區實現階段性清零,小兒(er) 斜視救治填補西藏空白。
“這幾年變化很大,村莊環境更美了,醫療教育更優(you) 了,大家幸福感滿滿,聽黨(dang) 話、感黨(dang) 恩、跟黨(dang) 走的決(jue) 心和信心更加堅定了!”桑珠孜區甲措雄鄉(xiang) 聰堆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旺拉說。
三交援藏“和民工程” 搭平台廣覆蓋促認同
民族團結是永恒的主題。今年“4·23”世界讀書(shu) 日,日喀則市孔子學堂優(you) 秀書(shu) 畫作品展前人頭攢動。本土知名書(shu) 法家、資深書(shu) 法教師現場潑墨揮毫,手把手教學,以筆會(hui) 友、以畫沁心,為(wei) 廣大市民和學生打造了一場別開生麵的文化交流盛宴。
去年日喀則市為(wei) 首批單位進行“孔子學堂”授牌,全市65家“孔子學堂”以多種形式弘揚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同時,注重融合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厚培文化根基、增強文化自信,搭建起“好客山東(dong) ”與(yu) “吉祥日喀則”文化交流的橋梁。
在魯藏兩(liang) 地,類似這樣文化交流互鑒的例子還有很多。兩(liang) 地人民也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斷深化“五個(ge) 認同”,鑄牢民族團結之根、和睦之魂。
泰山珠峰根連根,魯藏人民心連心。長期以來,山東(dong) 援藏秉持“重在平時、重在交心、重在行動、重在基層”的理念,多措並舉(ju) 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
聚力打造品牌,謀劃實施一批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參與(yu) 度高的項目和品牌活動。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累計組織魯藏兩(liang) 地各族各界幹部群眾(zhong) 30餘(yu) 萬(wan) 人次,開展考察團、學習(xi) 團、參觀團等雙向交流活動;
廣泛結對幫扶,組織鄉(xiang) 鎮、村、學校、醫院等結對共建,推動援受雙方200多家單位結成對子,形成多層次幫扶體(ti) 係;
深化經貿合作,堅持“組團招商”“藏品入魯”兩(liang) 手抓,“一對一”上門精準招商實際引資近14億(yi) 元;舉(ju) 辦係列日喀則特色產(chan) 品山東(dong) 推介會(hui) ,推廣介紹40餘(yu) 家在藏企業(ye) 200多種特色產(chan) 品,線上線下實現銷售2億(yi) 餘(yu) 元。
強邊援藏“安民工程” 抓黨(dang) 建夯基礎築屏障
山東(dong) 援藏依托山東(dong) “燈塔—黨(dang) 建在線”,搭建“珠峰黨(dang) 建”平台,建成全區首個(ge) 涵蓋市縣鄉(xiang) 村四級的信息化黨(dang) 建平台,每年專(zhuan) 項予以支持,實現平台同建、模塊同研、安全同管,提供政治理論、黨(dang) 史教育、政策法規等五大類型課件,做到全市8萬(wan) 多名黨(dang) 員學習(xi) 、管理全覆蓋,切實築牢強邊固防“紅色屏障”。
聚焦“固邊興(xing) 邊富民”,建設邊疆明珠小鎮,規劃國道318沿線產(chan) 業(ye) 帶,培育“國旗老阿媽”黨(dang) 性教育基地,集中2.8億(yi) 元資金助力聶拉木縣7個(ge) 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惠及1000餘(yu) 戶、5000餘(yu) 名群眾(zhong) ,實現留人留崗留心。
南木林縣,曾因自然條件惡劣,常常“舉(ju) 目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群眾(zhong) 苦不堪言。
從(cong) 2002年至今,山東(dong) 援藏累計投資2億(yi) 多元,打造“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完成造林4萬(wan) 畝(mu) ,科學栽植苗木200萬(wan) 株,建設綠色走廊林網、水渠100公裏。
“如今,南木林縣已初步形成集林地、草地、濕地為(wei) 一體(ti) 的生態格局。”南木林縣林草局負責人蘇建介紹,經測算,南木林縣雅江北岸較2014年風沙減少1/3、核心區氧氣含量提高5%、空氣濕度增加10%。
近年來,南木林縣充分運用自身建設雅江北岸生態示範區的成功經驗,采取“政府統籌、國企運作、群眾(zhong) 參與(yu) ”模式,組織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參與(yu) 拉薩南北山綠化工程項目,實現了強生態、促發展雙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